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管子不僅主張法治,還特別提倡道德倫理教化,并提出了著名的“四維論”。它所傳遞的德治倫理思想是一種普世性的知識存在,并散發出諸多優秀的傳播思想。在“微文化”盛行的當下,媒介文化日益發展的同時,信息超載及虛假現象也不容忽視。基于管子“四維論”的思想立場,本文旨在以此檢閱與反思當代傳媒及其文化背后的發展狀態,以期診斷媒介文化的廢棄現象,以及疏導微文化傳播所面臨的倫理道德問題。
【關鍵詞】管子;四維論;微傳播;微文化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233-03
一、管子“四維論”
《管子》是先秦古籍中一部體系性學術典籍,其學術理論超越歷史時空,回答和解決了人類社會現實中的諸多問題,是一部難得的治世文獻。書中所提倡的思想是法禮并重,即主張法治的同時,也提倡道德倫理教化。尤其是在論述“德”的治世價值的重要性時,管子提出了著名的“禮”“義”“廉”“恥”四說,以此作為治理國家的重要綱領,史稱“四維論”。
“四維論”見于《管子》之《牧民篇》,其曰:“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1]管子將“禮”“義”“廉”“恥”四個維度當作是教化百姓、維護國家安定的首要綱領,繼而使“四維”的重要性提升到治國安邦之高度。“四維”各有其規約與限定。首先,“禮”之規范是“不逾節”,思想行為不能超出道德標準,有尊敬合宜的態度與行為。有禮之人就不會超越應守之規。其次,“義”之規范是“不自進”,讓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道德之準則。有義之人就不會妄自求進。再次,“廉”之規范是“不蔽惡”,不隱瞞自己的缺點與錯誤,品行端方,純正高潔,有大公無私的精神。有廉之人就不會掩飾過錯。最后,“恥”之規范是“不從枉”,對不當的言行舉止有羞愧之心。有恥之人就不會趨從壞人。可見,“四維論”是對道德主體的一種倫理規范。我國素來享有“禮儀之邦”的佳譽,歷代君主更是將“禮”視為社會管理的準則,以禮為治,以禮為教。微傳播的理念唯有構建在和諧社會秩序的基礎上,繼而通過“禮”“義”“廉”“恥”的道德范式來規范群體的行為。特別在微文化盛行的今天,我們亦會從“四維論”中汲取營養,以期診斷媒介文化的廢棄現象,以及疏導微傳播時代中所面臨的倫理道德問題。
二、當代微傳播及其文化“廢棄”
微傳播時代,是一個以精練簡潔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與傳統媒體內容及傳播途徑相比,作為微時代的一種全新傳播方式,微傳播集合了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的多重特點,是一種更加精確的傳播方式。傳播者和受眾不再局限于從事媒體行業的人,普通大眾也能夠作為制作者與輸出者參與到各類信息的傳播過程中。隨著微傳媒時代的來臨,人類進入媒介文化“廢棄”的時代,只要有媒介生產或再生產的地方,它的文化廢棄物就會不斷衍生與堆積,文化“廢棄”與微傳播不無關系。
(一)微傳播是當代一種全新的交流和表達方式,“微”日益成為主導日常生活及其社會發展的新興文化范式。
隨著“微時代”的來臨,我們儼然從中國古代最基本的“大”傳播范式,向“微”的文化范式轉型。在先秦時代,“大”與“天”是同等意義上的文化范式,不僅可表達空間上的“大有”之象,還可指時間上的“倫序”之理;在漢唐社會,“大”被推崇為文化生態的最高范式,其“大美”思想不僅表現為一種文化倫理與五行哲學的自覺與醒悟,還彰顯出一種空間擴張性氣質;近代以來,“大”成為現代社會的政治思想訴求、經濟發展方式以及文化行為理想,在微觀政治與微觀經濟的刺激下,傳統“大文化”的單向對話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型民眾的交往需求;在后現代背景下,傳統意義上的“大”被與之相對的范式“微”所取代,“微”日益成為主導日常生活及其社會發展的新興文化范式。[2]
微傳播是當代一種全新的交流和表達方式。微傳播時代突出的核心點就是“微”,相對微小的傳播力量傳播微小的信息。微傳播所傳遞的“微”可歸結為“微內容”“微動作”“微介質”“微受眾”。[3]“微內容”即傳播的信息內容具有碎片化特質,或是一張簡單的圖片,或是一段簡短的視頻;“微動作”即只需簡單操作便能完成各種用戶體驗,諸如一個點贊、轉發,或者復制粘貼;“微介質”即是傳播媒介的微小,手機等移動通信終端都可成為微傳播的傳播介質,能夠將信息便捷地傳遞到互聯網等公共空間,尋找和呼喚認同;“微受眾”則是指傳播對象的細分更加具體化與個性化。在媒介大舞臺上,鎂光燈早已聚攏在新興的自媒體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處處有“微”的傳播新時代。不可否認,微傳播造就了一個全民傳媒時代。在微傳播中,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任何人都能夠通過微傳播的方式向大眾呈現與表達自己。它的興起使得傳媒信息供給方式得到創新,為多樣化的信息交流方式提供了可能。當然,微傳播時代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時對社會的影響力亦在不斷增強,隨之面臨的問題也在與日俱增,諸如虛假信息的傳播、怪誕的輿論生態現象、傳媒業的道德缺失等,微傳播已然成為了一個越來越值得關注的新課題。
(二)微文化的發展使信息傳播的途徑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由此也帶來信息超載、文化廢棄及輿論生態亂象。
如今,微信、微博、微廣告、微電影等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在彰顯其蓬勃生命力的同時,也在重新定義著我們的社會生活,改變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任何傳播,人人也都能夠成為傳播主體,分享個人的價值理念。但是在傳播的過程中,大量信息占用著人們的時間,分散人們的注意力,同時也在不斷衍生與堆積,最終產生文化的廢棄。
從傳播層面看,微文化的產生使信息傳播的途徑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此產生的信息超載現象不容忽視。微傳播不同于傳統媒體的單項式線性傳播,它是一種新型的、快速的互動式傳播,技術的進步和傳媒業的發展帶來的是媒介的迅速產業化。然而利弊相伴,從傳播媒介的角度來說,現代傳媒一旦缺乏受眾的關注與支持,就無法被稱之為大眾傳播。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媒體追逐熱點,試圖引起受眾的關注,于是諸多怪誕的內容被傳送至餐桌,以供人們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對于受眾來說,只要對信息內容感興趣,只需一個簡單的轉發,或者復制粘貼,便能輕松將其傳遞出去,這種微傳播效果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擴大影響力。周而復始,信息的超載現象必然顯露無遺。
從生產層面看,微文化的產生是一個十分迅速的過程,只要有文化生產與再生產的地方,它的文化廢棄物就會不斷衍生與堆積。在這個信息產生價值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大量繁冗的信息讓人們應接不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通過微傳播媒介快速進入人們的視野。面對數量如此多的內容,即使草草閱讀都是難以想象的,更不用說仔細咀嚼吸收了。于是,廢棄現象也就應運而生。譬如,筆者2017年3月10日在互聯網上檢索“四維論”一詞,得出如下結果:百度上相關網頁有16700個,相關新聞約有48篇,相關視頻約有56條,相關圖片約有12380張。面對海量的信息廢棄物,盡管人們試圖選擇性地獲取媒介信息,卻很難保持理性的思考和應有的抵制。不可否認,新媒體的日益發展與成熟,給受眾的生活帶來諸多益處,同時也損傷了現代人的思考能力以及對媒介文化的理解力。
從經濟層面看,微文化憑借其特有的微言文化而獲取利潤。在這個注意力成為一種經濟常態的時代下,似乎一切信息都能夠用來娛樂消遣,道德、文明、自律都被拋之腦后,唯有巨大化的利潤才是人們足以競相爭奪的彩頭。這時,人們的社會價值觀念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博取受眾眼球無疑使得微文化逐漸走向廢棄的開端。不難發現,為了適應快速嬗變的媒介發展,當今的社會風氣正在微傳播的影響下呈現出日益復雜的變化趨勢。譬如,部分明星離婚事件所發酵出的一系列問題。諸多媒體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吸引大眾的眼球,由此帶來的怪誕輿論生態現象,以及諸多自我營銷群體的出現,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
三、管子“四維論”介入當代微傳播
管子在“禮”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義、廉、恥三個倫理維度。從《管子》中所述“禮”“義”“廉”“恥”各自的內容來看,“四維”倫理是以“禮義廉恥”為核心的社會道德教育。在微文化盛行的微傳播時代,我們要借鑒“四維論”的傳播范式,汲取“禮義廉恥”的優秀思想,加強傳播過程中的道德倫理建設。從傳播學的角度看,人的諸多活動都伴隨著信息的產生,都具有傳播功能,管子“四維論”對當代微傳播有著深刻的啟示。
(一)“禮”“義”“廉”“恥”四個維度散發出諸多增益于微傳播發展的思想,并在道德倫理及輿論生態層面顯示出獨特的功能。
在“禮”的層面,深化意識范疇的道德思想教育,增強對微文化傳播的理解力。管子將“禮”的要求從廟堂的君、臣,推廣到社會各個階層,從而將倫理道德這一官方意識形態推行到整個社會,形成全社會的道德標準。[4]在微傳播中,受眾作為信息接收者,要受到相應的倫理道德方面的約束,其再次傳遞的內容以及所采取的形式,也要符合倫理道德標準。如今,受眾接受信息的空間被多元化分割,面對龐大的信息量,全憑個人喜好取舍。生活中一些虛假信息的存在,也給社會帶來諸如誠信倫理關系的危機。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傳播,或許包含真實事件的合理成分,但在傳播過程中逐漸遠離真相。虛假事件的產生,最終帶來的不僅是誠信倫理關系的危機,還有一個諸多文化信息廢棄的時代。微傳播的盛行儼然在當代社會掀起令人震撼的巨浪。
在“義”的層面,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作為維系社會人際傳播的品德規范,“義”在微傳播中所突出的是道義,是公正,是責任。“義”,立身的根本原則,凝聚了一個社會的精神財富和人的基本素質。譬如,一則新聞的產生離不開記者的報道,作為新聞報道的經歷者,客觀真實地還原事情本來面貌,讓受眾看到事物的本質,用正確的思維判斷新聞價值,將“義”之范式貫穿始終,是其基本的職業素養,而頻頻出現的虛假新聞,無疑給傳播者一記響亮的耳光。所以說,在傳播過程中,傳播者的個人修養決定了對傳播內容的選擇,制約著傳播的效果,是傳播活動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在“廉”的層面,制定正確的行為規范,建立一種全新的文化生存理念,從而防范利益熏心所帶來的風險。傳統觀念認為,在市場經濟下,道德倫理必定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然而事與愿違,盡管經濟在不斷上升,但社會中倫理道德卻并未提升。當道德倫理與經濟利益相遇,所產生的價值沖突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的發展。“廉”是人們自覺地用來控制社會生活的一種行為準則,當傳媒機構為解決自身利益問題而進行謀利行為時,社會道德建設也就在逐漸瓦解。在“恥”的層面,要擁有無誤的價值觀念。“恥”為羞愧之稱,羞愧乃由人心所生,故而作為維系社會人際關系的道德修養,知“恥”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歷史不斷前進與發展,“恥”也在逐漸內化為人們的行為道德準則,成為規約大眾的道德底線,告誡人們要行為得當,知羞恥。
2016年9月16日晚,一位年輕明星的離世讓所有人從震驚到傷感,再到懷疑,最后引來不少人的唏噓。在人們窺私欲和獵奇心理的刺激下,探究其死亡原因的各種報道籠罩網絡。這時,死亡不再是令人唏噓的悲痛離世,轉瞬成為一次次逾越底線的話題較量,成了媒體搶占頭條的角逐。“逝者為大”是傳承數千年的基本社會準則,而當今人們道德淪喪,無疑是對良知與道德的漠視。
(二)“四維論”被后世文化援引與借鑒,對當下微傳播的道德導向與倫理作用是明顯的。
就知識傳播視角而言,《管子·牧民》中的“禮”“義”“廉”“恥”等道德范式成為春秋時期以及后世文學與規范中最為頻繁的援引。《論語·雍也第六》曾提出“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5]由此可見,能夠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并接受禮的節制,也就可以不背離正道,我們今天提倡的建設和諧社會正是禮的具體應用。《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6]無論做人、做事都要合乎道義。道義是人生存的基本原則,是不能夠放棄的,是指導我們的處事原則。《莊子》之“讓王”曰:“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7]在莊子看來,“廉潔”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換句話說,取利必須顧及他人,不能以損壞他人利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當今社會,我們應當知禮義,懂廉恥,把握正確的道德導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就傳播學的社會價值而言,管子提出的“禮”“義”“廉”“恥”思想對當代微傳播的啟示具有非常高的導向作用。微傳播時代的“禮”,是維系社會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微傳播時代的“義”,是維系社會人際關系的品德規范,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的公正合宜的舉動;微傳播時代的“廉”,關系到信息傳遞者的文化素養,是牽制信息傳遞者品行的有效力量;微傳播時代的“恥”,是信息傳遞者自身的道德修養。
就傳播內容及其最終效果而言,《管子·牧民》曰:“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8]缺了一維,國家就會不穩定;缺了兩維,國家就會有危險;缺了三維,國家就會被顛覆;缺了四維,國家就會走向滅亡。傾斜可以扶正,危險可以挽救,傾覆可以再起,如果走向滅亡,那就不可收拾了。如此說來,四維缺一不可,它關乎國家存亡,關乎人們生存處事的命運,是國家禮義行為和道德觀念的最高準則,是衡量一切視聽言論和倫理道德的標準。換言之,傳播過程中的內容一定要以“禮義廉恥”為準繩,否則將會走向滅亡,不得挽救。
四、結語
簡言之,“文明的進程是一個伴隨廢棄以及廢棄物處理的過程,問題在于我們必須找到適合存儲或傾倒廢棄物的社會改良的角落。”[9]傳播活動的“潛規則”,置社會的基本道德、榮辱于不顧,它正表現著當今社會文化的危機。管子“四維論”是對當今微傳播時代的微文化意識形態的全新設計,它不僅有助于我們今天加強法制倫理教育,還能夠從一個側面警醒人們對微文化行為的道德約束,從而防范微文化廢棄以及廢棄物所帶來的風險。它所傳遞的社會學知識無須更多的合法依據,亦能表現出一種被信任與理解的世界性知識存在與價值隱喻。
參考文獻:
[1][8](清)蘇淵雷.經世文鑒(上冊)[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8,38.
[2][9]潘天波.變化的傳播方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北京數字科普協會.數字博物館發展新趨勢[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170.
[4]崔蘭海.《管子》廉政理論研究[J].管子學刊,2014(2).
[5](春秋)孔子.論語[M].長沙:岳麓書社,2000,55.
[6]孟軻.孟子[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79.
[7]莊子.莊子[M].韓維志譯評.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152.
作者簡介:
郭碧瑋(1992-),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藝術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