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俊++王志敏
家庭是兒童成長最為重要的港灣,而家庭教育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養料。然而,留守兒童因其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而不能獲得完整的家庭教育而產生多重問題,如缺乏關愛而導致性格孤僻等問題,家庭照顧系統脆弱而造成家庭照顧功能弱化等問題。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應該提供積極的外部支持,運用科技搭建暢通的情感溝通媒介以及培育專業社會組織,從而促進家庭教育的手段優化和過程優化。
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社會福利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困境
家庭是兒童社會化最為基本的場域,家庭為兒童提供早期社會規范和社會學習的課堂,兒童將通過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親密信任的關系,并通過這種互動與學習過程獲得基本訓練和社會知識,從而為成長為社會成員提供最為基礎的教育。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的成長需要滿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與愛的需要、社會交往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依一定的層次進行遞進性的滿足,即人類需要先滿足生存與安全的需要,才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農村留守兒童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而在家庭教育方面面臨缺失和不當,從而在這些需要滿足方面會出現問題。
(一)家庭結構變化弱化留守兒童的生存質量
由于父母一方或父母雙方長期不在家中,留守兒童可能面臨家庭照顧脆弱化的風險。比如,照顧者因為教養能力、精力和知識與技能的缺乏,不能采用正確合理的方法照顧兒童,導致留守兒童經常不能獲得充足和合適的飲食和休息以及衛生條件保障,導致兒童發生營養不良,消瘦或過度肥胖以及經常發生疾病等問題,影響兒童的健康生活和成長。
(二)父母缺位容易引起兒童心理問題
現有文獻多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存在首要的問題就是關愛缺失,嚴重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從依戀理論而言,兒童在成長期需要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形成緊密的新人、支持和依賴關系,并基于這種良好的關系基礎才能發展出正確健康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構建能力。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他們與父母的情感溝通比較松散,而親密信任的親子關系也比較難以建立或維護。一方面,兒童會長期處于不安全感、孤獨感和無歸屬感的狀態中成長出不自信、孤僻、孤獨等性格特質,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作為成熟的社會成員,比祖輩照顧者更熟悉社會環境和擁有更成熟和系統的社會適應技能,但父母的照顧缺位會讓留守兒童失去很多學習和模仿的機會,因而他們的社會技能學習會被弱化。再加上祖輩照顧者在社會知識、照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都相對要弱化些,難以為兒童提供更加開放性和平等性的教育機會和榜樣示范,這些又將會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技能學習不足,并可能存在自信不足和回避競爭的特點。
(三)家庭教育的外部資源支持嚴重不足
兒童成長不僅需要家庭的支持,也非常需要學校和社區的支持。在教育方面,農村往往在學校和社區層面的資源都比較匱乏。比如,學校教師數量和能力的欠缺,不能為留守兒童提供足夠的課外輔導、情感陪護、家庭訪視等服務。而農村社區往往處于貧困地區,既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又缺乏專業社會組織提供專業服務,而農村志愿服務意識比較薄弱,鄰里互惠性互助功能不斷弱化,農村留守兒童家庭較難獲得來自社區的足夠支持和幫助。比如,甘肅楊改蘭案中,丈夫在外打工的楊母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又遭遇當地村委會和鄉鎮因為低保資源分配問題剝奪其家庭的低保資格,致使陷入絕境的她將四個孩子殺死的社會悲劇。這一案例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社區在面向留守兒童家庭的支持不足和服務缺失,尤其對于楊母這樣的留守兒童母親的教育和支持重視不足,或者說過度忽視是導致悲劇的重要因素。
二、優化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策略
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位,它是兒童健康成長最為重要的港灣,也是兒童社會化的必要陣地,因而我們應該采取多樣性的措施,動員各方力量積極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為這些特殊兒童構建一個資源充足,氛圍溫暖,照顧到位,溝通暢通的家庭成長環境,幫助他們獲得和享受一個健康、快樂、安全、支持的童年生活和成長過程。
(一)優化留守兒童家庭的外部支持系統
學校、社區、鄉鎮和企業等都有責任幫助這些弱勢的留守兒童家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和教育條件。比較學校和社區可以優化教育機制,將留守兒童的照顧者納入到親子教育和親職教育課程和群體中,學校必要的育兒知識和技能,幫助他們應對存在的可能風險和難題。提供必要的救助服務,留守兒童的可能會面臨照顧者和兒童發生疾病的風險,因而需要構建緊急的照顧、救援和資金支持等服務,幫助他們度過風險發生時期。比如,可以向社區和社會招募一些志愿者或專業人員,幫助留守兒童照顧者提供親職教育方面的能力訓練和知識傳授。
(二)增強學校教育能力彌補家庭教育短板
留守兒童寄宿學校情況越來越普遍,因而學校教育對于他們來說,尤其重要。但農村學校在應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方面存在自身能力不足的局限。首先,應該充實農村教師隊伍,引入一些具有社會工作或心理學背景的教師,或通過培訓和督導,提升農村教師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需要、問題與服務方面的知識能力和服務能力,從而改善教育方法和教師角色,以適應留守兒童的實際需要。其次,應該加強農村中小學的設施設備建設投入,改善教學和保障方面的條件,讓留守兒童獲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消減他們在教育資源上的不公平現象。再次,積極開發適合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教材、教法和課程,增強留守兒童的教育資源獲得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三)運用新的交流互動媒介促進溝通
當前社會已經進入到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各種APP軟件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為外地農民工與子女互動溝通提供了重要科技創新。比如,可以通過家庭、社區、學校和專業社會組織多方的資源互動平臺,幫助外地務工的父母與留守子女之間建立緊密溝通聯系,從而能夠減輕兒童的學習壓力,增進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合作。同時,留守兒童、照顧者和留守兒童父母之間的溝通,能夠降低自身的壓力,也可以促進兒童的發言水平。
(四)培育社會組織干預家庭教育
兒童與青少年社會組織數量和規模的擴大,能為兒童的成長與教育提供諸多的福利和公益服務。比如,一些社會組織為留守兒童提供諸多捐贈物資,或通過項目申請方式來為留守兒童照顧者提供督導、培訓等服務。專業社會組織對留守兒童的干預具有時效性、專業性和規范性特點在內,能夠及時把握留守兒童及其照顧者的需要和問題,并提供多元性的服務支持。專業社會組織可以提供親職教育、親子教育、同輩小組以及社區動員、權利倡導的專業服務,代表留守兒童或其家庭去表達需要和增進自身權益和社會福利服務。比如,專業社會組織可以策劃農村留守兒童服務項目,運用小組、社區和個案工作方法幫助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父母和留守兒童照顧者三方的溝通和合作,比如,借助互聯網和自媒體的QQ等開展在線的專業服務等。
參考文獻:
[1]楊梅.從需要層次理論談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11,(03):17-18.
[2]楊曉軍.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的媒介化“補償”機制探析[J].電化教育,2014,(07):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