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同聲
首次發射“爭氣彈”
1963年3月20日,中央軍委賦予軍委炮兵導彈部隊執行首批國產1059型導彈發射任務。這次任務的目的是通過發射,檢驗國產首批生產的導彈的性能,同時考核與提高導彈部隊的實戰發射能力。
承擔這次任務的地地導彈第一營和第二營,在進行了8個月的強化訓練和周密組織準備后,經鐵路行軍,于9月中旬到達國防科委某導彈試驗基地。
在國防科委科研單位和基地的指導下,導彈一營和二營分別于10月25日和11月3日,各自成功發射了一枚國產東風一號導彈。這枚“爭氣彈”打出了中華民族的骨氣,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打掉了帝國主義的霸氣!
1963年9月14日,奉軍委炮兵之命,地地導彈一營編成兩個梯隊,向某試驗基地秘密開進,實施發射第一枚東風導彈任務。這是第一次真正通過實戰檢驗一營訓練成績的時刻,也是檢驗我國第一支戰略導彈部隊是否已經掌握了導彈武器的時刻。當時部隊官兵的心里還一直憋著一口氣,就是蘇聯撤走專家,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沒有他們就不可能將導彈打出去,這一枚導彈發射的成敗還將表明我們能不能爭回這口氣,所以,大家將這枚導彈譽為“爭氣彈”。
一營發射第一枚“爭氣彈”時,按下點火按鈕的操作員名叫張元慶,他在回憶這段歷史時寫道:部隊移防武威后,炮兵機關又從幾個大軍區調來一批人員,補充連隊后開始了新的訓練。這批學員訓練兩個多月后,領導讓我由戰士改成學員“插班”參加控制專業學習。1960年10月,學習結束后,這批學員都提為干部,我被任命為發射一連副操作員。以后兩年中,我們自編教材,自己動手制作模擬器材、仿真器材和代用器材,圓滿完成了各項復雜的訓練任務。當時我擔任發射一連的操作員。
1963年,炮兵首長決定導彈部隊進行實彈發射。消息傳到一營,整個軍營沸騰起來了,盼望多年的夢想就要實現了。
“白首壯心到大海,青春浩氣走千山?!?/p>
9月,部隊奉命開赴到導彈試驗基地,經過適應性訓練和考核后,于10月25日成功地發射了導彈部隊組建以來的第一枚導彈。
10月25日拂曉,營長李更在指揮車里下達了最后一個指令,將發射程序交由發射連長劉宗舜執行。
指揮車里響起“按轉電,點火”的發射口令。
矗立在導彈基座上的國產地地近程導彈,像一條巨龍,噴射著烈焰,扶搖直上九霄。一會兒,從遙遠大漠深處傳來消息,第一枚東風導彈準確命中了靶區,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這天晚上,一營為了慶祝這勝利的時刻進行了一次會餐。作為獎勵,營長讓炊事班給發射官兵加餐,標準是每人兩個土豆。
第一枚“爭氣彈”的發射成功,打破了霸權國家“中國的導彈永遠上不了天”的預言,開創了人民共和國戰略導彈部隊的通天之路。
第二導彈營與第一導彈營同時受領了實彈發射任務。受領任務后,立刻掀起練兵高潮,部隊提出第一次發射一定要“初戰必勝”。在戰前準備階段,上級領導對各專業操作手進行“三堂會審”,從理論到操作,從安全到協同,所有操作手都要考核過關。
在一營成功發射一枚1059導彈之后,二營于1963年11月3日同樣在導彈發射基地成功地發射了一枚1059導彈。
1963年3月,二營傳達了軍委炮兵首長到命令:與武威到第一營分別發射一枚近程地地導彈。部隊官兵摩拳擦掌,決心打好這枚“爭氣彈”!為實現這個目標,官兵們不分晝夜地苦練發射本領,“全營為一彈,成功靠大家”,決心以優異的成績為國爭光,為戰略部隊爭光。
趙興萬,時任二營導彈發射連操縱員,參加了1059導彈訓練準備、點火演習和實彈發射的全過程。他的任務是控制導彈發射。作為一名合格過硬的導彈發射操縱員,不但要牢固地掌握本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和操作規程,而且必須做到操作技術熟練準確、動作沉著迅速,才能使導彈準確無誤地命中目標。
趙興萬決心用自己的努力,拿到炮兵歷史上第一次導彈實彈發射的資格。他首先將導彈由上萬個接點組成的各系統測試發射電路原理圖,按照導彈發射程序化整為零,分門歸類地寫在六個筆記本上,進行分段記憶。先熟悉牢記每個彈上儀器的工作原理和彈上儀器之間的相互銜接關系,直到熟記后再進行下一段記憶。
此后,趙興萬堅持苦練熟讀,有時甚至忘記了下課,忘記了吃飯,就連節假日也從不放過。剛開始的時候,從頭到尾,不掉、不錯、背誦一遍需要大約兩個小時,最后練到40分鐘左右,達到隨便抽出哪一節,就能脫口即說,達到“活電路”的標準。
第二個步驟是苦練操作。這就是結合熟記的操作規程,面對仿真模擬器材面板和裝備控制臺的面板苦練操作要領,熟練準確地掌握發射程序。在操作練習中,每做一個動作,對控制面板上所顯示的現象以及控制元件工作狀態,都要求心中一清二楚。
就這樣,功夫不負有心人,經上級考核領導小組嚴格考核,趙興萬終于拿到了控制導彈實彈發射的“合格證書”。
部隊對所有的導彈裝備進行全方位的檢修和維護。十幾個單位的軍代表、技師和技術工人在操作手的配合下進行,所有裝備最后都嚴格達到了規定的技術標準要求。
出征的時刻到來了,由二十多臺特種裝備車輛組成的車隊。長龍般地朝著鐵路專線站臺駛去。準備乘專列奔赴西北大漠導彈發射場。
時任西安炮兵學院院長的向守志和其他領導專門趕來為即將出征的300多名第二導彈營官兵送行。向院長向導彈官兵作戰前動員。這段話今天聽起來依然宛如金石鏗鏘:
“ 同志們!你們將從當年大唐絲綢之路的零公里出發。到當年出使西域的古道大漠上。與武威導彈一營一起完成中國導彈部隊第一次實彈發射任務。不管成功與否導彈部隊的歷史都會記下你們這次西行的壯舉。我相信,經過將近三年的刻苦訓練,多次點火試驗,你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中國的長劍。一定能圓滿地完成發射任務。打出第一代中國導彈部隊的風采來。我們院黨委和全體員工,等著你們凱旋的好消息!”
專列沿著河西走廊,過武威,出張掖,秘密地向大漠深處的導彈試驗發射基地開進。
當第二營抵達第一座中國航天城時,第一導彈營已經先期到達了。
發射前的練兵也是一種較量。二營和一營技術力量相當,在首長們的心目中這兩只發射部隊都是一流的。第二營發射一連的戰士楊平康,參軍才三年,就已經是一名合格的發動機號手。在發射陣地進行發動機操作,打開保險絲時,他把剪斷的一根火柴頭大小的保險絲掉進儀器倉里去了,便立即向發動機排長報告。此事非同一尋常,排長立即報告發射連連長張永福。全連立即停下所有操作,用磁鐵一點一點地在儀器倉里尋找,終于找到了那截不起眼的小保保險絲頭,排除了導彈發射前的隱患。
由于楊平康的強烈責任心,營黨委決定給他記了三等功。
1963年10月25日黃昏時分,第一導彈營率先向中國導彈系列中的第一代1059型國產地地導彈發射升空。
第二導彈營的實彈發射,于9天之后的11月3日進行。
導彈試驗基地位于西北戈壁大漠上,常年刮風,風沙彌漫。四季幾乎沒有雨雪,地上不長草,天上無飛鳥,自然環境惡劣,執行發射任務的官兵決心戰勝一切困難,圓滿完成發射任務。
準備發射任務的各分隊陸續撤出陣地,最后撤出陣地的是液氧加注車和發射托架,這時的發射場上就能夠看到待發射導彈的雄姿了。
陣地上銀白色的二十幾米高的導彈矗立在發射臺上,顯得雄偉壯觀。發射陣地主任最后一次提醒發射連長,如果導彈點火以后7秒鐘還不能起飛,就要關閉發動機。第一次執行發射任務的張連長捏著一把汗,陣地上鴉雀無聲,人們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盯著雄偉的導彈,盼望點火升空的時刻。導彈發射操縱員,在導彈發射中是控制導彈發射操作的核心人員,趙興萬負責這個崗位以后,上級領導到營里視察工作,總會了解一下他的操作訓練情況。
第二導彈營入場即將發射的前夕,向守志院長、王文杰政委專程從西安趕來,親臨發射現場視察。
導彈正式發射的時刻漸漸臨近了。
發射場上,所有不必要的裝備、人員已全部撤離。整個發射進入了嚴陣以待的時刻,發射總指揮韓力下達了“30分鐘準備”的命令。
第二導彈營營長棟仲清、發射連連長張永福也進入了地下指揮所。
此時,操作手趙興萬,大聲重復著韓總指揮的口令:“30分鐘準備!”
并向連長發出報告:“連長同志,控制臺顯示正常!”
趙興萬一邊報告,一邊沉著、冷靜、熟練、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各種操作,給彈上的電解積分儀充電、裝定,根據發射射程決定充電數值;一雙眼睛緊緊地注視著5k08接點表上裝定充電值刻度的表盤,右手轉動著接點表上的手柄,裝定核對。
臨射前,按“發射卡片”提供的數據精準操作,對于保證導彈命中目標極其重要。一是將此數值作為彈上積分儀的最后充電時間值。趙興萬仔細地校對了三遍,確保萬無一失。二是加注分隊用來決定最后向導彈加注推進劑的數量。
8點27分,發射總指揮韓力下達口令:“3分鐘準備!”
“3分鐘準備!”趙興萬一面大聲重復口令,一邊繼續緊張有序地進行發射前的操作,聚精會神地注視著儀表面板上的各項顯示。
“1分鐘準備!”
“1分鐘準備!”
從發射場撤出的全體操作人員都在遠離發射臺近兩公里外的敖寶山集結待命,靜靜地等待導彈的起飛。此時現場的氣氛一片肅靜,大家彼此都能聽到彼此的呼吸聲。
地下指揮室里,趙興萬仍在密切注視著控制臺上的面板顯示,10,9,8,7,6......2,1!
連長果斷下達命令:“轉發射,點火!”
“轉發射,點火!”操縱員趙興萬一邊大聲重復,一邊準確、快速地按下了期盼已久的控制導彈發射的紅色按鈕。
瞬間一聲巨響,火光四射,控制電纜彈出,導彈以37噸的推力騰空而起,像托塔天王的寶塔,從大到小,從慢到快,拖著長長的火舌,飛向天際。
隨著發射臺驀地爆發出雷鳴般的巨大聲響,導彈四個尾翼中間噴出濃煙滾滾的火焰,頓時淹沒了整個發射場。接著,墨綠色的導彈向著天空,怒吼著扶搖直上,沖向云霄。
觀看導彈起飛盛況的來賓和操作人員,當時感覺導彈只沖人們的頭頂飛過來,其實不過是錯覺而已。導彈是垂直升空的,先是垂直起飛,緊接著進入程序飛行,42度傾角向目標飛去。此時再一次加速,很快就在天際模糊成了一個小亮點。亮點越來越小,最后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中。
當導彈達到一定飛行時間,一定速度,一定角度,彈頭彈體連接的螺栓炸開,發動機關閉,彈頭彈體分離,彈體落向目標。
導彈在空中留下的白色煙云還未散盡,從550公里外的靶場傳來喜訊。導彈準確命中目標!人群沸騰了,發射陣地沸騰了,整個基地沸騰了,在現場的將軍們和士兵們也一起歡呼起來,各分隊的同志們相互擁抱祝賀,一起高呼:“祖國萬歲!人民解放軍萬歲!毛主席萬歲!”
此時此刻,人們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
第二營首次發射導彈成功告捷,標志著又一支具有作戰能力的導彈部隊誕生了。這是地地導彈部隊官兵們最幸福的時刻,從1960年3月成立的幾年來,部隊官兵夜以繼日地艱苦訓練,不斷探索。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他們吃的是野菜,喝的是稀粥,克服了重重困難,冒著巨大的風險,終于成功地把中國自己制造的導彈送上了天,實現了“首戰必勝”的諾言,為戰略導彈部隊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周總理親臨視察導彈發射
1966年5月,由導彈營擴編為導彈團的第四團奉命執行近程地地導彈的訓練發射任務。這也是第四團組建以來首次執行導彈發射任務。根據總參謀部的命令,第四導彈團5月20日乘兩列軍列從駐地直奔西北試驗基地。于6月5日到達目的地,將營地駐扎在茫茫戈壁灘上的一條小河旁邊。
夏季的戈壁灘晝夜溫差相當大,中午帳篷內的氣溫高達45攝氏度,到深夜氣溫驟降到零下。嚴重的水土不服給部隊訓練、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異常干燥的氣候使不少干部戰士鼻干口裂,驟起的狂風和沙暴經常把連隊的帳篷和其他生活設施卷走。環境如此艱辛,部隊卻一直保持高昂的斗志。為落實周總理,“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指示,部隊一直保持著高昂的斗志,大家決心不惜晚吃飯、晚睡覺,也得把操作規程背熟,把操作動作練好,把關鍵數據記牢,把關鍵動作練準、練精,刻苦、刻苦再刻苦,苦練、巧練加精練,為保證首次發射成功做貢獻。
團黨委充分發揮核心領導作用,發揮干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層層進行思想動員,激勵全團上下同心同德,發揚堅韌頑強,壓倒一切困難的革命精神。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斗,努力搞好臨戰訓練。
風刮帳篷跑,就想方設法進行固定。
戈壁灘奇熱,就挖坑取水幫助降溫。
白天沙塵暴肆虐不能訓練,部隊就利用風過后的夜間,加班加點突擊補訓,經過近一個月的緊張訓練,導彈部隊官兵在風沙和酷熱中,個個變得又黑又瘦,身心疲憊,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官兵們換來了軍事訓練成績的累累碩果。經過嚴格考核,上級有關部門確認該團已完全具備實彈發射的能力,可以執行導彈發射任務。
6月30日這一天,天氣晴爽,萬里無云。
一個驚人的喜訊突然傳到基地:周恩來總理即將親臨發射陣地視察導彈發射。原來,周總理出訪阿爾巴尼亞回國,經烏魯木齊轉機到導彈試驗基地。周總理此行是到導彈試驗基地檢查“兩彈結合”試驗準備工作。第四導彈團第一次執行發射任務恰好就在同一時間和地點,周總理得知這是我軍自己的導彈武器作戰部隊的實彈發射,決定抽時間到現場專門觀看這次發射。
試驗基地的機場上,楊成武代總參參謀長、軍委炮兵向守志副司令員,試驗基地和導彈部隊的領導迎接總理專機的到來。周總理下了飛機后見到向守志副司令員,關切地問:“你們是哪個部隊執行發射任務?”
“報告總理,是炮兵第四導彈團?!?/p>
“發射什么型號?”總理問。
“東風一號,部隊來這里現場訓練已經近一個月了,預定今天18時進行發射?!?/p>
“好啊,我來看望我們的導彈部隊,看看實彈發射,向同志們表示慰問。”
在發射場上,向守志副司令員把第四導彈團團長程志奎介紹給周總理。
周總理邊握手邊問程志魁:“以前是搞什么專業技術的?”
“我是1944年在延安炮校學習地面炮兵的,1960年,到西安炮兵學校學習導彈專業后,一直在導彈團工作?!?/p>
周總理說:“好啊,你在延安是普通炮兵,到西安就是特種炮兵嘛!”
東風一號導彈發射安排在下午,因為這是該團組建六年來第一次執行導彈實彈發射任務,而且周總理要親臨觀看,程志魁團長的心情格外緊張。
周總理在中間休息時,走到程志魁身邊,仔細詢問了武器性能、發射精度以及部隊的技術狀況和練兵熱情等,程志魁一一做了認真匯報,周總理對戰略導彈部隊能在短短數年內取得很大的進步,感到十分高興,并指示:搞尖端技術,一定要從難、從嚴要求部隊,切實做到: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這句話,是周恩來總理對中國導彈核試驗核武器事業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周總理第一次在戰略導彈部隊官兵中正式提出來,此后,這十六字方針就成為部隊的工作標準和座右銘。
下午17時,離發射時間還有一小時,在楊代總長和向副司令員的陪同下,周總理來到第四導彈團的技術陣地,接見了正在那里進行測試操作的干部戰士,同大家一一握手,并詢問了一些有關技術陣地的情況。他得知這次實彈發射機會難得,就對北京軍區領導說,要充分利用實彈發射的機會,多組織一些干部來參觀學習,提高干部的技術水平和組織指揮能力。搞一次實彈發射,就等于辦了一個學習班,一個單位實施發射,大家共同受益。
后來,周總理在國防科委一次會議上又重申了這個意見。他要求第二炮兵要參加國防科委的試驗發射,從班長起參加操作,并且說第二炮兵不參加操作,那就成了空炮了。
離開技術陣地,距離發射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周總理等人登上一個五十多米長的高地上的指揮所,總理舉手向官兵致意并表示問候,敖包山上頓時響起了部隊官兵的陣陣歡呼聲。
指揮所距發射陣地約1.8公里,用望遠鏡可以看到部隊營地和發射場的全景,當周總理看到右前方有一片帳篷,他關切地問:“怎么還有部隊住在帳篷里?”試驗基地的領導回答:“這是發射部隊的營地,我們讓他們住營房,他們團長、政委堅持要住帳篷,說這是為了鍛煉部隊?!敝芸偫砺犃撕芨吲d,對第四發射團從難、從嚴訓練部隊的精神表示贊賞。并鼓勵說,只要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那么一種革命精神,發揚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我們的部隊是大有希望的。
負責現場解說的同志向周總理介紹,東風一號導彈是我國仿制引進的p-2型導彈成功生產的,是中國自己研制的導彈。周總理高興地說:發展導彈核武器,我們走的是一條自力更生的道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今天我們已經有了東風一號、東風二號導彈,明天我們就會有東風三號、東風四號.......不久的將來,我們還要有洲際導彈!
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在緊張進行著,揚聲器里不時傳來發射連連長下達的口令??倷z查各系統全部合格,人員、車輛和地面設備等都撤出了發射陣地,指揮員作最后檢查,然后向周總理請示發射。
周總理點頭,表示同意發射。
18時10分,隨著3發綠色信號彈升空,發射連連長下達了發射命令,操作員打開控制開關,按下點火按鈕,發動機火焰正常,幾秒鐘后,操縱員又按下了主機按鈕,只聽“轟隆”一聲巨響,火焰從火箭尾部噴出,發動機進入主機工作,導彈隨即騰空而起,直飛目標區。
第四導彈團首次發射宣告成功!
頓時,敖包山上沸騰了!響起了祝賀發射成功的歡呼聲,戰士們激動地跳著,軍帽在空中飛舞,熱烈的場景震動著大漠戈壁,周總理高興地站起來鼓掌,大家相互握手祝賀,整個發射場一片歡騰。
周總理在現場對所有人表示祝賀:我代表毛主席,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參加導彈武器研制、生產的工人、科技人員,向參加這次發射任務的指戰員同志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并向你們表示親切的慰問!希望同志們認真總結經驗,謙虛謹慎,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勝利。為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7月1日上午,周總理即將離開試驗基地,部隊官兵得知后列隊在機關駐地的道路兩旁歡送。當總理的汽車經過第四導彈團隊伍時,試驗基地領導報告這支部隊就是昨天發射導彈的部隊,周總理立刻讓司機停車,下來走到部隊前,向部隊官兵表示問候。
周總理對導彈部隊的殷切關懷,深深地銘刻在官兵心中。
從1963年到1966年,五個導彈營、團,共發射八枚東風一號、東風二號導彈,發射全部獲得成功。
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為組織領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和東風型號戰略導彈研制與試驗發射工作,明確提出了“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十六字方針。
1966年6月,周總理赴導彈試驗訓練基地檢查“兩彈結合”準備工作時,接見了執行“DF-1”型導彈檢驗發射的地地導彈第四導彈團領導干部時,又一次明確要求第二炮兵部隊貫徹落實十六字方針,搞好軍事技術訓練和點火發射,努力提高部隊實戰能力。從那時起,十六字方針就成為導彈核武器設計、研制、試驗、生產等各個環節,以及戰略導彈部隊軍事技術訓練和點火發射的指導方針和座右銘。多少年來,國防科研戰線一直把這四句話作為行動的準則。五十多年過去了,周總理提出的這十六字方針仍然懸掛在各科研院所、生產車間、發射試驗現場、導彈發射場和儲存測試機房等,依舊擲地有聲,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