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水源 陳普亮
摘要:在當今社會財富、工業、營銷、Web等全面進入4.0時代的背景下,提出了硒產業4.0的新概念及階段劃分,在此基礎上,指出了湖北省硒產業4.0面臨的新挑戰。針對挑戰,提出了應對硒產業4.0的科研訴求即資源要資本化、科研要前沿化、標準要國際化、產品要大眾化、創新要全域化。
關鍵詞:硒產業4.0;新挑戰;科研訴求
中圖分類號:O613.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0-1808-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0.002
Scientific Research Demands of Selenium Industry 4.0 Era
CHENG Shui-yuan1,2,CHEN Pu-liang3
(1.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an 430023,China;2.Municipal Government of 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Enshi 445000,Hubei,China;3.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Bureau of Selenium Industry in Enshi Autonomous Prefecture,Enshi 445000,Hubei,China)
Abstract: As social wealth, industry, marketing and web are fully entering into the 4.0 era, the first author proposes the new conception and stage division of selenium industry 4.0, and points out the new challenges of selenium industry 4.0 in Hubei Province.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the author makes following scientific research demands to meet with the need of selenium industry 4.0: capitalization of recourses, advanc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tandard, popularization of products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innovation.
Key words: selenium industry 4.0; new challenge; scientific research demands
硒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人與動物生命活動必需的微量元素。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土壤缺硒,中國有72%的國土含硒量低于平均水平[1]。中國營養學界普遍認為日益劇增的各種疾病和亞健康人群都需要補硒。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高,對富硒功能食品、富硒保健品、富硒養生旅游等健康產品需求的增長越來越快,以硒產業為內容之一的大健康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目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面對硒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期和加快發展的歷史黃金期,如何在全國新一輪硒資源開發利用熱潮來臨之時,快速提升產業層次,引領硒產業實現科學跨越發展成為應有之義。
1 新常態引出硒產業4.0的新概念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速度進入換檔期,發展質量進入升級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推進期,經濟發展形態悄然發生改變,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時代發展的顯著標志。與西方發達國家一樣,中國也進入了后工業化時代,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工業4.0時代,正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轉變。傳統產業怎樣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深入思考。傳統產業也要向4.0版本邁進,因為傳統產業都是大產業,必須找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在經濟新常態的引領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驅動下,湖北省將富硒產業推到了發展的風口,定位為農業提質增效的戰略產業、再造湖北發展優勢的新興產業、增進城鄉居民福祉的民生產業,于2015年9月發布了《湖北省富硒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明確提出將湖北富硒的資源優勢轉化為資本優勢和產業優勢,到2020年將富硒產業打造成產值過千億元的富民產業[2]。
借用“工業4.0”提出另一個概念即“硒產業4.0”。人們從發現硒、認識硒、應用硒,將近200年時間,這期間,經過了從1.0到4.0跨越。其階段劃分為:①硒產業1.0,就是硒的混沌時代,瑞典化學家發現了“硒”這個元素[3]。稀有指地殼中含量少;奇特指介于金屬和非金屬之間,它既是一種可利用物,又是一種污染物,這個時代雖然有對硒污染的治理和多硒中毒、缺硒發病的治療案例為代表的商業行為,但還談不上是真正的硒產業。②硒產業2.0,就是“X+硒”時代,X為農特產品等。人們知道了硒是人體健康的必須元素,但硒只是作為產品的附加,硒本身并不作為一個產品或產品的主要要素。③硒產業3.0,就是“硒+X”,以硒元素為主體,其他要素為載體,硒產業成為既相互融合、又相對獨立的產業體系,在產品劃分上可以用硒的形態來區分,比如無機硒、有機硒、生物硒等,完全依靠科技和檢測手段的進步,提高附加值,增加產品的核心競爭力。④硒產業4.0,實質就是“硒+X”的升級版或無極版,硒可以游離于載體單獨發揮作用,稱其為產業。也可以融合各大產業于無形中,相融相通,產品極大地豐富化、多元化、個性化和大眾化,硒無所不在,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連,與大健康無縫對接,并且都是高端的有效供給。
2 湖北硒產業4.0面臨的新挑戰
富硒產業具有地域獨特性和經濟增值性,湖北省作為硒資源大省、硒科研強省和硒產業先行地區,其在特色產業發展中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雖然湖北省以恩施州為代表的部分地區硒產業發展起步較早、優勢明顯,但發展層次仍然不高,與硒產業4.0的差距還很大。
1)湖北省發展硒產業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但仍還沒有形成明顯的產業強勢。湖北省富硒資源總量位居全國前例,硒礦、硒土、硒水兼備,具有發展富硒產業的天然資源優勢[4,5]。但全省富硒產業基礎仍然薄弱,科研投入不足,發展平臺不高,區域發展不均衡等突出問題長期存在。如兩大核心恩施州和江漢平原,恩施州硒產業起步雖早,產業初具規模,但層次不高、主體不強;江漢平原富硒農業規模雖大,但富硒農業起步較晚、僅現雛形,大多數還停留在硒產業2.0時代。
2)湖北省硒產業發展有省級層面的頂層規劃,但仍缺少具體跟進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富硒產業發展,制定了全省富硒產業專項規劃,針對資源現狀,規劃恩施州和江漢平原兩大重點發展區域,提出打造以恩施“世界硒都·中國硒谷”和江漢平原“中國生態富硒糧都”為重點的千億富硒產業集群目標,全省硒產業發展布局已經明確,但目前很多配套政策和措施卻沒有跟上,協同創新推進機制尚未建立,科研力量分散問題沒有有效解決,硒產業項目投入嚴重不足,沒有發揮集約效應。
3)湖北省硒產業發展有科研機構和科研成果,但仍沒有打破制約產業發展的科技有效供給及轉化瓶頸。科技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湖北省加大創新驅動力度,在硒科研方面增加了投入,建成了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組建了省硒研究院、省應用技術與產品開發工程中心、省硒與人體健康研究院,開展了一批硒相關課題研究,開發了一些特色化、標準化生物硒產品,硒產業科研走在全國前列,但提升行業進步的核心技術仍然太少,且富硒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很弱,人才引進機制缺乏靈活性。2015年恩施州硒科研人才隊伍調查顯示,從事基礎研究的有137人,占49.8%;而從事應用研究和產品開發的分別有78人、60人,分別只占28.4%、21.8%,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差很大。
4)湖北省硒產業有“硒+X”產業體系創新的理論突破,但仍還沒有達到硒產業3.0階段應有的發展水平。以恩施州為核心,突出硒元素主體,打造了恩施硒土豆、恩施硒茶等公共品牌和系列產品,“硒+X”產業體系的概念逐步被接受,但全省硒產業發展整體滯后于新的理論,部分干部群眾對硒產業的認識誤區依然存在,硒產業層次仍然較低,產業鏈條不粗不長,企業主體規模小,特色產品少,產品附加值低,同質化競爭突出,高端有效供給差,仍主要集中在農產品生產和農副產品粗加工上,發展的互動性、整體性、融合度不強,與滿足大健康需求的無縫對接相去甚遠,離硒產業4.0要求的差距還很大。
5)湖北省硒產業發展有省級出臺的地方標準,但仍還沒有全省統一的管理規范。為推動省內富硒食品產業標準化、品牌化發展,規范富硒產品行業的生產和銷售行為,湖北省已經制定出臺了《富有機硒食品硒含量要求》標準,同時,恩施州還出臺了《硒產品專用標志管理辦法》、《恩施州硒茶公共品牌使用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相比其他產業來說,其標準化程度仍然不高,不利于產品開發和市場管理。目前國家標準僅有一個富硒稻谷。即使有標準,在管理上仍然存在脫節、滯后甚至混亂現象。市面上的富硒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缺乏統一的規范、標識、品牌,損害了硒產品的信譽和形象,制約了硒產業健康發展。
3 實現硒產業4.0的科研新訴求
硒產業是新興產業,科技創新是第一需要,抓得好可以實現指數式、井噴式發展,抓得不好可能長期徘徊不前。因此,必須打破常規思維,重新認識硒產業4.0時代對科研的新訴求。
1)資源要資本化。首先,通過科研把硒資源轉化為健康資本,硒是人和動物生命活動中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多重生物學功能。健康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標志,健康資源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重要資本,其需求非常之大。就是要通過科研,弄清楚硒與人體健康關系,明確硒資源對于健康的實際價值。其次,通過科研把硒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本,合理保護和利用硒資源,吸引人們到恩施來研究硒資源,硒礦床、硒土壤、硒生物,開發硒產品,發展硒文化,推進硒旅游,科普硒知識,形成硒的全產業鏈,使資源的經濟價值最大化。
2)科研要前沿化。一方面,要保持研究水平世界領先。站在不同的高度,就有不同的視野。迄今為止,湖北省硒產業已經站在了全世界的高度,網絡了全球著名的專家,就要以國際領先水平來研究硒,這是一大創舉。同時,還要具有獨創性,有獨特的創新眼光,不跟在別人后面做科研,不啃別人嚼過的饃。另一方面,要緊盯生產前沿,著力解決急迫和瓶頸性問題,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使科研能夠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
3)標準要國際化。現在很多國家的專家都在研究硒,在標準制定方面很容易走在別人后面,有些外國企業就依靠掌握標準賺錢,他們買賣全球根本不生產產品。因此,應該借力硒學會和協會,依托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省硒研究院等檢測和科研機構,搶先推進國際國內標準制定,掌握標準的話語權。湖北是硒資源富裕地區,恩施是“世界硒都”,必須有這個責任擔當。
4)產品要大眾化。當前,人們在硒產品認識上有誤區,把硒產品與高檔商品等同起來,有些人就賣硒產品這個概念,搞會員制消費,雖然貴族消費有特定的人群,利潤空間也較大,但市場份額必然有限。硒與健康息息相關,健康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根本需求,事關大眾。因此,在硒科技應用與產品開發上,一定要有一種普惠思想,研究開發的產品要大眾化。大眾化并不等同于低端低檔,而是通過科學技術進步降低成本,使廣大人民群眾都消費得起。同時,產品還要多元化,增加豐富度,滿足不同消費層次和個性的需求。
5)創新要全域化。硒是神奇元素,還有很多未知領域,硒產業是新興產業,發展還處在探索初期,其創新研究還需要彌補許多空白領域。比如對硒產業的哲學社會學研究,硒元素對人體必須與有害、硒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相生相克關系,硒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推進硒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硒相關的政策研究(食品增加劑、營養強化劑或新食品原料等許可問題),硒品牌與文化打造等,都是需要研究的課題。同時,還有對硒本身就是產業的研究,從單質硒(硒元素純凈物)開發出納米硒等。研究其不同形態的功能和作用,做成硒保健品或藥品,就如人們發現和利用青霉素一樣,直接形成了一個大產業,這個過程完全可以通過科研及成果轉化來實現。
參考文獻:
[1] 蔣示龍.硒素營養對麥芽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研究[D].江蘇揚州:揚州大學,2002.
[2] 程水源.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硒資源特色開發的路徑思考——以恩施州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7):4362-4365.
[3] 范小飛,虞建宏.微量元素硒的生物學功能及測定方法的研究[J].江蘇預防醫學,2011,22(1):62-64.
[4] 項劍橋,胡瑞春,張元培,等.湖北省江漢流域經濟區土壤硒資源分布特征及利用前景[J].資源環境與工程,2015,29(4):431-435.
[5] 彭小佳.湖北省恩施州硒資源開發利用潛力淺析[J].資源環境與工程,2015,29(4):4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