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方
【摘要】目的 分析護理干預對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58例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作為研究對象,各29例,均屬于2016年3月1日~2016年9月28日期間。一組予以常規護理(對照組),一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綜合性護理(觀察組)。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頭痛發作情況(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和心理狀態。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頭痛發作頻率為(1.01±0.32)次/天,
頭痛持續時間為(3.10±0.29)min/次,HAMA評分為(4.12±0.29分),三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護理干預應用在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效果顯著。
【關鍵詞】護理干預;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4..02
腦供血不足是指腦部某一區域血液供應不足,造成腦功能障礙[1],頭暈、頭痛是其主要臨床癥狀,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急性腦供血不足屬于老年人常見病,而慢性腦供血不足容易被患者忽視,耽誤最佳治療時間。本文旨在分析護理干預對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臨床效果,以下是具體研究過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從本院2016年3月1日~2016年9月28日期間收治的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中抽取58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各29例。觀察組男15例,女14例;年齡42~74歲,平均(56.58±7.34)歲。對照組男16例,女13例;年齡41~76歲,平均(56.47±7.51)歲。兩組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基線資料差別不大,P>0.05。
1.2 方法
一組予以常規護理(對照組)。將日常注意事項口頭向患者轉達,觀察患者情緒及病情變化情況,盡量滿足其合理需求。
一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綜合性護理(觀察組)。主要措施見下:
①心理疏導。受疾病影響,患者會出現頭痛、頭暈等各種不適癥狀,容易產生抑郁、煩躁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交流,及時疏導其不良情緒,鼓勵患者積極戰勝病魔,配合臨床各項操作,提高臨床療效。
②健康教育。引導患者養成對疾病有利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將疾病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案等相關知識詳細向患者介紹,同時發放健康手冊,建議患者戒煙酒,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③按摩護理。教會患者日常按摩方法,可對四神聰穴、百合穴以及太陽穴進行按揉,3次/天,10分鐘/次,促進頭部血氧含量增加。
④運動指導。建議患者經常進行戶外運動,結合自身體質可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等有氧運動,循序漸進,切記不得過度勞累。
⑤出院指導。患者出院時囑咐要遵醫囑用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回院復診,教會其血壓、血脂測量方法,并叮囑其要定期測量。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后的頭痛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2]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數越高表示焦慮狀態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投入版軟件中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頭痛發作頻率、頭痛持續時間、HAMA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數據,P<0.05
3 討 論
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發病因素包括血液粘稠度升高和血流動力學障礙[3],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頭痛、頭暈等臨床癥狀會持續加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狀態,降低睡眠質量,導致患者出現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相關研究發現,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予以患者心理疏導、飲食指導等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
常規護理可使患者一般需求得到滿足,但在改善情緒、臨床癥狀等方面效果有限。綜合護理包括心理疏導、健康教育、按摩護理、運動指導以及出院指導五項內容。通過心理疏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負面情緒,使其樹立治愈信心;健康教育可促使患者對自身疾病的知曉程度加深,有利于降低危險因素誘發疾病的風險系數,使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按摩護理通過穴位按摩的方式可改善臨床癥狀;運動指導在增強患者體質的同時還能改善其身心;出院指導有利于患者出院后自覺對身體狀況進行監測,降低復發概率。
文中結果部分顯示,觀察組護理后頭痛發作頻率、HAMA評分小于對照組,頭痛持續時間較對照組更短,P<0.05。
由此可知,對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進行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同時還能緩解其負面情緒,效果較佳。
參考文獻
[1] 陳麗娜.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的護理要點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2015,2(29):6068-6069.
[2] 杜 娟.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護理干預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3):270-271.
[3] 劉鳳勤.護理干預對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6):234-235.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