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倪浩 楊沙沙 李曉驍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王斯衛
第四次“闖關”的中國A股終于納入MSCI全球指數體系,北京時間21日凌晨,MSCI明晟公司宣布從明年6月起,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MSCIAC?WI全球指數,初始加入A股的222只大盤股。受此消息帶動,滬深股市21日收盤分別上漲0.52%和0.76%。彭博社21日稱,A股納入MSCI是中國股市不斷努力的結果。
MSCI順應“國際民意”
MSCI此前連續三年擱置納入中國A股。21日,MSCI董事總經理、MSCI指數政策委員會主席雷米·布賴恩德稱,中國A股市場準入狀況在過去幾年里的顯著改善,得到了國際投資者的廣泛認可。如今MSCI邁出納入中國A股第一步的時機已然成熟。中國內地與香港互聯互通機制的發展完善為中國A股市場的對外開放帶來了革命性的積極變化。
中國證監會對此“樂見其成”。21日,證監會回應表示,中國資本市場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歡迎境外投資者,并進一步完善境外投資者投資A股的相關制度和規則。
彭博社稱,MSCI將A股納入其全球指數體系是中國吸引外資支撐金融市場、提升A股國際地位的重要里程碑。過去幾年,從放寬市場準入、改革停牌規定,到松綁股指期貨并開放內地和香港市場互聯互通,中國股市為加快融入全球資本市場不斷作出努力。
韓國、臺灣股市倒吸冷氣
MSCI指數是多數國際機構的投資標準。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超過750個交易所交易基金追蹤MSCI指數,所投資的資金規模高達10萬億美元。納入MSCI指數后,這些基金將自動把部分資金投資到中國A股,這將為A股市場帶來一輪境外資本涌入。彭博社援引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分析師的預測稱,中國A股被納入MSCI,將迎來80億到100億美元的資本流入。不少市場機構作出預測,A股納入必將稀釋其他亞洲新興市場在MSCI中的權重,流出資金轉投中國。
面對MSCI這一決定,在新興市場指數中權重分列第二和第三的韓國和臺灣則倒吸一口冷氣,第一時間作出了回應。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稱,“考慮到MSCI明晟新興市場指數所追蹤的全球資金規模,我們預期流出韓國股市的資金約為6000億至4.3萬億韓元(5.25億至37.7億美元)。”臺灣證券交易所官員表示,A股納入初期將令約150億臺幣(4.92億美元)資金流出臺股。21日,韓國股市收跌0.49%,臺灣加權股指一度震蕩下行,尾盤拉升,微漲0.24%。
光大證券策略分析師張安寧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因為初始納入對應的資金規模有限,而且具體實施要到明年才開始,所以此次A股納入MS?CI實際影響較為有限,更多是對市場情緒面的短期提振。張安寧認為,參照韓國和臺灣股市被納入MSCI時的經驗,預計A股短期反彈有望進一步延續。
長遠意義更大
MSCI計劃初始加入A股的222支大盤股,基于5%的納入因子,在明年8月的評審完成后,這些加入的A股將約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0.73%的權重。匯豐銀行大中華區行政總載黃碧娟對《環球時報》表示,初期A股222只個股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相對比較低,但之后A股在國際投資者資產組合中的比重將逐漸提升。
此次222只個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之后,對這些股票所在的公司治理和市場披露方面會不會有更高的要求?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高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海外投資者投資A股,會對國內上市公司或者國內監管規定形成壓力,使得他們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方面逐漸向國際靠攏。國內本身很多投資者也有同樣的需求。
另外,從上市公司自己的角度來說,如果希望看到一個更廣的投資者結構,公司本身可能也會主動做出調整。最近幾年,海外投資者進入比較多的一些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得比海外投資者較少或完全是國內投資者的上市公司相對要好。
張安寧認為,A股納入MSCI意在長遠,有助于改善A股投資者結構和投資風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A股相關制度和規則的進一步完善和成熟。高挺認為,A股從2003年引入QFII至今,此次納入MSCI指數僅僅是國際化歷程的“中場”。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后,每天會有140億美元的流入量,大約是1000億元人民幣。目前A股每天成交量約為4000億元左右,1000億只占A股每天成交量的1/4,所以單從量上來看不是非常大的流入。“更多的是從它被納入之后,A股對于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會明顯提高。”▲
環球時報2017-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