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福
對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來說,構建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以及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構建有效的問題情境是數學科的學習主體認知以及能動選擇,并進行全員參與的進程,這一進程能夠引導并促進學生自覺且自主的去認知數學,并由此調動學生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愛好,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喚醒學生們記憶當中的數學知識以及認知經驗,并結合數形表象進行更加深入的聯想,是一種積極的教學藝術形式。
問題情境小學數學教學創(chuàng)設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活動中進行問題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擁有較為積極的實際指導意義以及較為深遠的教學效果作用。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必須要老師建立起人本觀念的教學理念,并了解學生們數學思維發(fā)展的趨勢,對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策略進行隨時隨地的優(yōu)化,在問題引領的條件下,有效調動學生們已經有的知識以及經驗,打造較為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們進行自主創(chuàng)新以及合作交流,令個體能夠和群體的智慧相互交融,有效促進學習主題的認知建構能力得以提升。
一、構建能借助舊有知識來進行新知識探索的情境
數學在所有的小學科目中屬于系統(tǒng)性比較強烈的一種,對于前后知識的聯系也相對比較緊密。所以,在進行新知識的學習過程當中,需要充分掌握數學學科特征,并認真的對知識前后聯系進行分析,找到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連接點,并在這個連接點的位置上創(chuàng)建能夠借助舊知識進行新知識探索的問題情境。進而令學生能在問題的解決當中了解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并由此借助原有認知結構來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識。
比如,老師在講授“小數基本性質”的時候,在上課初始階段,老師可以提出一個問題,“200=20=2”是否能夠存在?通過什么方式能夠令他們成立?此時學生們往往會感到比較詫異,那么此時就可以將學生引入到理性思考當中,有一名同學提出,是否可以加上計量單位,如“200分錢=20角錢=2元錢”,受到這一提示的啟發(fā),又有同學提出其它的單位,比方說“200毫米=20厘米=2分米”。對此,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其改成“米”作為單位令其成立,并嘗試指引他們使用“小數點”,就有聰明的學生寫出了“0.200米=0.20米=0.2米”,老師再幫助他們去掉多余的計量單位以及“0”,就得到了“0.2=0.2=0.2”,此時學生們就能夠明白小數點的意義了,伴隨著這些問題情境的產生與進行,處理問題所需要的知識就從舊有知識實現了向新知識的拓展,受到強烈探究欲望的鼓勵,學生們就漸漸的獲取了新的知識。
二、構建生活化的情境
在《數學課程標準》當中明確指出,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必須要構建起和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知識背景有密切聯系的、且能夠引起學生們興趣的情境。大部分數學知識都是來自日常生活的,這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數學往往都是對他們日常生活當中和數學有關的現象進行總結以及升華的過程。所以,在進行數學知識的組織學習過程當中,需要隨時將新學到的數學知識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構建生活化顯著的情境。令這種情境盡快調動學生們的生活體驗以及知識經驗,令他們能夠積極思考并盡快理解和建構新學到的知識。
比如,學習“小數性質”的時候,老師可以先安排小學生們到附近的超市或者是商店當中對商品價格進行了解,隨后在上課的時候先了解學生們的課前調查結果,并記錄下一些價格,如30.25元、102.30元、2.03元等,之后向學生們提問:“商品價格為什么大多都是保持兩位小數?”“如果把價格當中的‘0去掉的話會不會對價格產生影響?”“價格當中有哪些‘0是可以去掉的,又有哪些是不能去掉的?”這些問題會引起小學生們的深入思考,并且從日常生活情境當中尋找到解釋,學習數學知識,不但加強對于數學知識的深入了解,還能夠令學生們感悟學習數學實際價值。
三、構建能夠調動學生形成認知矛盾的情境
保證一個良好的情境關鍵是是否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們形成認知的不平衡,令學生們已經擁有的認知活動和原來已經具備的認知經驗之間形成矛盾,進而調動他們對知識的探索渴望。所以,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老師必須要善于立足于學生已經具備的數學認知經驗以及即將要去接觸并學習的內容,尋找到學生們目前已經存在的認知經驗與即將要接觸到的數學知識間存在的差異點,并從這個點入手,構建現有知識和已有認知之間形成矛盾的情境,調動學生對于認知上的不平衡性,并由此引起其思考,令其能夠主動去探索答案。在認知之間發(fā)生的沖突當中,將學生思維活動逐漸引向深入,并將學習活動從簡單操作逐漸轉向理性探索。
四、構建挑戰(zhàn)性較強的情境
大部分情況下,小學生的主要特征都是善于面對挑戰(zhàn),而且很多小學生都希望能夠通過戰(zhàn)勝挑戰(zhàn)的方式來對自身價值進行一定的證明。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老師需要充分的利用這一特征,創(chuàng)建較為理想的、擁有挑戰(zhàn)性的積極情境。借助設置一些富有挑戰(zhàn)性的情境,來引導學生們能夠盡快進入到數學知識探索以及學習工作當中,鍛煉學生們靈活的使用知識的技巧,鍛煉他們的良好思維品質。
比如,在進行《平均數的應用題》的教學過程當中,可以設計一個這樣的問題:一名同學的三門課程(數學、英語、語文)的平均分數是96分,但是這名同學的成績單弄臟了,只能看到數學分數是97分以及英語分數是98分,語文的分數看不清楚了,那么你該怎么幫助這名同學計算出他語文的分數嗎?可以有幾種解決方式來解決?在這樣的問題情境當中,不但挑戰(zhàn)了學生們進行實際問題解決的時候的處理方式,令他們能夠主動解決且代入感也比較強,還能夠令其靈活使用平均數相關知識,積極開拓他們的視野,拓寬了解決問題的主要思路,令學生們思維品質能夠得以快速發(fā)展和進步。
五、在對問題情境進行優(yōu)化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其一,靈活掌握自主創(chuàng)設情境的尺度。保證情境不能超過學生們的知識基礎以及實際能力,需要和學生們的自身發(fā)展水平保持相互適應,在此基礎之上讓學生們得以適當的發(fā)展。
其二,對學習主體創(chuàng)設根基進行強化。將人的發(fā)展作為根本,令每名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之上獲得最佳的發(fā)展,調動學生們的求知欲,強調學生們的主體地位。
其三,對主體創(chuàng)設經驗進行有效豐富。充分結合學生們的日常生活情境,令學生們能夠進行獨立思考以及合作溝通,并不斷積累學習經驗,實現自我提升。
其四,對主體創(chuàng)設氛圍進行適當優(yōu)化。保證師生之間平等和民主的關系,這是令學生們得以身心健康、形成獨立個性的最基本的條件。
六、結語
總地來說,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作為老師必須要善于設置良好的問題情境,把數學的教學工作置于某個特定的情境當中,充分的考慮小學生們的天性以及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令其能夠自覺參與數學學習過程當中,充分了解知識從發(fā)生到發(fā)展再到形成的全過程,在這之中充分學會思考,了解科學發(fā)現的具體方式,令小學生的潛在創(chuàng)造能力得以開發(fā),甚至得到進一地升華。
參考文獻:
[1]時玉梅.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初探[J].讀與寫,2016,(03).
[2]趙凱.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少兒科學周刊,2014,(12).
[3]崔愛雅.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散文百家,2013,(07).
[4]王慶兵.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影響因素微探[J].讀與寫,2012,(08).
[5]羅會瓊.簡析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讀寫算,20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