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香港特派記者 范凌志
“香港進入歷史的新紀元。”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宣誓就職時這樣描述回歸盛典。轉眼間,“東方之珠”已在祖國懷抱中閃爍了20年。近日,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接受了包括《環球時報》在內的中央媒體采訪。在被《環球時報》記者問到“擔任行政長官期間最難忘的事”時,董建華說,自己對2003年抗擊“非典”的印象最深刻。他認為,“一國兩制”給香港帶來很多優勢,香港很有條件在國家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不但對國家好而且對香港好”的角色。
五星紅旗升上去那一刻,“很感動、很感動”
“1997年7月1日,難忘的一刻是看著英國的國旗降下來,我們的五星紅旗升上去。”回憶起20年前深夜的那場交接儀式,董建華說,一個60歲的人一直盼望的時刻終于到來,“很感動、很感動。”
然而,巨大的挑戰立即降臨到初生的特區政府面前,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在這場危機中,中央堅持貨幣穩定政策,為香港化解危機創造了有利條件。“當年8月我們看清楚后,啟動反擊,將拋出來的股票買進來,實力斗實力,結果我們斗贏了,好像做了英雄一樣。”董建華回憶道。
僅僅過了幾年,更恐怖的“非典”讓香港陷入恐慌,董建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假如問我什么事最難忘,那就是‘非典時期香港死亡約300人,讓我覺得最難過。4月份時,中央問我有什么要求沒有。我說我的要求真的很多,那時香港醫院里面防護服不夠,街上的口罩不夠,著急得不得了。我同中央講了,大概三四天就送來了。我們很感動。”董建華說,國家的關心和照顧,香港都能親身感受到。
談香港“一國兩制”優勢:向中央“要自由行”
在董建華看來,“一國兩制”給了香港很多優勢,他向記者講了一段2003開放內地游客赴港自由行時的插曲:“因為剛戰勝‘非典,經濟停下來了,游客可以幫我們忙。那時我想要內地趕快開放個人游(指自由行)給香港,溫總理同意了,但又提醒我‘董特首啊,你吃得消嗎?假如很多游客來,你吃不消怎么辦?為此我還特別回香港和大家開會,第二次我同他講時,他還是說‘你要不要再考慮下。我說,‘不要再考慮了,應該來了。”
董建華又以電影為例,“回歸前,大家說香港是東方的好萊塢。那時我們拍了很多電影,但是,拍給誰看?香港600萬人,臺灣2000多萬人,還有國外華僑,加起來只有4000萬人左右。現在我的天啊,有14億的人口要看電影!”他認為,香港還沒好好地將電影重新發展起來,但相信是有機會的。
香港的發展離不開祖國的助力,離不開“一國兩制”的成功落實。“絕大多數的香港人知道‘一國兩制的落實對香港太重要了。”董建華說,在這個過程中,經常要提醒自己的是,有了“一國”才可以有“兩制”,不能只關心“兩制”。如何把握中央與香港的關系?董建華強調,中央從頭到尾就是看大局的,確保“一國兩制”能夠落實。在國家安全方面,香港一定要支持國家的立場,在主權、領土方面一定要很清楚地站在國家的立場。
看香港的未來:有樂觀的基礎
近年來,香港的發展也歷經波折,作為“過來人”,董建華指出香港面臨的三大挑戰:“最大的挑戰就是土地的供應,房屋的供應,因為樓價漲得很高;第二是貧富差距的問題;第三是年輕人上游機會的問題。這些都是很迫切的事,也是將來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必須要面對的。”同時他也表示,林鄭月娥非常出色,“我認為她可以做好這件事情。”
“梁振英做了特首后,2012至2017年,我們的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名義增長率超過5%,其實是發揮得相當不錯的。”董建華說,假如能達到4%或5%的經濟增長,香港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我對解決這些問題有信心,因為我們還有一個非常龐大的財政儲備放在那里,而不是像希臘那樣。”
提到董建華,很多人會想到他說的“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這句名言。再次談到這句話時,他告訴記者,“香港好,國家好”是自己實實在在看到的過程,“我們祖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改革開放,到80年代的時候,香港大量參與到改革開放里,為國家做出了貢獻。因此我說,香港繁榮,香港好的話,國家就好。”
至于“國家好,香港會更好”,董建華說,當時自己根本沒想到,今天國家已是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好了,能為香港帶來新的機遇,為香港百姓創造新的天地。那時就感覺到國家一步步地,一定會很成功,但沒想到走得這樣快”。
“我是一個樂觀的人,但是這個樂觀是有基礎的。”董建華說,香港很有條件在國家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不但對國家好而且對香港好”的角色。▲
環球時報2017-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