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
以改革開放為大背景的“走出去”戰略,見證了無數中國企業的海外打拼。回看一代代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軌跡,能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
過去,中國處在全球產業鏈低端時,只能依靠人口紅利和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來獲得比較優勢,通過在國內生產然后銷往世界,實現穩定盈利。但這些企業壯大后想“走出去”時,往往就失去了人口紅利下的比較優勢,盈利能力面臨挑戰。早年海爾在日本設廠時轟轟烈烈,但今天再看其實業績不彰;TCL當年高調購買德國電視機廠,但也很快鎩羽而歸。
這些不成功的投資并非個例,而是那一代依靠人口紅利起家的中國企業面對的共同問題。一方面人口紅利不再奏效,另一方面進行海外并購又需大量資本,而資本那時在中國是高價的。這樣“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去跟發達國家的廉價資本競爭,怎么可能占到便宜?
雖然中國經濟經過幾十年發展也已積累一定資本,但較之發達國家,我們仍是勞動力相對豐裕,資本方面不占優勢。依靠勞動密集型起家的一大批中國企業,最終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在接下來“走出去”過程中,開始更加講究策略,至少不再硬碰硬地專門跑到發達國家去賺人家錢了。
最初碰壁的這些中國企業,基本可以歸為第一代“走出去”的企業。汲取教訓后,這第一批“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時,開 始首選一些欠發達國家,除了具備資本和技術方面的比較優勢外,還能繼續借助對象國的人口紅利。流向東南亞、中東和非洲國家的投資,后來基本都賺了錢。
在那之后“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獲得了較第一代相對不同的境遇。年輕一輩的企業,比如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等,它們在初創時就引入了海外資本,因而具有資本成本優勢;在發展中,又借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契機,從產業鏈的低端爬到中端的較佳位置,繼而積累了“走出去”后與海外同行業者競爭的優勢。
另外,中國人口規模巨大導致共享成本較低,政府和社會對具有共享因素的創新更趨寬容,也使這些企業實現了海外同行業者難以實現的一些技術創新。雖然突出重圍仍然不易,但這至少增強了它們在“走出去”后的生存能力。
時至今日,同前兩代“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更為不同的“第三代”企業正在崛起,并且逐漸開始了它們“走出去”的嘗試,其中摩拜和小藍等共享單車企業尤為典型。它們的待遇,也早與“前輩”們不同,因為國外尚且缺乏同類企業,因此西方國家一些城市幾乎是“組團”來邀請它們去投資和發展。
新銳企業擁有這樣的境遇,原因不僅在于它們站在了“前輩”企業們的肩膀之上,還在于獲得了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賦予它們的獨特競爭優勢。站在中國經濟現實體量以及國際經濟格局變化的今天,當我們回望歷代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軌跡時,應能得到這樣的啟示,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在給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越來越好的機會,我們的企業則應總結過往的經驗教訓,及時找到比較優勢,不斷創造“走出去”的新局面。▲
(作者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7-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