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文杰 楊磊
矛與盾交替升級
——各國導彈防御系統概覽
□ 單文杰 楊磊

美國“愛國者”- 3地空導彈
導彈是現代科學技術中發展最快的高技術武器之一,導彈武器的出現使軍事思想和作戰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目前,研制導彈的國家和地區已近30個,至少有近20個有能力制造彈道導彈,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研制巡航導彈;全世界約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彈道導彈,50多個國家擁有巡航導彈。擁有導彈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也促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積極研制和部署導彈防御系統。目前,一些有實力的國家,如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以色列、韓國等國家,不斷加大力度研制和部署導彈防御系統力度,相關國家出于自身戰略安全考慮,也相應地不斷提升導彈打擊能力,區域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對國際戰略平衡和地區安全和穩定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導彈防御技術最為成熟、部署最為廣泛、實戰化水平最高的國家,形成了以探測跟蹤、攔截與指控為一體,高中低搭配的多層次立體防御體系,核心裝備主要包括天基紅外預警、跟蹤監視衛星,陸海基預警雷達、火控雷達,陸、海、基攔截系統以及C2BMC指揮控制系統。
天基紅外預警探測與跟蹤系統目前由國防支援計劃(DSP)系統、天基紅外預警系統(SBIRS-High)、空間跟蹤與監視系統(STSS-Demo)組成。雷達探測系統包括改進型預警雷達(UEWR)、“丹麥眼鏡蛇”雷達(FPS-108),前沿機動部署X波段雷達(FBX),“宙斯盾”先進防空反導(AN/SPY-1)雷達、海基X波段雷達(SBX)。
攔截系統包括地基中段防御系統(GBI地基攔截彈/EKV CE-II增強型大氣層外動能殺傷器)、“宙斯盾”導彈防御系統(SM-3攔截彈)、“愛國者”攔截系統、末段高空攔截系統(THAAD攔截系統)。
地基攔截彈(GBI)是陸基中段防御(GMD)系統的“武器”部分,是一種先進的動能殺傷防御武器,其任務是在地球大氣層外攔截來襲的彈道導彈彈頭并利用“直接碰撞”技術將其摧毀,即在大氣層外攔截來襲導彈。
海基“宙斯盾”導彈防御系統由以下三部分組成:“宙斯盾”武器系統(AWS)、“標準”導彈系列(SM-2,SM-3)和C2BMC系統。SM-3包括SM-3基本型、SM-3 Block I型系列和Block II型系列。目前,美國已經部署了少量的SM-3 Block I型攔截彈,正在研制部署Block IB型以及Block II型系列。
“愛國者”導彈系統(PAC)是美國陸軍現役的主要防空武器,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中,PAC-2成功地攔截了多枚“飛毛腿”地地彈道導彈,一舉成名。PAC-3是美國當前重點發展的戰區導彈防御計劃之一,是美國陸軍“愛國者”防空反導武器系統的新成員,主要用于戰區彈道導彈防御,也可以用于攻擊飛機、巡航導彈等傳統目標。
末段高層攔截系統(THAAD)主要對射程小于3500千米的彈道導彈進行攔截,攔截高度在40千米~150千米范圍內,最大攔截距離為200千米。目前美軍在韓國部署的就是該型裝備系統。
C2BMC系統是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大腦,由兩級C2BMC系統組成:司令部級C2BMC系統和基地級C2BMC系統,其中飛行中攔截彈通信系統(IFICS)也作為C2BMC系統的一個子系統。

美國“國防支援計劃”在軌飛行示意圖

美國“天基紅外預警系統-高軌道”衛星
俄羅斯的導彈防御系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分為三大部分,即目標預警指示系統、指揮控制作戰管理系統和攔截打擊系統。
俄羅斯導彈防御系統的早期預警體系分為空間和地面兩大部分:前者稱為導彈襲擊空間預警系統(MASAEW),后者稱為導彈襲擊地面雷達預警系統(MALAEW)。MASAEW系統由俄導彈防御系統部署在高橢圓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組成,可對美國洲際導彈進行監視,預警時間30分鐘左右。俄羅斯最新建成的伏爾加雷達站能發現5000千米距離的彈道目標,它不僅能監視西部來襲導彈的方向,而且可以監控獨聯體西部邊界的太空局勢。

①俄羅斯S-300防空導彈發射

②俄羅斯“鎧甲”-S1彈炮合一防空系統

③俄羅斯S-400防空導彈系統
俄羅斯導彈防御指揮機構轄9個攔截導彈陣地,其中包括4個大氣層外攔截陣地(SH-11攔截系統)和5個稀薄大氣層攔截陣地(SH-08攔截系統),根據預警信息和目標方位由集團軍進行火力分配。另外,俄羅斯防空軍也裝備了部分戰術反導防御系統(在1996年時防空軍已擁有100個S-300B導彈發射架),這些反導系統歸各防空區統一指揮。統一集中的自動化指揮系統包括反空間武器、反彈道式導彈和反飛機防空一體化自動化指揮系統。
目前,俄羅斯的導彈攔截系統包括“通古斯女人”、“托爾”、“鎧甲”-C1、S-300和S-400、在研的S-500防空導彈系統以及A-135戰略反導防御系統,其中S-300是俄羅斯主力防空導彈系統,而S-400“凱旋”防空系統正在投入戰備值班。俄羅斯認為,S-400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防空系統之一,其性能優于美國的“愛國者”,而S-500是為確保俄羅斯防空導彈系統在整個21世紀保持領先優勢的最新型防空導彈系統。
日本、印度、以色列、韓國等國家的導彈防御系統無論是自主研發,還是引進,或者二者相結合開發,其功能和作戰能力都在逐漸增強,預警能力和范圍不斷擴大,對國際和地區安全局勢產生了“零和博弈”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日本開始與美國合作研發彈道導彈防御(BMD)技術,初步確定了構建BMD系統的技術發展途徑與部署方案。近年來,日本以朝鮮彈道導彈威脅為借口,加速發展BMD系統。經過反復論證,日本決定發展獨具自身特色的以海基中段攔截為主、陸基末段攔截為輔、具備雙重攔截能力的區域導彈防御系統。為盡快形成高低兩層導彈防御能力,日本一是以海上自衛隊現有的“宙斯盾”導彈驅逐艦為基礎,引進美國的“宙斯盾”BMD系統;二是以日本航空自衛隊現有的PAC-2為基礎,引進PAC-3系統,海基、陸基兩者結合快速建立起了雙層防御系統。為掌握導彈防御的關鍵技術,日本還與美國合作開發改進型“標準”-3導彈,并在本國生產PAC-3導彈。日本目前還在計劃引進美國的THAAD系統。
印度于1999年底啟動了彈道導彈防御計劃。2000年2月,印度與俄羅斯簽訂了租借兩套S-300導彈防御系統的合同。2009年3月,印度對外公布了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發展計劃,分兩個階段實現對近程戰術彈道導彈和中遠程彈道導彈的有效防御。在已引進俄羅斯S-300的基礎上,引進S-400或以色列“箭”-2反導系統,加上自研的反導系統,構成高層攔截與低層攔截搭配、互為補充的防御體系,但由于政治因素及引進時間等問題導致計劃進展緩慢。之后,印度決定通過技術引進,自行研制陸基末段雙層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在以色列、法國以及美國的幫助下,系統研制取得了較大進展。
以色列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專門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投入使用的國家。在此之前,無論是美國的“愛國者”,還是俄羅斯的S-300,都只是在傳統防空導彈基礎上改進的,還不能算得上專門的反導系統,而以色列的“箭”-2戰區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則是專為防御彈道導彈設計的,其性能指標要大大高于通常的防空導彈。“箭”-2戰區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正式運行標志著中東地區的導彈攻防之爭再次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鐵穹”系統則是以色列針對火箭彈威脅研制的防空系統利器。
韓國長期以來防空依賴于美國駐韓軍隊的力量與裝備,防空裝備也大量依賴從美國引進。20世紀90年代初,朝鮮彈道導彈威脅日益嚴重,韓國開始尋求并發展防空反導系統,進而開始從攔截系統、指揮控制系統、預警系統等多方面建設獨立的韓國導彈防御系統(KA-MD),該系統為末段低層防御系統,通過自行研制與引進,已取得相當進展,目前裝備了PAC-2導彈系統、裝備“宙斯盾”系統的KDX-3驅逐艦,以及“綠松樹”早期預警雷達,2012年具備作戰能力。當前,韓國決定部署THAAD系統,提升彈道導彈防御能力,打破了東北亞地區戰略穩定格局,破壞了地區安全局勢,對周邊國家的安全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以色列“箭”-2防空導彈發射

艦上垂直發射“標準”-3導彈
各國花費巨資打造導彈防御系統作用到底如何呢?就以目前經過戰爭檢驗的美國“愛國者”系統和以色列“鐵穹”系統來分析。
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愛國者”系統開創了以導彈反導彈的歷史。參戰的PAC-2雖然攔截了幾枚制導落后的“飛毛腿”戰術彈道導彈,但這除了能證明“以導反導”的可行性外,還能讓人們記住的是雷達性能低、攔截空域小和識別目標性能差等問題。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美軍近千枚“愛國者”導彈部署到伊拉克周邊,其中包括有所改進的PAC-2、PAC-3和增強型PAC-CEM。戰中,伊拉克發射了23枚戰術彈道導彈和5枚CSS-3“泡泡紗”巡航導彈,但只有9枚戰術彈道導彈被“愛國者”成功攔截,成功率僅為32%。其中,增強型PAC-CEM攔截了7枚,PAC-3攔截了2枚,但5枚“泡泡紗”無一被攔截。“愛國者”系統的最大參戰悲哀莫過于一個雷達系統鎖定了一架美空軍F-16戰斗機,該機飛行員為避免機毀人亡,發射了一枚“哈姆”反輻射導彈,將其打得只剩一堆廢骨殘灰。
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研制的“鐵穹”系統,從本質上看是一種防御火箭彈和炮彈的超近程防空攔截武器,主要對付射程在4千米~70千米之間的彈道飛行物。以“防務之刃”行動為例,哈馬斯武裝人員至少向以色列發射了3360枚火箭彈,約有2650枚落入以色列境內,其中578枚被“鐵穹”系統認定有威脅而予以攔截。當然,運作“鐵穹”的代價是很高的,每次攔截估計耗費約10萬美元,而其對手加沙巴勒斯坦武裝人員發射的簡易火箭彈造價僅幾百美元。用價值百倍的導彈去攔截火箭彈明顯不劃算。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以色列只好用“鐵穹”主要對飛向城鎮等目標的火箭彈進行攔截。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武器裝備,攻防相克。
當前,美日韓等亞太地區相關國家導彈防御系統逐漸整合在一起,防空與末段低層反導融合,初段、中段、末段反導網絡一體化,中段高層、中段低層反導并行,末段高層、末段低層反導并舉,地基、海基、空基防空反導機動與固定平臺兼備,在第一、二、三島鏈和北美西線并行部署網絡中心化全段多層立體防空反導體系,這已成為它們企圖長期主導亞太地緣政治優勢,擠壓他國戰略利益空間的重要軍事手段之一,引起了相關國家的不滿。與之相似,印度、以色列等國導彈防御系統的發展,也招致了周邊國家的應對。
導彈防御系統的構筑,本身是一種“零和博弈”的手段,更多的是獲取戰略優勢,但這種將自身國家安全的建立在周邊國家的不安全基礎之上,勢必引起周邊國家的反制,或是加快發展導彈突防能力,或是自身也發展導彈防御技術和能力,從而將戰略失衡的態勢扭轉到戰略平衡的格局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