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芬

被譽為德國“統一之父”的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15日去世,西方各大媒體紛紛刊文追憶科爾的功績,尤其是他為兩德統一做出的貢獻。據悉,當年作為盟國的英國和法國曾極力阻撓德國統一,更令人震驚的是,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法國總統密特朗曾設想對德宣戰阻止兩德統一。
統一受阻
1945年,納粹德國戰敗投降,德國被分割成兩個不同的區域——西方國家占領區域和蘇聯占領區域。1949年5月23日,西部出現了親西方的聯邦德國(簡稱西德),同年10月7日,東部成立了親蘇的民主德國(簡稱東德),這標志著德國正式分裂。在西德和東德兩個國家背后,分別是兩個巨大的軍事集團——北約和華約。這兩大集團都擁有驚人的軍事力量,在漫長的冷戰歲月中,兩德成了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軍事對峙的前沿。
1989年初,在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影響下,東歐各國刮起了一股改革風。1989年5月,匈牙利宣布開放與奧地利的邊境,隨后數以千計的東德公民通過匈牙利和奧地利轉到西德。11月9日,東德新政府開放柏林墻,在柏林墻開放的那一刻,整個柏林都沸騰了,成千上萬的東德公民涌向通往西柏林的國境關口。柏林墻開放之后,最激動的人莫過于西德總理科爾,他決定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完成德國統一大業。11月28日,科爾提出關于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該計劃呼吁兩德擴大合作最終實現統一。然而,科爾很快發現統一大業的最大阻力不是來自東方,而是來自西方,尤其是英國和法國,極力阻撓德國統一。
英法挑頭
早在柏林墻開放前一個月,敏感的英國媒體就發現兩德有邁向統一的苗頭。1989年10月,英國《泰晤士報》對兩德統一前景展開辯論。前議員康納·克魯斯·奧布賴恩指出,內外交困的蘇聯不可能阻止德國統一,“德意志第四帝國”將在歐洲大陸出現,這個“帝國”可能會重新使用威廉二世時期的旗幟,并從前皇室中選出皇帝。統一后的“帝國”還會為希特勒、納粹和大屠殺平反,德 國人將恢復納粹種族政策。很多英國人都跟奧布賴恩持相同觀點,《泰晤士報》《經濟學人》等都在猜想德國統一后對歐洲的危害。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擔心德國統一后會確立歐陸霸權。柏林墻開放前,撒切爾夫人告訴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無論是英國還是西歐其他國家都不希望德國統一,她希望戈爾巴喬夫能盡力阻止兩德合并,她還建議蘇軍盡可能長時間駐扎在東德以威懾西德。柏林墻開放后,撒切爾越發焦急,她時常在手提包內放上一張1937年德國地圖,以便隨時向其他人展示“德國問題”,她聲稱德國人的國民性、統一后的規模及其在歐洲的中心位置,會導致德國成為歐洲的不穩定因素而非穩定因素。1989年12月,撒切爾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召開的一場歐共體峰會上發出警告:“我們擊敗了德國兩次!現在他們又回來了!”對于撒切爾屢屢阻礙兩德統一進程,西德《圖片報》毫不客氣地批評道:“德國的新敵人不在東方,也不是打著紅色共產主義旗幟者。我們的新敵人是打著紅、白、藍三色圣喬治米字旗出現的英國首相,她的名字叫瑪格麗特·撒切爾?!?/p>
為阻撓德國統一,撒切爾顯然打算在歐共體國家中建立一個“拒絕陣線”,很快就找到最重要的盟友法國總統密特朗。其實,對于兩德統一,法國是深具戒心的。從1870年到1940年的70年時間里,德國曾三次大規模入侵法國。英法兩國領導人一致認為,除非對西德宣戰,否則不可能阻止兩德統一。不久,英國國防部聯系法國軍方,計劃在西德領土上舉行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英法聯合軍事演習,試圖以此威懾科爾政府。
除了法國之外,英國還拉攏了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德國《明鏡周刊》稱,當時歐洲其他領導人對兩德統一的態度是“不友好的”。意大利總理朱利奧·安德烈奧蒂反對“泛日耳曼主義”復興,他開玩笑說:“我很愛德國,所以我更喜歡看到兩個德國。”荷蘭首相呂德·呂貝爾斯對德國的自決權提出質疑。他們跟英法兩國領導人一樣,擔心德國統一后的巨大經濟實力以及重新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歐洲多國領導人達成廣泛一致的意見,那就是如果兩德統一必定會發生的話,那也應至少在1995年或更晚的時候。
各個擊破
盡管面臨諸多盟國極力反對,但西德總理科爾不顧一切阻力,要在任期內完成德國統一大業。科爾首先爭取美國的支持。美國與歐洲國家不同,沒有對德國擴張主義的歷史恐懼,而且自從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之后,西德成為北約在歐洲的中堅力量和支柱。科爾對美國的考慮一清二楚,美國想把統一后的德國留在北約框架內以繼續維持其在歐洲的領導地位。為此科爾向美國做出留在北約的保證,這使美國的態度轉為支持德國統一。1990年戈爾巴喬夫在同美國總統老布什會面期間重復了他的意見,這令美國人和德國人都感到吃驚,他們沒料到戈爾巴喬夫輕易就默認德國統一后留在北約內。
與此同時,科爾政府擺出一系列姿態,試圖使英法等國放棄反對態度。由于科爾的大力奔走,4月28日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召開的歐共體首腦會議上,法國提出的1993年前建立歐共體政治聯盟主張終于得到其他成員國贊同。此后,密特朗投桃報李,大力支持科爾完成兩德統一大業。密特朗還告誡撒切爾夫人,不要再公開反對德國統一。
1990年3月底,科爾訪問英國時表示,他反對所有那些“輕率地談論‘第四帝國幽靈的人”。6月18日,科爾表示,當年年底有望完成德國統一,但這時撒切爾夫人又站出來攪局,她稱不能無視20世紀的歷史,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動的。在其他大國均已贊同德國統一的情況下,科爾沒有同撒切爾夫人進行直接辯論。7月,科爾政府同波蘭解決統一后的德國與波蘭邊界問題,德國保證排除擴大領土的可能性。隨著德波邊界問題的解決,撒切爾夫人已經沒有理由反對兩德統一或推遲統一時間,她贊同將統一后的整個德國融入北約,并且美軍繼續駐扎在德國土地上,以阻止今后德國民族主義政客發動大規模戰爭的行為。
10月1日,美國、法國、英國、蘇聯、西德和東德代表在美國紐約簽署《解除四大國權利與責任的聲明》,標志著戰勝納粹德國的四大國正式向德國交還權利。在一切水到渠成的情況下,10月3日,在歷經45年分裂之后,德國正式完成統一。▲
環球時報2017-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