●本刊編輯部
立足新形勢提升會計監督工作層次和成效
——財政部明確近期會計監督工作思路
●本刊編輯部
編者按:5月8日,全國會計金融監管培訓班在寧夏財政干部教育中心舉辦。財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劉偉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他回顧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會計監督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新時期會計監督形勢,并對當前會計監督任務進行了整體部署。財政部監督檢查局局長王小龍通報了2016年會計監督工作總體情況以及2017年工作重點。財政部駐各地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政廳(局)有關負責同志和業務骨干參加了培訓。本期專題“會計監督工作部署與實踐探索”圍繞2017年會計監督工作重點部署和部分代表地區開展會計監督工作實踐經驗展開報道。


財政部監督檢查局局長王小龍對會計監督檢查工作進行通報
“會計工作是經濟、財政工作的重要基礎。加強會計監督,是《會計法》和《注冊會計師法》賦予財政部門的法定職責。十八大以來,各級財政部門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中心工作,依法履行會計監督職責,取得了新的成效。”近期,在寧夏舉辦的全國會計金融監管培訓班上,財政部副部長劉偉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會計監督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對新形勢下做好會計監督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財政部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以宏觀調控和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會計審計準則和內部控制規范的實施、注冊會計師行業為監管重點,服務大局,有效維護了社會會計秩序;創新會計監督工作機制,形成了覆蓋全面、運轉協調的富有中國特色和財政特點的會計監督體系;鞏固了財政部門會計監督的主導地位,逐步建立與審計、稅務、金融監管、國資監管等部門各有分工、相互協作的跨部門工作機制;會計監督的透明度不斷提高,為綜合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監督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也日益凸顯。一方面,面對點多面廣的會計監督對象,以及復雜、隱蔽的舞弊手段,財政部門監督力量有限,并且監管隊伍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資本的跨境流動,亟需探索如何推動跨境會計監管合作。
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會議指出,會計監督工作必須明確自身的定位,以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出發點,緊緊圍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從四個方面提升會計監督工作層次和成效。
首先,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新常態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引導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會計信息真實與否直接影響到資源在市場中的配置效果和效率,直接影響到政府管理經濟與宏觀調控的能力和水平,不僅是政府判斷經濟形勢、做出決策的重要參考,也是銀行是否放貸、投資者是否投資的重要依據。加強會計監督,不僅有利于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更有利于為宏觀調控提供可靠的基礎數據,進一步提高政府宏觀調控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同時有利于促進企業規范核算、強化內控,增強經濟主體的活力和競爭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其次,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完善財稅管理體制和現代財政制度建設。會計信息真實與否直接影響到財源財力的組織征收和財政資金的分配使用,直接影響到財政職能作用的有效發揮。財政部門要將會計監督作為財政管理的重要平臺和手段,嚴肅查處利用虛假會計信息偷逃國家稅收、騙取財稅優惠政策、虛報冒領資金、違規舉債擔保等問題,確保財政收入應收盡收、財政資金得到合理使用、財政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為完善財稅體制、推進財政改革提供基礎保障。
再次,圍繞全面依法治國,貫徹“放管服”改革和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要求。財政部門作為會計行業主管部門,必須認真貫徹國務院“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切實轉變監管理念,通過加強對會計師事務所的事中事后監管,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輻射作用,帶動全社會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一方面,必須堅持依法監管,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勇于負責、敢于擔當,切實履行好監管職責。另一方面,必須堅持陽光執法,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確保會計監督的客觀、公正、透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最后,圍繞全面從嚴治黨,確保中央政令暢通和促進黨風廉政建設。會計監督必須把確保中央政令暢通作為首要任務,緊緊圍繞中央重大決策部署、重大財稅政策的貫徹落實,切實履行監督檢查職責。同時,會計監督也是嚴明黨的廉潔紀律、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重要手段。謊報夸大業績、貪污挪用公款、私設“小金庫”等腐敗行為,往往需要通過會計造假來掩飾,會計秩序混亂對經濟犯罪和腐敗行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財政部門切實強化會計監督,整頓規范會計秩序,移送處理涉嫌貪污挪用、侵占國有資產等違法行為,對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會議還強調,各級財政部門要增強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建立健全會計監督長效機制,完善會計監督體系,加強財政金融監管,積極推動跨境會計監管合作,加強監管隊伍建設。
2017年,將迎來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并且也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關鍵一年。會計監督工作至關重要,必須明確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點。會議對2017年會計監督工作作出了部署安排。
第一,對專員辦、地方分工體制進行調整。調整后,專員辦主要負責對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的質量控制體系和中央企業、上市公司、金融機構的重點監管;地方財政部門主要負責轄區內大型事務所分所的資格資質、內部管理以及對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并對地方國有、民營、外資企業進行監管。檢查組織方面,專員辦在部監督檢查局統一組織下主要開展對大型企業事務所的全國聯合聯動檢查,地方財政部門以轄區內的就地檢查和日常監督為主。調整以后,要加強統籌協調,充分發揮專員辦聯合檢查、集團作戰的優勢和地方財政部門就地監管的積極性,專員辦的監管重點更加突出,地方財政部門監管范圍適當擴大,更有助于整合監管資源,形成監管合力。
第二,健全專項檢查機制。一是要進一步規范檢查程序,全面推廣隨機抽查機制。通過隨機抽選方式確定檢查名單,并著手建立檢查人員庫,探索實行檢查人員的隨機選派,減少工作隨意性,提升檢查的規范化水平。二是要更加注重監督成果的運用,充分發揮會計監督貼近一線的優勢,對檢查發現問題整理出典型案例,深入挖掘違法違規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為完善管理、推動改革積極建言獻策。三是要加大責任追究和曝光力度,增強會計監督的威懾力。建立重大問題通報制度,將檢查發現的問題和處理情況,向企業集團總部、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通報,督促整改落實。在堅持逐辦、逐戶公告的基礎上,建立重大典型案例公告制度,通過新聞通氣會、專題報道等多種方式,加大對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擴大會計監督的社會影響。

第三,完善日常監管制度。指導全國地方財政部門深化會計師事務所日常監管機制,建立分類監管系統,對風險不同的會計師事務所采取不同的日常監管和監督檢查措施,促進低風險的會計師事務所加強內部自律管理,對高風險的會計師事務所加強政府等外部監管。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分類監管要進一步充實、細化分類指標。A類為大型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由財政部負責分類監管;B類為執業質量較好、內部管理較規范的中小會計師事務所;C類為執業質量和內部管理一般的中小會計師事務所;D類為違規問題嚴重、整改落實不到位、群眾反映強烈的會計師事務所,應作為日常監管重點。要在分類監管的基礎上,嘗試建立會計師事務所誠信體系和“黑名單”制度,加大多部門聯合懲戒力度,引導會計師事務所良性發展。
第四,提高監管技術水平。一是全面應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軟件。今年要在專員辦、省級財政部門全面推廣會計信息檢查軟件,依托小型服務器構建局域網,應用疑點庫、異常報警、數據分析等高級功能,并組織技術人員提供遠程執導和現場服務,為會計監督現場檢查進度和效率提供保障。二是提升會計行業監管系統應用水平。去年在部分專員辦試運行會計監督檢查管理系統,隨機抽選檢查名單和檢查人員,還強化對收集數據的分析利用能力,設立風險提示指標,為財政部門強化日常會計監督提供突破口。今年將在全國專員辦和省級財政部門全面運行會計監督檢查管理系統,在日常監督、專項檢查、溝通交流等方面發揮重要平臺作用。
第五,加強工作指導力度。加強風險防控,采取多種方式加強過程督導,通過檢查進點會、中期匯報會、集中審理會等方式,及時通報各檢查組的工作情況,協調解決檢查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檢查中遇到的政策性、技術性、行業性問題,要及時匯總全國情況,協調相關部門予以解決。要通過檢查快報、情況通報、調研座談等形式,搭建好地方業務交流的平臺,多反映地方財政監督好的經驗和做法,加強對各地的工作指導,督促專員辦和地方財政部門高度重視會計監督工作。進一步加強培訓力度,通過舉辦會計監督培訓班、課題研究、去國際“四大”實習等多種方式,加快培養一支專業化的人才隊伍。進一步改進對專員辦和地方財政部門工作質量考核,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和方法,充分調動財政監督干部隊伍的積極性,促進全國會計監督工作水平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