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雅楊健桉
(華中師范大學/洛陽日報報業集團,湖北/河南武漢/洛陽430079/471000)
“微失實”:一種新聞攝影現象的觀察與思考
——基于數碼攝影技術及圖像處理軟件對新聞圖片的影響
□楊小雅楊健桉
(華中師范大學/洛陽日報報業集團,湖北/河南武漢/洛陽430079/471000)
數碼攝影技術的發展提升、圖像處理軟件的普及應用,對新聞圖片真實性原有標準提出了新的挑戰,由此而導致的“微失實”新聞圖片普遍存在。對新聞攝影“微失實”現象的正視和研究,有利于廓清新聞攝影評價標準目前存在的困惑與悖論,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堅持和弘揚新聞真實性原則。
新聞攝影 真實性 “微失實” 評價標準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自紀錄1842年漢堡大火、曾被公認的世界第一張新聞照片[1]問世以來,新聞攝影的真實性一直是新聞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年來,數碼攝影技術的發展提升、圖像處理軟件的普及應用,更是對新聞圖片真實性原有標準提出了新的挑戰,特別是由此而導致的“微失實”新聞圖片普遍存在,這種情況值得認真觀察與思考。
從邏輯上講,新聞攝影作品只存在“真實”和“失實”兩種情況,非黑即白。但由于數碼攝影技術及圖像處理軟件的應用,使得新聞攝影的評價標準進入動態演變、甚至相互矛盾的狀態,從而導致了“灰色地帶”的出現,一些新聞圖片難以單純以“真實”和“失實”來評價,可稱之為“微失實”。
新聞攝影“微失實”的特征,可以歸納如下:一是照片嚴格講是失實的。其具體表現包括:照片的亮度、顏色等被人為改變,照片的畫面瑕疵、細節等被后期修改。二是照片失實程度輕微。這些失實沒有達到非常不合常理的程度,有時反而使照片顯得“更藝術”“更完美”,非專業人士難以識別。
“不得移動像素”是目前國內外紀錄類影像后期調整中最嚴格的底線規則。對畫面構成元素進行添加、移動、去除,是不允許的。對整體影調及局部影調,整個畫面的色相、明度、飽和度及色彩平衡等進行調整,是被允許的,但不允許破壞原始影像的基調與氛圍、基本色調。[2]
改變照片亮度、顏色本身未觸及“不得移動像素”的底線,往往只是改變畫面的影調、色相、明度、飽和度或色彩平衡,并不必然造成照片失實。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今是數碼時代,這些要素均以數字形式呈現,而評價標準中的“適度”卻無公認的量化標準,評價者的看法經常互相打架,拍攝者客觀上難以把握、主觀上可鉆空子,由此造成的“微失實”目前存在較多。
后期修改照片的畫面瑕疵、細節,觸及“不得移動像素”的底線,理當屬于失實,造成的“微失實”也并不鮮見,但因如果修改的是小瑕疵,除非參加各種攝影大賽,一般又被認為“無礙真實”而被接受。
1.人為改變照片亮度、顏色等造成的新聞攝影“微失實”,存在較為普遍。
這類“微失實”的典型例子,當屬獲得2013年第56屆荷賽兩項大獎的照片《加沙葬禮》。質疑者分析指出,作者利用軟件工具對局部進行了處理,以至于光影效果頗有戲劇性,作為新聞照片這顯然很不正常。荷賽官方最終支持了兩名專家的鑒定結論,即該照片在后期調整時并沒有“移動像素”:作者“僅僅是對照片進行了適當潤色”,“這完全符合目前行業內公認的標準。”[3]然而,這幅照片至今仍飽受爭議,以“微失實”來評價并不過分。
這類“微失實”圖片在媒體上存在較為普遍。眾所周知,我國北方冬季近年來霧霾較為嚴重。但是,當地的一些報紙上,即使是大型工程建設等室外場景的新聞照片,也基本看不到霧霾的蹤影,除了記者有意選擇拍攝天氣、編輯選擇性刊發照片之外,還因為照片中的天空可以通過電腦軟件淡化霧霾效果。這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2.后期修改照片的瑕疵、細節造成的新聞攝影“微失實”,也不鮮見。
根據對我國中西部部分地市級報紙的調查得知,這些報紙編輯部對后期修改照片的瑕疵、細節,采取的態度是默許甚至支持。相關人士提供了以下新聞圖片修改的實例:刊發領導照片前,對其較重的眼袋、斑點,往往會利用軟件進行一定程度的消除。一次市領導發表大會講話,在發言臺上擺放了裝有咖啡的玻璃杯,照片見報之前,記者將玻璃杯“做掉”了。這些實例也可納入“微失實”之列。
3.新聞照片“美容”問題頻出,利用軟件“調圖”成為紙媒正常工序。
新聞攝影“微失實”現象,很難用具體的數據來統計,但媒體上較為普遍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
2015年11月,路透社“封殺RAW格式照片”的消息,引發新聞界關注。路透社的解釋中有一條:RAW文件會讓那些無拘無束的自由攝影記者做太多“藝術”加工。國內專家評價說:路透社此舉的目的“是為了應對近些年問題頻出的新聞照片‘美容’”。[4]這從側面印證了新聞攝影“微失實”現象的普遍存在。
近年來,“如何用Photoshop處理報紙圖片”的專業文章不計其數。有論文指出,在處理報紙圖片時,最好指定專人專機(電腦)進行。[5]事實上,近年來許多報紙的確增加了專職“調圖”的崗位,利用圖像處理軟件調整圖片成為紙質媒體正常工序,這在提高圖片印刷質量的同時,也增大了后期環節造成圖片“微失實”的潛在可能性。
適度改變照片亮度、顏色,目前被廣為接受,但因其無法量化、較難把握分寸而經常造成“微失實”。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數碼技術的支持下,色彩可以用數字表示,因此色彩改變可以量化,并提出標準為“色相調整不得超過20度”。[6]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從純技術的角度實在難以給出一個堪稱標準的‘度’。”“以曝光量為例,一幅運用‘自動曝光’P檔拍下的新聞照片,也可能發生曝光過度或不足,此時用‘明亮/對比度’來調整影調,20%肯定不夠,超過20%倒可能是真實的;而不調整,或等于及少于20%,卻可能發生圖像與現場情景不符和失真。”[7]

后期修改照片的瑕疵、細節等,因其“移動像素”而被視為觸及底線。2010荷賽體育特寫類組照三等獎的一名獲得者獲獎資格被取消,因為評委對比原始圖像后發現,獲獎作品中的一個元素(背景一個人的腳)顯然被移除。[8]但也有人質疑,“移動像素”是否一定比“調整顏色”對真實性有更大危害。1997年,埃及一處神廟遭到恐怖襲擊,一家報紙為營造恐怖氣氛,竟然將照片上神廟前的水跡改為紅色。[9]這張“血流成河”的照片,成為“史上著名的造假新聞圖片”。
對新聞攝影的評價標準,在不斷演變。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一生堅守一個原則:絕不剪裁照片。在他看來,照片一經剪裁就不真實了。[10]近幾年,有國內大學教師還在教學中強調,為確保新聞照片真實性,“哪怕是調整一下最細微的影像明暗也不可以”。[11]而現在人們公認,由于受技術的限制,數字圖像達不到百分之百還原拍攝現場的光亮度和色彩,或由于緊急情況下曝光失誤,或受紙媒印刷技術的限制,可以對照片進行適度調整。
媒介文化研究大師尼爾·波茲曼說:“在1850年至1950年間,美國的傳播結構由于一個接一個的發明而被瓦解了,隨后又重新改組。”[12]數碼攝影技術及圖像處理軟件瓦解了之前對新聞攝影的評價標準,但“重新改組”仍未真正完成,這導致了對新聞照片真實性的爭議,也是新聞照片“微失實”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聞真實是新聞實踐與新聞理論研究中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最為“難纏”的問題。[13]與嚴重失實的“周老虎”“劉羚羊”遭到口誅筆伐不同,“微失實”新聞照片往往引不起人們足夠的警惕,其危害性也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正在成為新聞照片失實的溫床。對新聞攝影“微失實”現象的正視和研究,有利于廓清新聞攝影評價標準目前存在的困境與悖論,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堅持和弘揚新聞真實性原則。
注釋:
[1]顏志剛.攝影技藝教程(第三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467.
[2]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新聞紀實類數字照片技術規范[DB/OL].
[3][4]陳奇軍.新聞與藝術的再糾結——從路透社封殺RAW看新聞照片的“美容”現象[J].中國攝影,2016(1):134-136
[5]童葆棟.報紙圖片的選擇原則和處理方法[J].印刷技術,2014(5)
[6]劉寬新.與“假照片”定義、鑒定、量化等相關的十三個話題[EB/OL].
[7]喬天富.新聞照片PS處理的度[J].軍事記者,2010(4):37.
[8]荷賽史上首次取消作者獲獎資格[DB/OL].
[9]盤點一下史上著名的新聞圖片造假事件[DB/OL].
[10]郭建良.布列松:剪裁照片可能誤導讀者[J].新聞記者,2015(4)
[11]劉萍.數碼時代的新聞攝影真實性教育[J].新聞前哨,2010(3):37.
[12]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99.
[13]楊保軍.新聞真實需要回到“再現真實”[J].新聞記者.2016(9)
(編輯:秦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