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近年來,武寧縣在綠色崛起的進程中,在全中國率先完成了林業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先后建立了以退耕還林、長江流域防護林、濕地保護工程等森林資源保護體系;實行了全面封山育林的制度,提出了“禁伐二十年,呵護原生態”的剛性舉措,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禁伐政策的實施,它給原來靠山吃山的林農帶來了哪些影響,如何推進林農收入的增長,在加強生態建設的同時,保證林農的生活水平不下降,這是值得認真對待、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禁伐;林農收入增長;路徑探索
[作者簡介]王明鋒(1978—),男,武寧縣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為黨政思想、地方經濟。(江西武寧 332300)
近年來,武寧縣在綠色崛起的進程中,在全國率先完成了林業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先后建立了以退耕還林、長江流域防護林、濕地保護工程等森林資源保護體系;實行了全面封山育林的制度,提出了“禁伐二十年,呵護原生態”的剛性舉措,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禁伐政策的實施,它給原來靠山吃山的林農帶來了哪些影響,如何推進林農收入的增長,在加強生態建設的同時,保證林農的生活水平不下降,這是值得認真對待、思考的問題。
一、“禁伐”政策下的武寧縣林業發展現狀
(一)林業發展的基礎較好。首先,自然條件優越。武寧氣候溫暖,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群山連綿,宜林地多且大部分土壤肥沃,適宜各種林木生長,封山育林綠化快、效果好。全縣林地面積405.4萬畝,占國土總面積75.5%。其次,森林資源豐富。活立木總蓄積量145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2.1%;是江西省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樹種資源豐富,共有喬灌木樹種1000多種,國家I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銀杏和水杉,國家II級保護植物有香榧、鵝掌楸、凹葉厚樸、樟樹、閩楠、金蕎麥、絞股藍、野大豆、花櫚木、半楓荷、喜樹、香果樹等。常規樹種主要有松樹、杉樹、柏樹、樟樹、油茶樹、毛竹等多種針葉、闊葉樹種。再次,生態效益逐步顯現。武寧屬修河中上游地區,是廬山西海水資源的重要保護區,特別是在全省的生態先行示范區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武寧縣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逐步顯現、日益重要。武寧縣先后榮獲“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生態保護和建設示范區”、“全國十佳宜居縣城”、“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江西省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縣”、“首屆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十佳縣”等一系列光榮稱號,初步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模式框架。
(二)林業種植業初具規模。武寧縣是江西省林業發展重點縣,發展林業產業具有一定的優勢。近年來通過重點發展油茶、花卉苗木、中藥材、果蔬、休閑觀光農業等特色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通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得農業產業化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縣油茶種植面積達6.26萬畝,果木林20萬畝,中藥材4萬畝,花卉苗木1.65萬畝;發展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4家;建立院士工作站1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340家(其中全國示范社3家、省級示范社14家);建成生態養生村莊12個;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五星級(園、區)企業”和“江西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6個。
(三)退耕還林和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效。武寧縣從本世紀初開始實施退耕還林以來,至今共營造各類林地36.6萬畝,有效地保護和豐富了縣域生態環境。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是中央關于農業利益調整的又一重大改革,率先在全國完成了林業產權改革工作,激發了林農生產的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成效。
二、實行林木全面禁伐的意義和作用
(一)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首先,這是加強全縣生態建設,打造全省生態建設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客觀需要。特別是當前一些地區,不僅山上可采伐的林木資源十分有限,而且“癩子”山多、林木質量不高、森林植被體系單一,林業生態環境亟待改善。其次,打造“全國最美小城”,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全省生態宜居縣城”,實現“綠色崛起、生態立縣”目標,必須實行封山育林。再次,武寧作為廬山西海水資源的重要保護區,實行封山育林和林木禁伐,對加強水資源的保護,無疑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有利于提升武寧對外良好形象。當前,全縣上下正在著力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全省生態宜居城市(縣城)”、“全國最美小城”,實行封山育林和林木禁伐,有利于打造國家級“綠色名片”,彰顯“山水武寧”特色。
(三)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環境優化。當前區域經濟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區域環境的競爭,而生態環境是區域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實行封山育林和林木禁伐,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盡快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也就是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對于吸引更多的外商、外資和項目進入武寧縣,有著不言而喻的作用。
三、“禁伐”政策帶來的影響和困難
去年以來,武寧縣加大力度開展森林資源保護專項整治,實施嚴厲的禁伐政策,一方面,它有力地打擊了破壞生態的惡劣行為、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
(一)對GDP和財政收入的影響。2012年,全縣林業總產值4.66億元,其中:一產業1.14億元、二產業2.09億元、三產業1.43億元。如果實施全面禁伐,林業對全縣GDP的貢獻每年減少1.56億元以上(其中:木竹采伐運輸產值0.64億元,木竹加工產值0.92億元)。2012年,全縣林業部門非稅收入共500萬元,其中:育林基金149萬元,植被恢復費251萬元,罰沒收入100萬元。如果實施全面禁伐,全縣來自林業部門的財政收入將減少300萬元以上。同時,一些林木加工企業生產經營將受到較大影響,利稅減少,對財政收入的貢獻也會減少。
(二)對林農的影響。一是林農收入減少。武寧縣林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30%以上的林農4000多戶、2萬多人,尤其是羅坪、揚洲、石門樓、羅溪、大洞等重點林區村的林農較多。據對羅坪、揚洲、石門樓、羅溪等地的林區村調查,這些地方山多田少,大部分農戶長期依賴山上造林生存,家庭收入的30%-50%來自造林、采伐務工、苗木銷售、林業管護等,而且林農年齡普遍偏大,45歲以上的勞力居多,外出打工已經不太適宜,禁伐將使這些家庭失去主要生活來源,甚至成為新的貧困戶,今后的生產生活可能極其艱難。二是生產生活用材困難。據統計,全縣平均每年農民建房、家具、農具、工程建設、燒薪炭等生產生活共需消耗木材4000立方米左右。這些都是群眾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材。林木全面禁伐后,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用材將受到嚴重影響。
四、提高林農收入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大投入,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政府要對生態公益林進行補償,制定財政補助政策,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一是增加生態公益林面積。全縣現有生態公益林面積130.8萬畝,其中國家級公益林95.1萬畝,省級公益林35.7萬畝,分別占武寧縣林地面積的23.5%和8.8%,按照武寧縣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規劃綱要的要求,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二是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目前,國家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是20元/畝。為此,建議全縣統一提高到20元/畝;對沒有達到標準的國家級、省級生態公益林,實行差額補助。三是保障封山育林工作經費。縣財政要加大封山育林的投入,把封山育林資金作為專項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建立長期穩定的公共財政投資渠道。
(二)加快轉型,引導林區發展其它產業。一是做好產業規劃,引導林農產業轉型。發展林下經濟模式很多,在武寧縣可以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采集加工和林間養生休閑旅游等模式,既不能跟風,一哄而上,更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結合林權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及土地流轉工作,把發展林下經濟與武寧縣新農村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村土地流轉、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基地建設、生態旅游規劃及農業招商引資等工作結合起來,根據森林資源分布、林種結構、海拔、氣候、土地等環境條件和群眾發展林下經濟的傳統習慣,宜游則游、宜藥則藥、宜果則果、宜禽則禽,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格局,科學合理規劃,做到區區銜接,優勢互補,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作用。二是爭取政策支持,積極組織勞動力轉移就業。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由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建立產業轉型引導資金,引導和扶持山區林農進行產業轉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讓山區群眾擺脫依賴砍樹過日子單一傳統經營模式。對富余林農進行免費的職業培訓,組織和支持他們創業或就近就業。
(三)積極推進精準扶貧。一是大力推進生態移民扶貧。按照“能搬應搬盡搬”的原則,對生活在自然條件差,生存環境惡劣地區的貧困人口實施生態移民搬遷,鼓勵和引導移民到園區、城區、集鎮、中心村安居樂業;二是結合武寧縣實際加快推進產業扶貧。當前武寧縣在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實施精準扶貧,在這一過程中,也要把生活貧困的林農納入這一范圍,幫助林農擺脫貧困。三是不斷擴大林農社會保險覆蓋面。對殘疾、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的家庭應納入農村社會保險、實行社會救助,通過政策兜底,確保這部分人的基本生活。
[責任編輯:黃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