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馨元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摘 要】作為非傳統外交的新形式之一,公共外交頗受關注。近年來,中國也進入了“公共外交時代”,雖然在這一領域中國是新起之秀,但在實踐和理論方面也已經有所作為。
【關鍵詞】中國公共外交;國內現狀;研究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開展公共外交,樹立大國形象,已成為當代中國外交的戰略重點之一。經過二十多年的借鑒吸收和消化,中國公共外交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當然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總結二十幾年的成果,反思不足之處已成為中國公共外交進一步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中國公共外交研究歷程
中國所進行的公共外交是指改革開放后,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借鑒吸收國外有益經驗,根據我國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不斷創新實踐的公共外交行為。它的具體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世紀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是中國公共外交研究的起步階段。本階段主要介紹西方公共外交理論,研究美國公共外交狀況。國內最早有關公共外交的表述見于1990年周啟朋教授等編譯的《國外外交學》。
第二階段是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的公共外交研究全面展開,以理論化、系統化為基本特色。這階段中國公共外交理論研究迅速發展,一方面是對公共外交概念、形成條件及作用的理論探索,另一方面是對中國公共外交系統理論構建的嘗試。
二、中國公共外交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努力,中國公共外交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一)國內公共外交研究現狀
首先在理論方面,確定了公共外交的定義,明確了公共外交的指導思想,確立了中國公共外交的戰略目標。中國學者在對外國理論進行吸收借鑒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國情和公共外交的具體實踐對“公共外交”做出了界定:公共外交是參與公共外交的各方從各自的角度向國外公眾表達本國國情,說明國家政策,解釋外國對本國的不解之處,同時在國際交流中了解對方的觀點。中國公共外交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以及共同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理念,是中國公共外交的指導思想。作為和平崛起的大國,中國公共外交的戰略目標首先就是扭轉局面,幫助各國公眾理解中國的現實狀況、內外政策和未來趨向。
在理論研究的同時,中國公共外交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成功實踐。北京奧運會等國際賽事及重大會議的成功舉辦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中國。自習近平主席執政以來,“第一夫人”對中國公共外交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十八大以來,中國“第一夫人”彭麗媛在多次外事活動中,以東方女性特有的端莊,用典雅的外表、優雅的儀態、關注文化教育和慈善事業的親善形象,贏得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贊譽,被稱之為“中國外交新名片”。
(二)國外對中國公共外交的研究現狀
對中國公共外交的研究和觀察也成為近年來全球學術界的熱點之一。總體來看,國際學術界對中國公共外交的研究有兩個特點:一是將公共外交納入中國國家形象塑造和外交風格變化的大框架中,尤其是對奧運會和世博會后日漸成熟的中國公共外交,大多給予充分肯定。二是對中國公共外交的研究呈現具體化、深入化的特點。大部分以具體案例為切入點,與以往相比,近期的案例研究呈現出更加深入的特點。
在話語分析層面,更多從修辭學角度研究入手,對中國領導人講話、政府公文、政策的歷史記錄、媒體報道、對外傳播故事等話語的表達特點、所呈現的權力關系進行分析,以更加具體地解釋中國公共外交的意義和內涵。在內容分析上,不僅對中國傳統的報紙、雜志、書面談話等平面媒體內容進行分析,還將國家形象宣傳片、專題電視節目、網絡社交媒體等新媒體環境下的內容納入分析范疇。
公共外交是信息社會發展的自然要求,是現代外交中必不可少的外交形式。它與傳統外交“相得益彰”,已成為各國對外戰略中的重要手段。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外交初出茅廬,與西方國家相比,仍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為適應變化的國際社會和時代要求,中國公共外交需要新的探索。相信在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努力下,中國公共外交發展之路會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 趙啟正.《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 曲星.公共外交的經典含義與中國特色[J].國際問題研究,2010(6).
[3]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外交研究院.《中國公共外交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