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東 王衛東
【摘要】中醫內科疾病較為典型的中藥方劑主要是古代經方,而大量的藥物歸經都在五臟范圍內,把藥物歸經和臟腑定位聯合起來,確診疾病的臟腑位置,在治療該疾病的藥物基礎之上,在臟腑歸經的范圍之內加以選擇,從而提高藥物治療的靶向性。導致氣血津液的主要因素就是臟腑功能出現紊亂,屬于五臟分類,有助于對疾病進行定位歸經用藥。
【關鍵詞】中醫內科;五臟分類;臨床
【中圖分類號】R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4..01
通過中醫內科學對臟腑的病理變化和生理功能,可分為肝系、心系、肺系、腎系以及脾胃系,通過古人臟腑定位分類為基礎,把氣血津疾病和肢體經絡病癥根據病因病機以及病變位置進行論述,探討中醫內科學疾病五臟分類的觀點以供參考。
1 關于中醫內科疾病五臟分類的歷史
人類五臟可分為肝系、心系、肺系、腎系以及脾胃系五大系統,其中肝系統主要是膽、目、筋、肝和爪。心系統主要為小腸、心、舌、血脈和面。脾系統主要包含口、肉、胃、脾和唇。肺系統主要指皮、大腸、肺、毛和鼻。腎系統包含膀胱、耳、骨髓、發和腎。五大系統均與臟腑和器官體表的表里,稱之為臟腑表里結合。在臨床中,治療脾胃系統疾病,可以實則瀉陽明[1],若需可以補太陰等方法都是通過臟腑結合理論而運用的。五臟之間的相生相克的關系也正是整體關系的表現,對某一臟腑進行調整來增損其他臟腑實則瀉其子[2],虛者補其母,這正是應用了臟腑整體觀。
根據《素問 至真要大論》的病機與病變位置、病因以及疾病的性質等其他因素相結合,從而確定了五臟與疾病之間的關聯。而疾病診治比較關鍵的就是定位,先確認疾病處于那部分臟腑,風、氣、寒、濕和熱癥與肝、腎、肺、脾、心相對應。通過病機可以確定好疾病屬于哪個臟腑病位,臟腑定位是說明疾病病機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為日后認知疾病以及用藥指導打下良好基礎。
臟腑功能出現紊亂是引發病理的主要因素,所以現在的內科疾病根據臟腑來分類,中醫內科疾病主要分為肢體經絡、五臟系統和氣血津液病癥。雖然術中并沒有對疾病五臟分類理論進行論述,但在也略有提及。內傷雜病較多,而且通過病理變化可發現均有臟腑功能紊亂、氣血津液以及經絡堵塞等情況,所以內傷雜病的分類根據各個臟腑的生理情況可以分為脾胃、肺系、心系、肝系、肢體經絡、腎系、氣血津液等病癥。臟腑根據自身所屬經絡,把五官九竅、四肢百骸以及皮和肉的筋脈等構成一個整體,臟腑的病癥和十二經絡有著直接關系。氣血津液主要有臟腑化生和輸布[3]的,臟腑又依賴于氣血津液滿足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因此一方出現病變均可影響另一方,氣血津液出現病變無法離開臟腑病變獨立生存。臟腑病癥于氣血津液有直接關系而且和所屬經絡有直接關系,所以,臟腑辨證屬于辨證論治的重心。
2 內科疾病五臟分類的作用和意義
以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選取適宜的中藥構成理想的方劑,從而提高中醫臨床治療效果,這是近幾年我國醫學研究者重點探討的問題,若藥物歸經和疾病相關臟腑歸經相符合,尋找合適的治療靶點,治療效果一定由于沒有確定臟腑歸經高。
通過藥物歸經和臟腑歸經相一致為組方的基礎,不同疾病的臟腑歸經,選用相關作用的歸本經藥物,比如:水腫類疾病歸為腎經,需要應用到利水滲濕之類的藥物,利水滲濕中34味藥物中有11味是歸腎經,根據疾病歸經方劑選用歸腎經類的利水藥物即可。根據其他研究表明:慢性腎炎蛋白尿經方中有二半湯藥物,盡量選用性味類似的歸腎經藥物,從而可以替換其他腎衰合劑藥物,通過臨床驗證效果顯著。痛風疾病的病因病機主要是由于肝經以及脾腎功能出現紊亂,對痛風性關節炎的經方主要在當歸拈痛湯的基礎上加以調整,保存方劑中腎、脾以及肝經藥物,其他藥物換成具有同等作用的歸肝經藥物[4]。在臨床中對50例痛風患者進行治療,常規組對患者應用當歸拈痛湯,觀察組對患者應用改善后的歸經方,臨床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而且患者的血尿酸等臨床癥狀明顯下降。
臟腑辨證體系不僅是內科疾病比較重要的辨證方法,更有助于疾病五臟定位進行歸經選藥組成方劑,但是不包括所有的疾病辨證論治,比如一些較為復雜的疾病,像紅斑狼瘡,此疾病在臨床中變化多樣,會侵蝕血管、皮膚、臟腑和筋膜等。通過對臨床進行統計得出,多是以第一歸經為主要原則,藥物的治療效果直接影響歸經的范圍,若范圍較小者只歸一經,若范圍較廣者可歸幾經。對于病情較為嚴重、復雜,甚至累及多臟腑患者,應用藥物不可只歸一經,一方中分配各個臟腑歸經的量化值是非常值得分析的,而且方劑中藥物歸經的比例是比較復雜,對量化的細致研究有助于疾病臟腑歸經理論的有效發展。
3 小 結
中醫藥把中醫藥特色理論的精準運用到臨床中,有利于中醫藥發展,也更加滿足目前的發展需求,把中醫藥的優點和臨床效果充分發揮。中醫內科疾病五臟分類目的就是探索中醫辨證中比較客觀的規律在臨床中應用,但是需要對藥物和臟腑歸經進行細致的量化研究,歸經理論對臨床有著重要的意義,值得探究探索。
參考文獻
[1] 李渡華,支 政,李渡斌,等.中醫方藥歸經量化研究[J].中醫雜志.2011.52(22):1895-1897.
[2] 王 瑾,梁茂新.早期本草學“諸病通用藥”對中藥歸經確定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2,53(8):635-638.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