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華 黨戰平 何高社 劉文國
摘要:為了篩選出適宜渭北旱塬高產、優質、抗性較好的小麥新品種,2013-2015年對9個旱地小麥新品種進行了品種比較試驗,以晉麥47為對照,通過記載基本苗、分蘗數、穗數等相關農藝性狀和抗逆性及室內考種,綜合分析得出適宜渭北旱塬地區種植的小麥品種為旱豐728、航麥287、偉隆123三個品種。
關鍵詞:旱地小麥;篩選;旱豐728;航麥287;偉隆123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0-1811-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0.003
Wheat Variety Screening for Use in Weibei Arid Area
YANG Zhen-hua, DANG Zhan-ping, HE Gao-she, LIU Wen-guo
(Yangl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elect suitable wheat varieties with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and good resistance for Shaanxi Weibei arid area, trials were conducted on 9 new dryland wheat varieties for two years with Jinmai 47 as control. Basic seedling number, tiller number, panicle number, other related agronomic traits, resistance and lab test data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Hanfeng728, Hang mai287 and Weilong 123 were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this area.
Key words: dryland wheat; screening; Hanfeng 728; Hangmai 287; Weilong 123
陜西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梁丘陵溝壑區,水資源十分匱乏,正常年的蒸發量是降雨量的2倍,是典型的半干旱雨養農業區,全縣小麥種植區域約2萬hm2,是全縣人民的主要糧食作物,篩選出適合陜西渭北旱塬高產、優質、抗性較好的小麥新品種勢在必行。為此,筆者于2013-2015年在彬縣小章鎮農林綜合試驗站對9個旱地小麥新品種進行了品種比較試驗,以期篩選出適合渭北旱塬的高產、優質品種,為陜西旱地小麥生產提供一定的依據[1-4]。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試驗在陜西彬縣小章鎮農林綜合試驗站進行,每個小區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小區面積16.67 m2(6.67 m×2.50 m),播種量22萬粒/667 m2。試驗地前茬為小麥,土質是黃蓋黑壚土。試驗地施入尿素、磷酸二銨各375 kg/hm2,小麥專用肥375 kg/hm2。播種期為2013及2014年的10月3日,按每行550粒人工撒播,全年未灌溉,收獲期為第二年的6月22日,供試品種見表1。
1.2 測定方法
通過人工田間調查記載出苗率(10月15日),出苗后在各小區隨機定點,測定1 m長的出苗數,重復3次)。記載、調查、測定分蘗期、抽穗期、成熟期、抗寒性、抗旱性等指標;測定千粒重和小區產量。收獲后統一晾干,按小區測定各品種的千粒重及產量[5-7]。
2 結果與分析
2.1 參試小麥品種生育期、莖蘗動態匯調查分析
從表1數據分析可以看出,9個品種的基本苗數不存在差異,為19.67萬~25萬/667 m2,其中唐麥75、偉隆123、西純998、長旱58高于CK,長旱58苗情最好為25萬/667 m2。9個品種相互之間不存在差異,偉隆123的分蘗數最高為58.64萬/667 m2,渭麥9號的分蘗數最低為43.11萬/667 m2。穗數分析表明,只有航麥287高于CK,其余品種都低CK。9個品種的最高莖數最大的是西純998為79.33萬/667 m2。9個品種的成穗率在32.38%~47.98%,9個品種的株高為70~103 cm,9個品種及CK的全生育期差異不大,在266~270 d。
2.2 不同品種抗逆性調查分析
從表2分析可以看出,抗旱性一般分為1~5個級別,9個品種的抗旱性都是1級,說明抗旱性都極強,9個品種的抗旱性沒有差異。在抗寒性方面,慧麥116、長旱58為3級,越冬死莖率在18%左右,其抗寒性一般,而西純998、航麥287為2級,越冬死莖率為15%,抗寒性較好,其余品種的抗寒性為1級,越冬死莖率小于10%,說明抗寒性好。7個品種不同程度地都感染白粉病,其中CK的白粉病最嚴重達到4級,渭麥9號、西純998達到3級,唐麥75、慧麥116、長旱58、航麥287為2級。9個品種和CK未見赤霉病。
從倒伏情況來看,渭麥9號、唐麥75與CK較為嚴重達到了4級,而且倒伏面積較大,渭麥9號的倒伏面積占總面積的63.3%。條銹病是影響旱地小麥產量和品質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從9個品種及CK來看,偉隆123、長旱58、旱封728品種對條銹病免疫,未見病害及芽孢,其他幾個品種不同程度受到了病害的侵染。綜合分析結果表明,旱封728的抗逆性最佳。
2.3 參試品種經濟性狀調查分析
從表3分析得出唐麥75、偉隆123、旱封728與CK的飽滿度為1,說明子粒飽滿,秦龍22的子粒欠飽滿,其他幾個品種較飽滿。除了秦龍22之外的其他8個品種及CK子粒品質無差異,均為1級。參試品種的每穗粒數為35.30~48.63,9個品種及CK的穗粒數差異較大,形成顯著差異。9個品種的穗數最多的是長旱58,為32.89萬/667 m2,千粒重和容重是衡量小麥子粒內含物最重要的指標,偉隆123的千粒重為51.34 g,容重為803 g/L,說明其綜合指標較好,西純998次之,其千粒重為50.59 g,容重為798.67 g/L。
2.4 參試品種產量調查分析
依據表4從產量方面分析得出旱封728、航麥287、偉隆123:平均單產量分別為531.650、524.917和520.917 kg/667 m2,分別位于試驗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名,分別比對照增產33.15%、31.47%、30.47%。其中:旱封728為弱冬性中晚熟品種,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株高92 cm,抗寒性較好,高抗條銹病、白粉病,抗倒伏性一般,大穗大粒、品質優,建議在渭北旱塬地區推廣種植。航麥287為強冬性中晚熟品種,分蘗力中等,株高85 cm,抗寒、抗旱、抗倒伏,抗病性強,試驗未發生病害。大穗大粒、品質優,建議推廣種植。偉隆123為強冬性中熟品種,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株高73cm,抗寒、抗旱、抗倒伏,抗病性強,未發生病害。大穗大粒、品質優,建議推廣種植(表4)。
秦龍22、長旱58、西純998:平均產量分別為493.417、459.233和439.583 kg,分別位于本組試驗第四、五、六名,分別比對照增產23.58%、15.02%、10.01%。其中:秦龍22為強冬性中熟品種,抗寒性強,高抗條銹病和白粉病,建議繼續試驗。西純998為弱春性早熟品種,抗寒性一般,抗病性強,大穗中粒、品質優,飽滿度相對較差,建議繼續試驗。航麥287為弱春性早熟品種,抗寒性較強,抗病性一般,條銹病為3級、白粉病為2級。中穗中粒、品質優,飽滿度相對較差,建議繼續試驗。
唐麥75、慧麥116、渭麥9號:其中唐麥75比對照增產2.133%,建議唐麥75可再試驗1年。慧麥116和渭麥9號比對照減產分別為8.303%和16.939%,其中渭麥9號抗倒性差、中感條銹病、中抗白粉病,但抗寒、抗病性較差,建議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 李志余,陸秋生,沈仁軍.小麥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09(5):66,68.
[2] 楊 萍,秦煥榮,李 婷.關中東部灌區優質專用小麥品種比較試驗[J].陜西農業科學,2004(1):52-54.
[3] 林昌明,于寶富,唐 進.弱筋小麥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05(4):41-43.
[4] 郭凌云,張桂花,劉鳳洲,等.晚播冬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J].安徽農業科學,2002,30(1):21-24.
[5] 師小周,樊小改.禹州市2008年小麥品種展示簡報[J].河南農業,2008,36(17):5-8.
[6] 何革命,張 磊,宋 艦,等.2007-2008年度南陽市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J].種業導刊,2008(9):25-26.
[7] 賈金川,徐士清,孫 妍,等.優質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種業,2003,31(1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