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星星+黃俊
[提 要]打造“豐樟高循環經濟區、袁上萬綠色經濟區、昌銅四縣生態經地區”是江西省宜春市區域發展戰略的戰略部署。重點分析打造袁上萬綠色經濟區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提出合理引導縣域分工和培育縣域產業體系,優化袁上萬城鎮體系的規模、空間與職能結構,構建袁上萬基礎設施網絡,全方位共享資源信息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綠色發展;戰略定位
[作者簡介]葉星星(1987—),女,宜春廣播電視大學講師,軟件工程(金融方向)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與貿易;黃 俊,(1985—),男,宜春市農商行經濟師,計算機專業學士,研究方向為經融管理。(江西宜春 336000)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宜春市成為贛西中心城市的可能性與可行性研究”(16DQ41)
江西省宜春市委書記鄧保生在該市第四次黨代會上的《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 為建設美麗宜春決勝全面小康而不懈奮斗》報告,提出了實施“三區”戰略部署,要求推進“豐樟高循環經濟區、袁上萬綠色經濟區、昌銅四縣生態經濟區”區域發展。[1]為加快推進地處中心城區袁州(含市經濟開發區、明月山風景名勝區、宜陽新區)及其地處腹地的上高、萬載的綠色經濟區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為更大程度地促進宜春市中心城區這一核的經濟功能和輻射能力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打造袁上萬綠色經濟區的必要性
(一)袁上萬在宜春市經濟中的地位與地理區位
2015年宜春市財政總收入達到308.8億元,其中,袁上萬(指袁州區及其所在地的市經濟開發區、明月同風景名勝區、宜陽新區和相鄰的上高縣、萬載縣。下同)財政總收入106.53億元,財政占比34.5。此外,上高、萬載與市級中心城區相距較近,具備綠色區發展的硬性空間條件。這就意味著,如三地能科學、協調地聯合發展,打造袁上萬綠色區將有利于強化宜春市中心城區經濟發展這一核心驅動力量。
(二)降低袁上萬三地經濟發展成本和優化產業布局
首先,做強做大袁上萬綠色經濟區,有利于加快三地間的交通與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高速快捷的綜合運輸體系,從而降低三地的物流成本。其次,構建袁上萬綠色經濟區,有利于袁上萬三地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在三地市場上能夠自由、有序、低成本、合理流動。再次,強化袁上萬綠色經濟區的協調發展,有利于減少三地政府間各自為政、招商惡性競爭、產業重復等弊端,這樣更有利優化產業的合理布局。
(三)提升袁上萬三地經濟發展收益
打造袁上萬綠色經濟區可利用袁上萬三地產業發展趨同,加快行業、企業、產業的橫向兼并或進行戰略聯盟,優化資源利用率,擴大市場規模,獲得超額利潤;可利用袁上萬經濟結構互補,加快行業、企業、產業的縱向重組,整合資源,延伸產業鏈,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四)提升宜春市區域中心城市功能的要求
江西省宜春市作為贛西區域最大的地級市,其區域中心城市功能和作用的發揮還沒有得到明顯認可,從多年的發展歷程來看,地處宜春本級市的袁州區經濟發展能力相對滯后,未能較好地充當中心城市角色,這就需要袁州區與萬載縣和上高縣聯手發展經濟,同時借助宜春經濟技術開發區、宜陽新區、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的力量,實施綠色經濟區發展戰略,從而強化宜春作為贛西中心城市的地位。
二、打造袁上萬綠色經濟區的可行性
(一)強有力的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2013年12月,江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關于支持贛西經濟轉型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2014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宜春中心城區和袁州區被明確列為“贛西組團”重點成員?!褒堫^昂起、兩翼齊飛、蘇區振興、綠色崛起”中的“贛西翼”被列入了省委、省政府重點關注的發展對象。2016年9月,宜春市第四次黨代會提出實施“袁上萬綠色經濟區”發展戰略部署。中央、省、市各級政府的支持為袁上萬打造綠色區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處在贛西和宜春市空間位置上提供良好的地緣機遇
袁上萬處在宜春市的中南部,贛西地區的中心位置,是宜春市生產力布控的重點之一。袁州區雖是宜春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宜春市經濟、文化與政治中心,但其經濟擴散帶動作用比較薄弱,而位于其東北方向的萬載縣和上高縣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不太暢通成為其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通過袁上萬綠色經濟區發展,促進袁上萬三地產業鏈對接與資源整合,深化以城市為中心的縣域經濟分工合作,提升袁上萬三地集聚功能,壯大袁上萬核心實力,真正實現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贛西組團”、江西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贛西翼”所應有地位和作用。[2]
(三)資源類型多樣且同質化決定三地合作的可行性
袁上萬三地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相似相近與差異性共存。如三地都擁有豐富且同質化程度較高的旅游資源,三地統一進行深度開發,統籌空間布局,開發綠色旅游產品、紅色旅游產品、溫泉旅游產品、有機農業觀光產品等,可以提高三地旅游業的綜合效益。再如農業資源,三地都在大量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都有各自特色的農產品。如果三地加強聯合,實行標準化管理,統一商標,就可以在國內外貿易市場上提高其競爭力,最終發展壯大三地的農業產業。這就說明三地在資源開發與利用上,存在合作的可行性。
三、打造袁上萬綠色經濟區的思路
(一)成立袁上萬綠色經濟區發展工作小組
為使袁上萬綠色經濟區工作落到實處,首先,建議盡快成立有市領導牽頭并由相關部門領導和區、縣長組成的協調機構,明確袁上萬綠色經濟區的發展定位、主要目標、主要工作。其次,建議建立袁上萬綠色經濟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區(縣)長峰會,制定和落實袁上萬綠色區發展規劃,定期和不定期研究袁上萬綠色經濟區發展中的推進內容和重大政策舉措,協調解決袁上萬綠色經濟區進程中的難點和重大問題,提出需市委、市政府協商解決的重大事項以及政策、資金支持。
(二)合理引導縣域分工和培育縣域產業體系
袁州區作為宜春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按照“市區一體”發展要求,建成高鐵與臨空經濟融合發展示范區,可以充分利用其人才、技術、信息等齊備優勢,發展“總部經濟”、信息產業;[3]從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結構比重變遷,在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集中發展新興戰略產業和服務型產業,如新能源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為萬載和上高的產業發展與轉型提供協作。
萬載利用自己的區位優勢,根據“宜萬同城”發展規劃,協調好與袁州、上高的發展關系,鼓勵與兩地企業進行跨地區、跨行業的兼并、聯合與重組,形成以資產為紐帶的企業實質性聯合。建設好萬載口岸作業區,利用優良的自然環境和有機農業、以及已有的工業基礎和先進的制造技術,重點發展有機食品的生產與加工,新型建材和花爆爆竹產業等,成為袁上萬縣綠色區的后花園。[4]
上高加快撤縣設市步伐,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打造對外開放前沿城市和具有較強輻射力的新型城市。利用“江西昆山”的品牌效應來兼并重組萬載相關企業,改善萬載外資利用不足缺陷。利用宜春海關、明月山機場和新的交通綜合樞紐,大力發展市內外的貿易,提升袁州區的服務業檔次。利用其農業資源優勢和工業制造業優勢,以及外資利用率高,著力推進大唐上高電廠等項目建設,發展農業加工和工業制造,服務與貿易和旅游產業。
(三)優化袁上萬城鎮體系的規模、空間與職能結構
在袁上萬綠色區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城鎮建設是一個關鍵環節。因此,圍繞以宜春市區為主核、萬載縣城和上高縣城為次核的“三核”,建立沿320國道城鎮帶的城鎮體系,以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節點為中心的“鄉鎮走廊”,形成空間上“集中”與“分散”的城鎮網絡體系。比如袁州區,圍繞中心城區這個中心,沿交通軸,打造以溫湯鎮、西村鎮、彬江鎮、三陽鎮為次級中心的四個“鄉鎮走廊”。另外,根據區位和資源或產業,可以把慈化鎮、楠木鄉、柏木鄉、寨下鎮劃入分別以萬載株潭鎮和康樂鎮為次級中心的“鄉鎮走廊”。以明月山風景名勝區為中心節點,由溫湯鎮、洪江鄉、南廟鎮等節點構成“鄉鎮走廊”,以富硒產業和文化旅游休閑產業為主導。以宜陽新區為中心節點,由下浦街道和彬江鎮等節點組成的“鄉鎮走廊”,以物流業為主、服務業為主導。這樣,利用交通設施和信息網絡化的多中心、組群狀、梯度式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形態,創新城鎮區域內的資源及生產生活要素的流動和發展機制,合理確定各鄉鎮的性質與功能,提升城鎮間有效協作,成為經濟發展增長極,構筑起袁上萬三地共生共榮的城鄉發展通道。
(四)構架袁上萬基礎設施網絡,全方位共享資源信息
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是袁上萬綠色經濟區發展的關鍵環節。從交通環節來看,要真正使袁上萬進入航空高鐵時代,利用明月山機場和宜春市新的交通綜合樞紐,以及充分挖掘宜春海關通關能力,就必須建設袁上萬三地的城際輕軌,或者城際高速,及拓寬并優化焊接各鄉鎮的省道和縣道。目前,宜春中心城往上高的公路以320國道和滬瑞加大廣高速兩個渠道,正如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走國道有110公里,走高速也有100公里。如修筑宜春中心城直通宜豐石市鎮的加密公路,則可縮短30公里的距離[5]??旖荼憷麑崿F人流、物流暢通。同時,還要加強其他公共設施建設,尤其能源與通信設施、網絡通信設施建設。因為信息和通信技術使生產和組織擺脫了固定的地理區位限制,在流動中組織功能和權力。同時,信息流引導區域空間承載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等更合理有序地發展,產生高效率和高效益,有助于發揮政府主導和市場主導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鄧保生.中國共產黨宜春市第四次代表大會報告[R].2016.
[2]蔣斌.宜春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政府工件報告[R].2015.
[3]龔法生.袁州區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R].2014.
[4]任辛,鐘瑜.萬載,在轉型升級中奮力前行[N].江西日報,2014-07-21.
[5]龍春英,古新仁.宜春構筑山水生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初步研究[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上冊).2012,119-124.
[責任編輯:黃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