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
(安溪縣文化館,福建 泉州 362400)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在獲得物質保障的前提下,人們需要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滿足,這是組成現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群眾文化作為普及度較高的文化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將面臨一系列的挑戰。為了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群眾文化工作者需要把握當下流行,順應時代發展,做好文化和時代特點的接軌,推動群眾文化工作有序健康發展。本文通過對當今社會群眾文化工作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幾點建議,期望對日后精神文化建設提供幫助。
【關鍵詞】群眾文化工作;新形勢;開展策略
群眾文化作為普及面最廣的文化內容,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文化生活的大發展大繁榮,群眾對于文化的參與度逐漸提高,文化生活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群眾文化工作者是推動文化發展的先驅,需要把握當下著眼未來,將文化發展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創造出符合時代的群眾文化新形式。提高文化活動的開展效率,積極引導群眾的參與熱情,使群眾文化活動更加大眾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順利展開。
一、新形勢下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意義與必要性
(一)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意義。現如今,我國正在大力倡導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文化領域的基礎部分,群眾文化工作對推動社會總體文化領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生產力的發展與文化的繁榮是相輔相成的,生產力發展推動群眾文化繁榮,群眾文化反過來也會帶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可見群眾文化與人們的生存發展緊密相連。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對群眾文化的發展起到監督約束作用,運用科學規范的工作規范,引導群眾文化工作有序高效地開展,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政府部門要在群眾文化發展中起到領頭羊的作用,通過頒布相應的鼓勵政策以及廣泛的宣傳,提高人們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度。對一些面臨經營虧損的文化企業政府需要提供便利的政策來支持企業的發展,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只有推動文化企業的大力發展才能保障文化市場合理有序,實現效益最大化。
(二)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必要性。首先,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物質文化需求的提升。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是發展,發展不僅僅是物質文化層面,精神文明層面同樣重要,需要“兩手抓”、“共進步”。群眾文化作為精神文明建設最基礎的部分,關系到廣大群眾最切實的利益,需要從根本上解決群眾文化建設的問題,提高文化建設的強度,將優質的文化呈現給廣大群眾。其次,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幫助。社會進步是指社會生產力與社會文化的共同進步,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獲得極大的提升,通往發展的道路更加明確與通暢,才能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群眾文化建設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帶動性作用。經濟建設不忘文化建設,文化建設推動經濟建設,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創造出社會經濟文化的最大效益。
二、群眾文化發展現狀與問題
(一)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文化消費的多樣性選擇,阻礙了群眾文化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人們群眾可選擇的文化消費模式也日益增多,一些富有生機活力的娛樂場所,例如網吧、游戲室等更受青年人的喜愛。與傳統群眾文化相比更加靈活、先進、富有趣味性,容易被新時代的人們所接受。
(二)個性化與多元化的對傳統群眾文化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現代人們主張追求個性,對文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認知,以滿足自身需求為主導,出現了多元化選擇趨勢。不同的年齡層次與不同的受教育經驗都對文化的選擇造成影響,就有較為明顯的層級劃分。群眾文化的發展要適應不同層級的需求,而不是針對單個群體,這樣才能獲得更為廣泛的認可,占領文化消費市場的一席之地。
(三)基層文化館、文化站是普及群眾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大多數文化活動的開展都是以文化站為根據地。基層文化設施是連接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橋梁,也是信息傳遞的關鍵樞紐。群眾文化的組織與開展、文化研究創新都是依賴于基層文化站,但是由于對基層文化站建設的忽視,發展面臨眾多問題,是造成群眾文化建設滯后的重要原因。
三、新形勢下做好群眾文化工作的優化策略
(一)道德意識指導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群體的道德意識可以通過群體性文化活動來體現,文化活動的主要作用不能僅限于為公民傳播知識、提高素養,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其政治導向的作用。群眾文化的發展要以人民群眾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文化為起點,將社會主義價值觀滲透到文化建設中,使群眾文化以多種方式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進而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二)以地方文化特色為群眾文化主導。群眾文化由于存在區域性使其富有特色,在對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時,要充分考慮到地域因素的作用,不僅要豐富發展多彩文化,也要突出地域特色,不僅要使文化順應時代發展,也要適應人的內心。遵循尊重、引導以及充實的發展原則,遵循地域特色與時代特色;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其中,使文化傳播更加大眾化;充實群眾文化的多樣性、新理念、新形勢。
(三)推動文化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伴隨著公益性,為此政府應該大力倡導,將群眾文化工作的改革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工作。從文化企業角度來說,要積極拓寬公司的專業化領域,挖掘公司的商業潛能創造更多的價值財富,在價值增值的過程中不僅能更好的鍛煉人才,更能吸引更多的人進入本行業,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繁榮。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催生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又將社會的政治經濟有機結合,形成一種推動力量指引社會前進。
(四)拓寬文化視野。文化領域可以向多方面拓展,并不僅僅限于傳統領域。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具備廣闊的視野,在多樣化空間充分展現群眾文化的渲染能力。將當下的流行文化元素融合進群眾文化之中,例如商業文化、企業文化、休閑文化等等,都可以成文文化發展繁榮的載體,成為最具融合力的文化種類,豐富精神文明建設發展。
(五)通俗文化大多數取材于群眾的日常生活,是一種易于大眾接受的文化形式。充分反映了當下文化中最貼近生活的部分,是普通大眾心理活動最真切的表達,樸素、真實是其最大的特點。通俗文化具有較高的傳播能力與吸引能力,卻被賦予了較低的關注度,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打破傳統思維模式與工作模式,將現代化文化發展方法作用于通俗文化,使綜合素質與專業水平獲得全面提升。
四、結語
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群眾文化工作者的素質能力也要不斷獲得充實與提高。推動群眾文化發展要將地方特色、可持續發展作為群眾文化發展的核心,政府推動作為發展的潛在動力,人民群眾的參與作為發展的支柱,力求未來群眾文化發展的道路更加平坦光明。
【參考文獻】
[1] 丁華. 新形勢下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挑戰與策略[J]. 辦公室業務. 2016(01)
[2] 彭啟文. 做好當前新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思考與建議[J]. 大眾文藝. 2016(09)
[3] 李冰. 基于新形勢下如何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探析[J]. 赤子(上中旬). 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