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晉平 令狐紅霞
【摘要】目的 探討無創呼吸機在有創通氣治療脫機拔管后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醫院接受治療的行有創通氣治療的患者6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入院患者按照摸球法均分為兩組,其中患者30例按照常規程序進行脫機拔管,拔管后給予鼻導管吸氧為對照組;另外患者30例也按照常規程序進行脫機拔管,但拔管后立即序貫無創呼吸機治療為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病情控制情況。結果 經不同方法進行脫機拔管后氧療,觀察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和PaO2、PaCO2的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有創通氣治療脫機拔管后序貫無創呼吸機,能有效提高脫機拔管成功率。
【關鍵詞】無創呼吸機;有創通氣治療;脫機中;應用觀察
【中圖分類號】R563.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4..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見的一類呼吸系統疾病,在老年群體中發病率較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嚴重呼吸衰竭的患者常應用機械通氣,而其中實施有創通氣的患者在臨床治療中常用的脫機后氧療方式,有鼻導管吸氧和無創呼吸機進行序貫治療[1]。本次研究選取醫院接受治療的應用有創通氣治療的患者6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探討有創通氣治療脫機拔管后立即序貫無創呼吸機的應用效果,現具體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接受治療的應用有創通氣治療的患者60例作為此次研究,入院患者經臨床診斷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診斷標準,經診斷符合Ⅱ型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2],均有不同程度的氣胸、肺栓塞等。入選患者按照摸球法均分為兩組,對照組(n=30)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54~78歲,平均年齡(65.4±3.5)歲;觀察組(n=30)男17例,女13例,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66.2±3.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進行氣管插管,應用有創呼吸機通氣治療,均給予控制性氧療,根據患者的病情酌情應用抗生素進行消炎,給予藥物進行祛痰、霧化吸入治療,糾正機體水、電解質失衡、營養支持治療,兩組患者均使用Savina呼吸機(廠家:德國德爾格公司)。
對照組:在患者各項指證均符合脫機拔管指證時,并無其他禁忌癥,給患者講解進行脫機后可能出現的狀況以及進行脫機治療的必要性,并講解治療過程的注意事項,按照常規程序進行脫機拔管,隨后給予鼻導管吸氧。
觀察組:在脫機拔管后,使用Carina無創呼吸機(廠家:德國德爾格公司),應用S/T模式,控制吸氣和呼氣的壓力,將呼吸頻率設定在14/min,呼吸氣壓在4 cm H2O,呼吸氣壓從8 cm H2O開始緩慢上調,直至患者能耐受的最高通氣水平,治療后暫停一段時間,并進行排痰、咳嗽、進食等活動,無創通氣的吸氧濃度與對照組相同,動態檢測患者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情況。
1.3 指標觀察
治療1 d后,測定兩組患者心率、呼吸頻率、血氧分壓(PaO2)和血CO2分壓(PaCO2)。
1.4 統計學方法
對研究所得數據利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經不同方法進行拔管后氧療,觀察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和PaO2、PaCO2的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特征是氣流受限,并且呈現不可逆轉性,該疾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在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加重后,可能出現呼吸肌勞累,甚至出現肺部感染等影響血氧濃度,甚至危及生命[3-4]。
有創呼吸機,隨著進行通氣時間的延長,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以及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等。隨著無創技術的發展,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逐漸廣泛,應用高流量、低壓力的原理,并能較好補償漏氣,因此無創呼吸機成為行有創通氣治療的呼吸衰竭患者脫機拔管后氧療的主要方法[5]。
綜上所述,在有創通氣治療脫機拔管后序貫無創呼吸機,能有效提高脫機拔管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楊時光,羅 華.無創呼吸機在有創通氣治療脫機中的應用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07,12(11):1179.
[2] 林 濤,鄧治平,楊 瑩.無創呼吸機在治療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臨床價值[J].四川醫學,2013,34(2):248-250.
[3] 楊時光,羅 華.無創呼吸機在有創通氣治療脫機總的應用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07,12(11):1179-1180.
[4] 劉國霞,趙麗娟.無創呼吸機在有創通氣治療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41):115.
[5] 鄭艷飛,李再清.無創呼吸機在呼吸衰竭經鼻氣管插管患者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32):82-83.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