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小娟+鄭嵐
[提 要]有著悠久歷史的井岡山全堂獅燈蘊含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在2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變革和文化生態系統的改變,其傳統價值也會發生流變。根據當代中國的時代背景以及整個中華民族價值傾向上的變化特點,結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頒布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的文件精神,著重分析井岡山全堂獅燈價值的流變及其在當代的價值認同。
[關鍵詞]井岡山全堂獅燈;價值流變;認同
[作者簡介]阮小娟(1971—),女,井岡山大學體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民俗體育;鄭 嵐(1967—),女,江西省吉安市群眾藝術館辦公室主任,中級職稱,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西吉安 343000)
[基金項目]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井岡山全堂獅燈的價值流變及其在當代的認同研究”(YG2016244)
一、前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類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它存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與人類的相關系中。”(趙蔚峽,2013)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合某一區域的文化特性,集中體現了該區域族民發展歷史,并彰顯出該區域族民的習俗文化以及文化價值取向。然而,一個區域的族民的發展歷史從來就不是孤立、靜止的,是與整個民族的歷史發展和文化變遷息息相關的。因此,“作為活態歷史、文化活化石和多種學科研究的對象,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價值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多樣的、動態的、系統的。”(王文章,2008:67)這就意味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是流變的,某些傳統價值會發生變化,某些傳統價值原來是占主流的,后來卻變成次要的;還有些價值原來是細微的,現在卻變成極其重要和主流的。此外,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會產生一些新的價值。要分析某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價值在其發展過程中發生的流變以及價值在當代的認同,就必須結合該項目的發展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當代社會背景特點和當代價值取向等重要的因素。
二、井岡山全堂獅燈傳統價值的流變及在當代的認同
井岡山全堂獅燈是一個流傳在井岡山東上鄉虎爪坪村的傳統武術競技項目。據《寧岡縣志》記載,虎爪坪村習武之俗始于清道光三年(1824年),一少林俗家弟子盧能昌落難來到虎爪坪村的深山老林里,以燒木炭和采草藥為生,經村民三番五次盛請,才出山收徒,傳授各路武術,始成全堂獅燈。全堂獅燈的主要表演項目有龍燈、舞獅、拳術套路表演、棍術套路表演、對練項目、器械項目及盾牌舞7大類。全堂獅燈的每一類項目有著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內容,融攻防格斗與健身娛樂于一身,表演時配奏鑼鼓、嗩吶,氣勢恢宏、喜慶熱烈。全堂獅燈的音樂伴奏用民間吹打樂,曲牌有《開唱鑼》《狐貍排街》《高山滴水》《急急風》《閑路鑼》《獅子調》《拳棍鑼》等。音樂依照舞蹈情節和動作的變化而變化,一個項目更換一種曲牌。音樂元素對舞蹈作了恰當的烘托。經過200多年十三代的傳承與發展,井岡山全堂獅燈逐漸發展成一種以武術為主要內容,融武術、舞蹈、民間音樂、手工藝和服裝于一體的具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項目。作為一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井岡山全堂獅燈除了具有一般性非遺項目的共性價值之外,它還有其獨特價值。如:武學原創和傳承價值、健身強體價值、觀賞和娛樂價值、民間藝術價值、民間文化價值等。有著悠久歷史的井岡山全堂獅燈蘊含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在2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變革和文化生態系統的改變,其傳統價值也就相應地發生流變。
(一)從以實用價值為主體到以審美價值為主體
虎爪坪村位于井岡山的西南,四面環山、森林茂密、交通不便,加上人口稀少、房屋稀疏,當初,村莊只有20多戶人家,時常有野豬、老虎、狼出沒,危害人畜、破壞莊家。在農耕時代,沒有莊家村民就無法生存,因此,他們不惜重金聘請武師在村堂授藝,每天早晚男丁在家舞拳弄棒,苦練基本功,連春耕或秋收農忙時節也堅持不懈,其目的是健身祛病、增強體質,同時通過習武壯大族群力量,維護自身族群利益安全。在井岡山革命斗爭特殊時期,虎爪坪村人參與反圍剿斗爭,村民的心愿也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簡而言之,井岡山全堂獅燈興起的初衷是考慮到它的實用價值,即健身強體和保衛家園。然而,經過十三代傳人的不懈努力,井岡山全堂獅燈業已發展成一套頗為系統化,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的武術套路、器械表演項目。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以井岡山虎爪坪村為中心的湘贛邊界廣大區域,經濟獲得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會治安平穩,人們安居樂業。閑暇之余,人們觀賞全堂獅燈的武術表演時,更多關注的是表演中的武術套路的一招一式所展示出來的美,至于這套武術本身是否能起到保家防身的實用功效,已經不重要了。近年來,井岡山全堂獅燈先后參加國家、省、市、縣有關文藝競賽、匯演等,多次登上大雅之堂。由于它在武術、服飾和音樂方面獨具的審美價值,不僅得到了廣大觀賞者的大力贊賞,且在各種競賽和匯演中獲得多個獎項。
(二)從一般性娛樂價值到社會和諧核心價值
眾所周知,娛樂價值只是體現在個人,而和諧價值則蘊含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我”等的相互關系(孫成,2016:9),因此從一般性娛樂價值到社會和諧價值是質的飛躍。井岡山全堂獅燈不僅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武術,更是一種群眾性的體育運動項目。由于其活動內容包括舞龍、舞獅、拳術套路表演、棍術套路表演、對練項目、器械項目、盾牌舞,還配以鑼鼓、嗩吶等樂器伴奏,極具觀賞性,因此,全堂獅燈也是一種深受群眾喜愛和歡迎的民間文化娛樂項目。在經濟落后、精神文化生活極度貧乏的年代,全堂獅燈為當地廣大群眾帶來了難得的愉悅和歡樂,發揮了很強的娛樂價值。如今,在大城市,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手機、電腦、互聯網等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然而,傳統非物質文化項目的娛樂性并沒有消沉。在廣闊的農村,傳統的文化遺產為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堂獅燈的表演時間沒有限制,不分白天、黑夜均可表演,除了為慶祝傳統節日表演,還會為同族長輩生日助興,或應鄰里親朋相邀演出,往往一場全堂獅燈表會吸引四面八方的村民前來觀賞,在活動的表演和觀賞中,表現出極其和諧熱鬧的場面。據當地村民介紹說,這些年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廣下,全堂獅燈的表演越來越頻繁,在有效活躍農村業余文化生活,促進社會和諧方面正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三)從祭祀崇敬式的精神價值到文化認同價值
全堂獅燈的傳統表演與節慶習俗息息相關。每年正月十五日,全堂獅燈在師傅的帶領下,入祠堂祭拜祖先神靈和村中族老長輩后,方可在村頭、場院及各戶廳堂等地表演。古老的祭祀活動,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象征。它“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基因象征,具有高度的民族價值認同,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維系和調節社會組織秩序的重要使命”。(陶坤,2007:7)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舞龍舞獅逐漸由一種向神表達敬畏之意、并幫助人與神交流以達到趨吉避兇、風調雨順的活動形式,轉變成了中國人追求自己與自己的種族與自然界的萬物和諧共存的精神和文化。如果說古老的祭祀崇敬式的精神價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基礎,那么現當代的文化認同價值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傳統文化價值認同是理論性與實踐性兼容之動態過程,其本質表現為人們對這種文化所包含之價值體系在現代社會中所作出的認知、取舍并逐漸內化為價值標準從而使得其得以保持與發展。”(王麗榮、楊玢,2016:80)井岡山全堂獅燈剛剛誕生之際,其練武活動主要集中在黃芽排、楊梅窩等兩個自然村,習武者也不過20余人。后漸擴展至整個林氏家族,包括黃芽排、楊梅窩、祠堂邊、靈源仙等四個自然村,并將虎爪坪村的“全堂獅燈”技藝和武學思想廣為傳播。到了光緒年間,全堂獅燈得到大力弘揚光大,徒弟上萬人,遍布江西的永新縣、蓮花縣、寧岡縣(現在的井岡山龍市)、遂川縣,湖南的茶陵縣、攸縣、炎陵縣等。近兩百年來,以全堂獅燈的技藝和武學思想為基礎核心的全堂獅燈文化在湘贛交界處方圓200多平方公里區域的村落得到傳承和傳播。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井岡山全堂獅燈逐漸凝聚文化價值核心,其主要內容就是: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孝順平和、勤勞樸實、樂觀團結。這種文化認同是維系該區域族民團結、治安穩定的基礎,也是井岡山全堂獅燈在當代能夠得以傳承和發展的內在動力。
(四)從一般性民俗文化價值到當代語境下的經濟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涵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每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趙蔚峽,2013)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一個民族或群體文化身份的象征,反映著該民族或群體或一個地方的文化發展軌跡。井岡山全堂獅燈起源和發展于江西西南與湖南交界處,蘊含著深厚的井岡山地方民俗文化。春節、元宵等重大節日開展活動時,必定舉行相關祭祀等儀式,祭祀對象包括祖先、鬼神,以表達族人取悅鬼神,禳災祈福等美好的精神訴求,民俗文化積淀深厚。另一方面,全堂獅燈中的武術、舞蹈、民間音樂、工藝和服飾經過了近200年的豐富和發展,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一個璀璨的明珠,具有厚重的民俗文化價值。“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資源轉化成為現實經濟發展,轉化成為文化生產力,帶來經濟效益,才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持久的、有深厚基礎的傳承。”(王文章,2008:97)井岡山因其秀麗的風景和內涵極其豐富的紅色資源享譽海內外,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海內外游客。近年來,為了進一步發展旅游事業,當地政府除了豐富已有的自然風光和紅色文化旅游,還深度挖掘井岡山地區資源豐富的民俗旅游文化,游客們在欣賞秀麗的井岡山風景、了解井岡山紅色文化的同時,還可以欣賞到獨具民俗風情的全堂獅燈。這樣一來,一方面,井岡山全堂獅燈在市場開發下獲得一定的資金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另一方面,游客們也會把欣賞到的有關井岡山全堂獅燈的非遺文化傳播出去。
三、結語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的幾百年或幾千年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功能不斷地在演變。井岡山全堂獅燈經過200多年的傳承和發展,興起之際形成的以強身健體、保護家園為主,娛樂、宗教并存的價值,隨著時代的更新、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轉變,尤其是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慢慢地形成了當代中國語境下的以審美、和諧為主,經濟價值和教育價值等多重價值并存的價值體系。傳統價值在當代的認同必然“需要傳統文化實現符合時代價值要求與價值準則的創新發展,在與異質多元文化價值體系現代交流交鋒之過程中實現傳統價值的自我篩選與內容補充”(王麗榮、楊玢,2016:83)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那些明顯帶有封建迷信烙印的東西逐漸淡出,而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并對社會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價值則越來越為人們重視,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孫成.淺談和諧價值觀的三個傳統精神文化來源[J].黨史博采2016,(9).
[2]陶坤,余學好,雷軍蓉.現代舞龍運動的社會價值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7,(7).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4]王麗榮,楊玢.傳統文化價值認同的現實詮釋[J].貴州社會科學,2016,(5).
[5]趙蔚峽.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論[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