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祺+張云海+李宗鈺
(廣西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摘 要】21世紀以后隨著能源的短缺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直接導致了國家對新能源的重視。在一些農業發達一點的地區,沼氣的推廣使用還是比較廣泛的,本文以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為例,調研組一行四人深入“中國沼氣第一村”黃嶺村進行了為期七天的實地走訪調研,探索沼氣在中國農村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沼氣;發展現狀;能源利用;可持續發展
引言
沼氣是指有機物經過微生物的發酵之后而產生的一種混合氣體,能夠點燃作為燃料使用。我們平常在污水溝或者糞坑看到冒出來的氣泡就是沼氣,只不過我們平常稱的沼氣是充分收集之后使用的而已。沼氣之所以被稱為沼氣是因為最初是在沼澤地里面發現的,動物的糞便、壞掉的水果、秸稈、生活污水等各種有機物通過封閉的沼氣池進行發酵之后產生沼氣,人們將沼氣通過管道接入廚房,氣滿之后就可以用沼氣來作為燃料了。沼氣作為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既可替代秸稈、柴薪等傳統生物質能源[1],也可替代煤炭等商品能源[2]。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沼氣跟天然氣類似,可以用來燃燒炊事、照明、供暖、烘干等用途,但是因為傳統的家用沼氣沒有經過過濾,因而燃燒的火力并沒有天然氣那么大。
一、沼氣在農村的發展現狀——以恭城縣黃嶺村為例
黃嶺村被稱為“中國沼氣第一村”,是恭城縣率先試點建設沼氣池的村莊,該村距離恭城縣城5公里,現有農戶148戶,全村建有沼氣池148座,沼氣入戶率達到100%,可以說是恭城沼氣建設的發源地。改革開放以后,黃嶺村以種植柑橘、月柿、沙田柚等亞熱帶水果為主。黃嶺村使用“全托管”的模式來推廣沼氣,促進生態的良好發展、促進生產的發展、農民的增收,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從前,村民的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都是倒入河里,自從建立沼氣池以后,村民們認識到了這些垃圾都是寶貴的資源,將污水以及部分生活垃圾倒入沼氣池發酵之后可以轉化為沼氣,每年產生的能源可以省下不少買天然氣的費用。污水以及垃圾排入河道的減少,大大清潔了茶江,河水清澈了不少,村民環保意識的提高,鄉村環境也得到了改善。2014年,黃嶺村被評為“廣西普及沼氣能源示范村”。
30多年前的黃嶺村,村民的燃料主要是上山砍柴草為主,但是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燃料的需求變大,森林的砍伐量越來越大,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為了解決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問題,黃嶺村率先在恭城縣進行沼氣能源推廣試點,村干部下到每家每戶做工作,向村民們宣傳建沼氣可以提供生活能源、提供果樹的肥料、改善生態環境等好處,動員全村一起興建沼氣池。在村干部的牽頭下,黃嶺村1983年就開始陸續建立沼氣池,沼氣給村民們提供了生活用能,省出了上山砍柴的時間來搞生產的同時也保護了森林資源,對生態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由于當地主要以生產亞熱帶水果為主,所以產生的柑橘壞果、月柿壞果都能放入沼氣池內進行發酵,由于這類水果含有豐富的有機物,所以發酵產生的沼氣非常充足,完全能夠滿足下半年的生活用能,到了春季的時候可以將上一年的玉米秸稈以及稻谷秸稈配上一些糞便進行發酵,產生的沼氣同樣非常充足。
筆者一行四人深入農戶家里進行調研,與村干部舉行了座談會,深入了解當前黃嶺村的沼氣發展情況。據當地一戶黃姓村民介紹,黃嶺村自從1983年建了第一座沼氣池之后,村民陸陸續續都建了沼氣池,到2000年基本上全村上下148戶都有了沼氣池,生活方便,省下來了很多砍柴的時間來搞生產,村背后的的樹林砍得少了生態環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近些年來,柑橘基本上都感染了黃龍病,全村90%以上的柑橘都死光了,少了很多柑橘壞果作為沼氣池的原料,生產的氣少了很多,每年還需要購買一部分天然氣與沼氣配合著使用,沼氣原料的減少直接導致了沼氣使用率的驟降;其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南下廣東打工,家里剩下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居多,對沼氣池的維護與處理越來越少,許多沼氣池因為無料而荒廢。這些因素影響了使用和建設沼氣池的積極性[3]。但是也有相當部分家庭在柑橘樹死了以后轉型升級其他模式仍然將沼氣運營得非常好的。黃嶺村傳統的模式是通過建設一個沼氣池,然后帶動建設小菜園、小果園、小豬圈以及小魚塘,形成一個產業鏈式的“庭院格局”,逐漸形成“養殖—沼氣—種植”為一體的生態立體農業模式。在果樹老化、病化之后,傳統的“養殖—沼氣—種植”模式已行不通,部分農民開始轉型升級模式,引進沼氣“全托管”的模式。過去該村的沼氣都是實行農戶自建、自管、自用的的模式,在引進“全托管”模式以后,全村的沼氣池統一交由一家沼氣服務公司進行改造升級、統一放料維護,農戶使用沼氣按照使用量計費使用,這樣不僅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同時也實現了沼氣的規范化處理。在引進“全托管”模式以后,以該模式為依托,充分利用國家土地流轉和農業補貼的政策,開始發展大型養殖以及大型種植,引進一些大型的畜牧類企業,與農戶開展合作,實行“規模養殖|—沼氣托管—規模種植”的模式轉變,大大的促進了該村養殖業和種植業的發展。得益于國家建設國家建設新農村的政策,該村的大規模生態農業得到了大力發展,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勢。
從改善生活條件來說,沼氣“全托管”模式給村民帶來了很多實惠,“全托管”模式提供給了村民經濟實惠的生活用能,直接帶來了經濟利益;其次,全村通過對沼氣池的改建的同時也帶動了“五改”建設,全村實行改水、改廁、改廚、改房、改路,全村面貌煥然一新,老百姓的居住條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生活水平直線上升。另一方面,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改善,人畜的糞便以及生活污水等排進沼氣池既產生了沼氣同時也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管理公司還建議農戶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將有機垃圾倒進沼氣池,并給予一定補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管理公司原料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村民排污難、垃圾處理不方便的問題。
二、沼氣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存在的問題
1.以黃嶺村為例,雖然沼氣入戶率高,但是受原料等因素的影響較大,波動較大。在沼氣化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斷糧”的情況,在這種原料缺乏的“淡季”應該怎么解決原料問題值得商榷。 (下轉第34頁)
(上接第31頁)
2.大多數地區由于地形地勢導致房屋分散,難以形成“全托管”
的運營模式,一些散戶久而久之就會疏于管理導致沼氣池慢慢荒廢,甚至有些沼氣池還形成了安全隱患,難以產生經濟效益,最終棄用。
3.沼氣項目技術和管理能力較弱,后期管理服務不到位、施工不規范,對廁所改建,廚房改建等項目的重視程度不夠,整體建設水平比較低,農戶缺乏技術進行日常的維護和管理。由于后期管理不到位,導致沼氣使用率大大的降低,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影響農村沼氣的可持續發展[4]。
三、針對沼氣發展狀況的建議
(一)完善沼氣管理體系,推動沼氣技術進步,提高農村用戶沼氣池利用效率。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沼氣管理服務體系,實行規范化的管理,減小因農村勞動力減少、原料不足等問題給沼氣發展帶來的影響。進一步攻克秸稈制取沼氣技術,簡化沼氣池操作方式,大力推廣農村戶用沼氣綜合利用的模式。
(二)調整沼氣投資和補貼結構,擴大沼氣建設融資渠道,合理配置建設資金。在政策上予以沼氣重點推廣區域給予幫扶,加大對貧困地區尤其是生態脆弱地區農村戶用沼氣投資力度,加大對配套設施的投資力度,提高戶用沼氣中央補助比例,在人口稠密,養殖小區發達的地區,加大對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的投資力度,提高政府投資比例,對養殖區域和聯戶沼氣工程予以政策傾斜。
(三)相關部門成立專門的技術培訓小組,定期對建有沼氣池的農戶進行技術培訓,讓農戶掌握沼氣的維修、設備更換等技術。加強基層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嚴加防范管理不到位而導致安全事故產生。
(四)加強安全檢查,嚴防安全事故,成立安全小組,定期對沼氣池進行安全檢查,杜絕有安全隱患的沼氣池存在。安全小組應定期對農戶進行安全培訓,讓農戶掌握安全知識,防范于未然。
四、結語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國沼氣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沼氣的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部分地區甚至實現了規模化發展,但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農村也還將面臨著農村能源短缺、環境壓力增大、對沼氣的利用率下降等問題。目前,國家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如何響應國家的號召,進一步提高沼氣發展技術,提高沼氣利用率助力發展新型農業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人口增多,能源需求變大的情況下,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廣清潔能源是必走之路。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 中國農業統計資料 2000-2010[M]. 北京:中國農
業出版社,2010.
[2]Wang Xiaohua, Li Jingfei. Influence of using householdbiogas digesters on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in rural.areas: A case study in Lianshui county in China[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2005(9): 229-236.
[3]汪海波,辛賢. 中國農村沼氣消費及影響因素[J]. 中國農村經濟,2007(11):60-65Wang Haibo, Xin Xian. The consumption and effect factorsof rural biogas in China[J]. Chinese Rural Economics,2007(11): 60-6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王飛,蔡亞慶,仇煥廣. 中國沼氣發展的現狀、驅動及制約因素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2012,(01):18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