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珂欒繼業
(鎮江日報社,江蘇鎮江202001)
淺談新聞素材的收集與整理
□司馬珂欒繼業
(鎮江日報社,江蘇鎮江202001)
成就性報道作為深度報道的一種,一般采用綜述的體裁,是黨報在重要時間節點經常采用的一類新聞手法,也是傳統的拳頭產品。這類報道主題明確,立意較高,時間跨度大,涉及領域廣,新聞事件多,如何做好、做精、做出新意,筆者認為,有效地進行新聞素材的收集和整理顯得十分重要。
記者一般都有相對固定的分工,而綜述題材往往不是自己熟悉的領域,所以寫什么?這是領到選題后最先需要思考的問題。記者需要對報道的內容和領域進行廓清。
以《鎮江日報》2016年年終回看“六個年”系列為例,這是宣傳全市成就的綜述性報道,其中的創新轉型篇,該主題涵蓋范圍非常廣,涉及經濟、科技、教育等多個領域,但究竟涉及哪些具體工作,筆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尋找“六個年”的背景。“六個年”口號是在鎮江市委全會上提出的,分為“創新轉型提速年、產業項目突破年、生態鎮江提升年、改革開放深化年、民生保障強化年、治理體系完善年”等6大部分,筆者對全委會的講話進行了研讀,并大致將涉及創新轉型方面的重點內容進行了分類,主要可分為園區建設、產業結構優化、企業創新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四大類。而這些也將該系列報道的基本范圍進行了“圈定”。
然而關于創新轉型,全市有哪些重要的生動實踐?筆者通過查找資料,基本找全了《鎮江日報》之前圍繞“六個年”進行解讀的相關文章。其中就有發改委和科技局兩個相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接受的專訪,這兩位被采訪對象分別圍繞今年部門的重點工作都談到了創新轉型的有關內容。在完成大量的準備工作之后,筆者就可以基本框定綜述采寫的范圍。之后,又對綜述的采寫風格進行了思考。
筆者覺得對綜述的風格可以簡單進行分類:第一種是偏抒情,讓人讀之心潮澎湃的,文字在事件與事件之間不斷進行跳躍,而這種跳躍,更多是用一種情感和主題進行穿插連接;第二種,雖然也以觀念統領,但更多是以時間為界,從縱向的歷史長河中,挑選重要的事件,以時間來貫穿整篇文字。這類稿件在一些紀念活動的綜述報道中經常會使用;第三種,從思考角度出發,將文章的觀念用邏輯順序進行組合,段與段的銜接更多是觀念的遞進或并列的關系,文風相對理性嚴肅,強調思辨性……
考慮到綜述既有時間跨度,而且更傾向于經濟和科技,所以,筆者覺得第三種表述方式更適合該類報道的表達方式。風格確定也意味著基本確定了素材收集的方向:既要有全局性的素材,也要有典型故事和細節。
綜述素材的收集,與消息、通訊素材的收集不同。消息和通訊的素材更多來源于記者的直接采訪和觀察。而綜述素材,除了第一手采訪資料外,還有不少來源于資料的閱讀和對新聞事件的重新疏理和辨析。
在采寫回看“六個年”稿件時,筆者的新聞素材收集也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直接采訪;另一部分是對一個時間段以來現有資料和新聞稿件的閱讀和跟進。
在新聞采訪中,筆者采用了主題采訪和一般采訪相結合的模式。采訪一開始,采取的是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這部分采訪內容,是事先擬好采訪提綱的,這些內容包括鎮江創新轉型的機遇在哪里?當年創新轉型的一些重要宏觀數據情況有什么,當年園區建設的情況,當年創新轉型形成的新經濟增長點有哪些,新興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以及創新轉型令人印象深刻的變化在哪里等等。這部分采訪資料都是帶著問號的思考,筆者更愿意稱它們為稿件寫作中的“基本盤”。
而另一部分是一般性采訪。這部分采訪,筆者是不帶目的性的,只是圍繞主題進行更多開放式的提問。因為是漫談式采訪,被采訪對象往往更隨意,心理更放松,思維也更活躍,而思想的火花經常會在這種情況下碰撞出來。例如稿件中有一個細節:企業高校的對接會議中,企業的參會率大幅提升。過去都是主管部門上門催請,企業無奈隨便派個人參會了事??墒钱斈晟习肽辏瑓咧薪^大多數是企業的決策者,參會率更是呈幾何級數的翻番。這就是創新轉型理念落地生根的典型新聞素材,令人眼前一亮。而這個新聞素材是在與被采訪對象漫談中無意中提及的。


圖片提供:本文作者
素材的間接收集,筆者認為主要可分為五類:第一類是重要的政策文件,以及這些政策文件中的重要信息,這些文件不僅包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出臺的重要綱要、意見、通知、決議等,還包括相關管理部門出臺的行動方案等;第二類是重要的會議,如常委會、全委會以及一些重要的座談會等;第三類是領導的重要講話、專題調研;第四類是過去新聞報道中的典型新聞事件或是新聞故事;第五類是領導的重要活動。領導活動本身新聞價值有限,但活動內容中往往有“金礦”可挖,如句容創新創業示范園正式簽約活動中,筆者更關注的是南大校長陳俊的話,這可以從側面印證報道主題。前三類新聞素材可以從相關政府部門獲取。而后兩類更多是來源于媒體以往的相關報道,有刊發在《鎮江日報》《京江晚報》上的,也有金山網和微信公眾平臺上用的。
在新聞素材的收集中,筆者將素材分為點、線、面三種。這里所說的點,是指新聞事件、新聞故事、新聞典型個案和新聞細節。新聞細節即一個觀察單元中細小的變化、差別,雖然新聞細節看似不起眼,但卻能體現事物的特性和本質屬性。綜述中若只有全局表述,缺少點的支撐,稿件會顯得大而空,而有了這些點的支撐,文章會更靈動。筆者所說的線,則是指某一個專業領域的變化,如某個行業的整體創新轉型,或是從點到點而形成的線說明某個趨勢的判斷,這類素材多了容易凝練形成新聞稿件中的小觀點或是小主題。筆者所認為的面,是指用全局眼光,總體上了解全過程或概貌的材料。這部分材料收集多了,容易幫助形成文章的結構層次。
素材收集的過程,其實也是對主題思考不斷深化的過程,涉獵的材料越多對事件整體判斷就會越準確。綜述主題,一般會采用主題先行的方法,但在材料收集中,有時所觀察的現象會與先行預設主題有矛盾,這時候往往要對主題進行修正或是干脆拋棄原來的主題設計,然后再用新主題進行采訪收集。
在“六個年”綜述報道中,筆者最初是準備采用并列式邏輯的,即按照全委會報告的主要內容分塊采寫。然而在采訪中,采訪對象多次感慨:領導現在真的是重視,不是口頭上喊喊的了;不僅有政策,還有“真金白銀”的支持。作為創新轉型的最小細胞——企業,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也在創新轉型中求生存和發展,同時政府管理體系中的神經末梢——鄉鎮街道一級甚至是村組社區也在積極行動。所以,筆者根據客觀情況,重新調整了思路,最終決定從頂層、基層和成效三個角度寫作:分別確定了精心謀劃、頂層設計,基層探索、企業作為和提升能力、支撐產業三個層次。
確立小主題之后,筆者開始把收集到的材料按主題進行分類和調配。有時候,同一素材可以印證幾個主題,這時候既要考慮素材體現哪一個主題最有說服力,同時也要考慮文章整體結構均衡,要避免某一個主題過長或過短的情況出現。然后再對同一個標題下的素材進行歸納、綜合,提煉出觀點,同時突出特點。新聞素材疏理基本結束后,基本已是萬事俱備,可以順利寫作、精心打磨了。
(編輯:秦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