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耽美”一詞最早起源于日本,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開始流行壯大,而女性群體作為耽美文化創作與傳播的主力軍,自然也成為社會的邊緣群體。本文從傳播場域以及女性主義視角淺析耽美文化受追捧的原因。
【關鍵詞】耽美文化;粉絲;女性;凝視
中圖分類號:I0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273-01
“耽美”原意為“唯美,浪漫”,源于20世紀40年代日本近代文學流派,其最初含義是反對丑惡面,尋找官能美,追求文學。但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日本動漫將其本意引申為男性之間的情感。其出現形式也主要集中在網絡小說文化中。近幾年,耽美影視作品也開始躍躍欲試,甚至一些時尚雜志,例如《時尚芭莎》等傳統媒體也開始乘勝追擊,利用其賺足讀者眼球。這種亞文化之所以受到“粉絲”的追捧,最大原因莫過于其傳播場域以及受眾的特殊性。
一、互聯網陣地的支持
任何處于非主流地位的文化因為受到意識形態、政策制度、公共輿論等方面的限制,都不可能像主流文化一樣公開宣傳,耽美文化作為一種受眾面十分狹窄的亞文化形式,并不會被主流媒體所認可或傳播。然而這種局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悄悄發生著改變,由于網絡媒體傳播具有保密性強、傳播容量大、雙向互動等優勢,使得耽美文化可以在互聯網上迅速流行起來。例如,百度貼吧等成為“耽美迷”們聚集的場域,他們往往通過文字互動的形式交流,形成了閱讀、討論、改編、分享等不斷循環交替的“消費與生產”。由此,互聯網變為受眾討論“耽美”提供了場域,“耽美”作為一種非流行文化,在共同愛好者的推動下,在網絡中發展得如火如荼。
二、“粉絲”群體的傳播
耽美文化的崛起除了社會包容性的增強,不容忽視的便是耽美消費群體的崛起。不難發現,在耽美“粉絲”群中,呈現出低齡化、產業化等特征,耽美文化的“粉絲”主要集中在18歲以下的學生群體中,隨著產業化的發展,在我國上市的各類耽美雜志比比皆是,例如《絢》《非天》等,這樣的文化作品不僅吸引著青少年群體,同時也吸引著大量的女性群體,女性“粉絲”占據了一半以上。
從女性作者的角度來講,很多女性是由最初的讀者開始躍躍欲試,選擇自由創作耽美作品,她們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情節設計都是從女性角度出發,大部分女性作者根據自己的的審美思想來塑造耽美文學中的人物形象。這種非主流的文學形式甚至比傳統的愛情故事更受到女性讀者的青睞。
從讀者的角度來講,耽美作品對于女性讀者,無疑是一場盛宴,更多的“粉絲”在無意識中將自己對規則的挑戰、對自由的追求、對傳統的反駁映射于此,從而獲得心靈的釋放。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意識的更替,耽美“粉絲”在大規模擴大。
三、女性意識的崛起
在英國女性主義學者勞拉·穆爾維的文章《視覺愉悅與敘事電影》中,她首次提出,“當銀幕中的女性回眸而視時,男性觀眾之偷窺的色情心理仿佛被識破,這迫使他們暗地里羞愧難當,從而不得不承認女性之凝視對于男性之凝視的挑戰。”這一挑戰的政治意義,是女性意識的覺醒,是女性對男性權利的質疑,也是女性的反擊。因此,我們便不得而知,當今的女性為何對“耽美”如此著迷,耽美小說中是否蘊含著某種能夠喚醒女性的東西,它是否已經成為某種事物的符號形式存在。
耽美起源于日本,在日本這樣一個男權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往往比較低下,其壓力與激烈的情感無處發泄。因此,讓男性遭遇痛苦成為女性向社會控訴、發泄的方式,而東方女性同樣也存在著三綱五常,以及傳宗接代的生存壓力和責任。很多人認為,男子之間的感情拋棄了傳宗接代的束縛,也不受到傳統婚姻觀的束縛。“耽美”成為女性群體爭取自由、表達反抗的一種途徑。例如,在耽美小說中,會有男性身體的描述,讀這些文字,可能會覺得很“黃色”,但是聯系社會語境,不難發現,這背后寄托著作者對于美好純潔愛情的向往和爭取。耽美小說《你丫上癮》描寫的是顧海與白洛因之間的同性愛情故事,但就筆者看來,“他們不僅掙脫了世俗的同性戀規則,更實現了人性最原始的回歸,這也就是女權所倡導的身體和社會的有機統一。”
四、結語
當今的耽美文化還處于一個泥沙俱下的發展狀態,良莠不齊中也不乏精品,但也有流俗,從耽美文學中滲透出的女性思想值得當下受眾沉思。隨女性權利的覺醒,耽美文化可能會更加受到關注,同時,這種文化形式更應該去糟取精,對受眾起到一個正確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勞拉·穆爾德.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J].銀幕,1975.
[2]梁盼.一種更為恣意的解放—論耽美小說中身體寫作的突破意義[J].語言研究,2015(19).
[3]楊藝.中國耽美題材網絡劇的發展現狀與受眾理論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20).
作者簡介:
鄭曉鳳,女,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