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靜波
寫作是一種生活,是顯現生命價值的一種需要。小學生寫作就是要練習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者所見所聞所思,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在平時的作文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習作前必先翻閱各種作文參考書籍,寫出來的習作常常堆滿假話、套話。這是因為城市兒童長期被學校教育、課外輔導班填滿,童年生活缺少切身經歷導致套路遷移,缺少肢體參與導致生硬模仿,缺少內心體悟導致修辭堆砌。寫作教育急需要激發兒童的言語表現動力,把本真的東西展示出來,養成言語想象力、言語表現的習慣。
作文教學策略“4D體驗式”一、“4D體驗式”作文教學的理想構思
“體驗”在《辭海》中解釋為“在實踐中認識事物;親身經歷;通過親身實踐所獲得的經驗。”因此,筆者認為體驗是生命活生生的、感性的、活躍的、劇烈的經歷。體驗式作文教學鼓勵學生去體驗,提倡學生寫體驗,激發學生習作動機,讓兒童習作“應生活之需”,“應精神之需”,真正成為生命體驗的表達需要。
“4D”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在3D上加入時間的概念,從而時間與空間相結合就成了4D空間。“4D體驗式”作文教學把學生視為習作的真正主人,改變為習作而習作的“講大課”“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課前積累素材”“課堂體驗感悟”“多元評賞內化”三個維度展開,啟發學生真正表達和感悟生命體驗。同時在互聯網+時代,創建多種“網絡交流平臺”,利用人機的交互性和超越時空性等優勢,從第四個維度積極拓展多方對話、評改習作及展示習作的平臺,增加習作活動的質量和效益,把習作過程變成一個學生聯系自己的生命經驗,以自己的理解、想象直接感受、領悟、再認識、再反思、再創造的生命體驗過程。
二、“4D體驗式”作文教學的策略探究
“4D體驗式”作文教學是學生有表達的需求,能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過程。然而在習作過程中,學生沒有豐富的體驗怎么辦?親身經歷了不會捕捉內心感觸怎么辦?有了體驗不知如何表達怎么辦?學生怎樣才能真誠、自然、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體驗?體驗怎樣才能不流于形式而拔節生長呢?現就“4D體驗式”作文教學的策略做以下探究。
(一)體驗積蓄,課前捕捉生活素材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根”,只有“根”深才能“葉”茂。兒童要擺脫“沒什么素材可寫”的困境,就必須尋“根”開“源”,到現實生活中汲取充足的養分,挖掘寫作動機,作文的靈感就無處不在了。
1.社會生活中攝取素材
贊可夫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納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發學生的表達情感。”在平時的生活中,就要有意識地讓兒童成為一個有心人。一是鼓勵兒童“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培養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格。二是培養兒童“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擴大信息接收量。教師要努力創造機會,使學生走向社會,親身去觀察、感受、思考生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繼而使學生自由表達。
2.學校生活中挖掘素材
校園是兒童最熟悉最有共鳴的地方,也是書香氛圍最濃厚的地方,豐富的圖書資源可以浸潤學生的課余生活。比如,筆者班級開展“創游亞洲課程”,孩子們小組合作,根據自己研究的主題抓住課余零碎的時間查閱資料,并及時記錄引發思考。這合作探究的過程本身就是很好的寫作素材。校園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兒童習作的好題材,要培養兒童有意識地留意生活中細微的情感變化,充實自己的素材庫。
3.家庭生活中積累素材
作文應是“說真話,訴真情”的自由之地。作為教師,要引導孩子關心身邊司空見慣的人和習以為常的事,用敏銳的觸覺尋找真善美的存在。針對班里部分學生家作不自覺,家長主動陪寫作業的現象,筆者布置了一項作業:偷偷觀察家長陪寫作業時的狀態,并用文字如實記錄。第二天筆者發現,一位孩子這樣寫道:不知過了多久,我偷偷瞄了媽媽一眼。她已經累得趴在我身邊睡著了,凌亂的頭發散落在她的臉頰上,讓我的心不禁疼了一下。今天早上,我還跟她鬧別扭,說她把我看得太死,其實她又何嘗不想休息呢……聽著孩子們充滿生活氣息的故事,發自內心的感慨,筆者感到特別欣慰,因為他們已經會用眼用心觀察了。
(二)實踐經歷,課堂活動體驗過程
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激情是寫作的重要酵母,“現在進行時”是學生寫作的最佳心理時間。“4D體驗式”作文教學通過學生對活動的參與體驗演,激發學生思考,誘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從體驗思考到文字的轉化,以提高學生思維創造力及寫作水平。
1.現場經歷——學生在活動中體驗
課堂體驗是體驗式作文最基本的內容,教師通過游戲活動、現場試驗、短劇表演等形式創設情景,引導兒童參與活動,在觀察、談論、爭議、表演甚至玩耍等活動過程中產生情緒情感體驗,完成思維訓練,形成作文材料,為寫作做好準備。
筆者觀摩蘇教版三年級的習作課《習作3》,書上有一幅用黑線筆勾勒的森林插圖,讓學生想象并用語言描繪圖上的情景。第一課時,執教者先讓學生回顧、朗讀課文中有關描寫藍天的句子,接著用筆在自己的“秘密花園”中描繪心目中的藍天。不一會兒,學生發現單一的顏色不能滿足表達,就拿起筆來寫,在模仿課文的基礎上想象創造,經執教者點撥后孩子們寫藍天的句子漸漸豐滿起來,繼而描寫其他的景物就水到渠成。第二課時,執教者又帶來了很多的小動物的卡片,讓孩子們挑選一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住進“秘密花園”,觀察想象它們的舉動,再動筆描述。這樣,這篇習作動靜結合,內容豐滿,語言在體驗想象的過程中越發地精彩了。
2.模擬情景——換位思考感同身受
情景模擬是啟發、探討、互動于一體的課堂實踐方式,最突出的特點是采用技術手段模擬再現過去的情景和過程,假戲真做,讓兒童身臨其境,體驗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一次筆者預先告訴孩子要在課堂上進行一次單元小練習,當孩子們作好了心理上、物質上的準備后,我鄭重地翻開文件夾去取練習題,然而沒有找到,接下來是一系列的“找習題”的動作,神態也隨著找的過程不斷變化。孩子們由觀望開始變得莫名其妙,最后忍俊不禁時,我突然宣布“練習題”已經找到了,就是用300字將老師“找習題”的過程寫下來。“緊張、期待、疑惑、豁然……”這瞬間的情感變化,讓孩子興奮不已,摩拳擦掌,想一吐為快,寫作情緒輕松而自然,寫起來就非常順手。在情景模擬時,教師還可適時介入采訪學生,放大動作神情的細節,強化孩子們內心的感受,將重點的畫面深深定格在腦海中。基于這樣的獨特體驗來寫作,習作便有話可講。
(三)網絡互動,多種渠道交流展示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激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在作文教學中,應打破常規作文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開創作文教學的另一片天。筆者鍛煉學生借助搜狗語音輸入功能將每天捕捉到的素材以電子文稿的形式儲存積累。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室、QQ聊天系統等渠道與學生進行師生、生生間的交流、協商,共同修改習作,這樣的形式為開創有效而又有趣的作文講評模式提供了可能。此外,筆者還創建微信公眾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定期發布學生優秀作文,并加以點評。孩子們能感覺到自己的文章獲得了“新生”,成功的喜悅激發表達的欲望。網絡平臺為“4D體驗式”作文教學注入生機和活力,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學生難寫作文的狀態。
參考文獻:
[1]小學情境體驗式作文教學策略探究.新課程,2015,(06).
[2]體驗式作文教學有效實施策略探究.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