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薇
(重慶同濟規劃建筑設計有限公司,重慶市 401147)
【摘 要】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不具備生產要素優勢的農村發展逐漸被邊緣化,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甚至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牽絆,解決農村邊緣化問題迫在眉睫,城市規劃作為經濟社會的先驅引導綱領,在規劃工作中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手段,重拾農村的重要地位,把農村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后方動力,共同實現城鄉和諧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農村;邊緣化;規劃
一、前言
邊緣化的定義是事物從中心和主流逐漸被移除而走向非中心、非主流。我們這里所談的農村邊緣化問題是指現今的規劃工作重點是以城市發展為核心,農村作為城市邊緣地區,其扮演的職能角色逐漸被忽略,被漠視。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進程中,部分農村原本經濟基礎就比較薄弱,發展比較緩慢,人均生活水平較低,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由于主觀和客觀的因素,而得不到外界地相應扶持,發展較為緩慢,投資回報度低,于是逐漸淡出社會關注的視野。
二、農村概述
(一)農村的定義
“農村”的基本定義就是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的居民聚居地。農業由于受地域和自然條件、生產方式的局限,其產出效率較低。由于城鄉收入差距,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農村常住人口銳減,農村居住人口老齡化、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暴露出來的社會問題日漸突出,再加之城鄉二元結構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加快了農村要素向城市的轉移,更突出了農村的邊緣化問題。
(二)農村的規劃進程
城市規劃工作中對城市和農村的區分做出了明確的界定。政府主導式發展的城市規劃工作,更多地把側重點放在了區域的經濟中心,也就是城市集聚區。在對社會資源的規劃配置上,更是首先以滿足城市生活需求為主,于是這種導向式的干預機致使大量優質的社會資源集聚在城市,這種市場主導性發展往往會導致農村的發展被置后于城市發展,更甚的是規劃中將農村作為城市發展的犧牲品。
三、農村規劃發展問題
雖然城市規劃中農村也會被納入到整體區域發展中進行考量規劃,但對于農村的規劃強調的重點是在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而考核此類工作成效最直接的衡量依據就是以農村數量的消亡,城市用地的擴充,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作為標準的。
未來城鎮化發展一旦出現飽和,人口開始回流到農村,到那時是否還能確保農村依然飽有宜居的土地人口承載力呢?在邊緣化問題中現今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如下:
1、無選擇性的引進進駐企業,追求經濟發展。
2、大力發展粗放式第二產業,以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回報。
3、側重村統一建設,破壞村莊肌理。
四、農村規劃引導對策
規劃工作具有先行性和指導作用,如何利用規劃策略來解決這一系列農村邊緣化問題,首先我們就應該擺正態度,將農村作為城市發展的大后方考慮,而不是把它作為城市發展的“犧牲品”。
(一)堅持農田保護制度
在城市快速發展初期,農村發展的首要重點應基于保障糧食產量問題,首先就本著保護農村基本農田不動搖的原則,不可鉆政策空子,一味只是在表面賬本上平衡基本農田的保有量,而忽略基本農田土地的可用性,堅決不可將貧瘠、肥力薄弱、荒地等不可耕種的土地與條件較好的基本農田用地進行置換,“偷梁換柱”以此騰出用地條件更為優越,投資成本低廉的土地作為開發建設使用。堅持城市規劃編制工作的初衷即: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盡量選定荒地,不適宜種植的土地進行開發建設,少占或不占良田沃土,確保農業發展根基不動搖。
(二)重視村環境保護
城市規劃編制工作的目的就是通過宏觀調控區域內部的空間布局和建設工作來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城市作為復雜綜合體,它涉及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它們之間不可獨立分割,也不可相互脫離,亦不可為了其一而犧牲任何一方,所以說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兼顧環境保護工作。環境效益其實也是一種隱性的經濟效益,只是它的貢獻性在一段很長時期內才能得到證實。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城市規劃工作的重點,更是每一位城市規劃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我們應該高度認識到這一點,堅決不能將經濟發展放到環境保護工作的對立面。在既有工業的農村區域,我門應該運用規劃技術手段控制有污染性工業的發展,做好防護工作,確保人居環境的保護,預留足夠的防護綠地,從建設控制措施上明確工業廢渣、廢氣、廢水的排放標準,布局相應的處理設施;對工業污染嚴重的農村區域,應引導搬遷或拆遷工業企業,做好土地復墾和環境修復工作,不可將遺留的污染地閑置,這不符合土地集約利用的原則。
(三)結合村莊肌理布局
一個農村,它的房屋聚集、農田散布以及水系匯流都是有依據,有來歷的,我們把這種鄉村自然生態、人文社會、歷史文化,乃至經濟產業格局分布稱為村莊肌理。它是村莊在發展的長期歷史歲月中積淀行程的,是一種歷史文化價值的體現,也是對歷史追溯的一種應證。隨著新農村的規劃建設,過度側重現代化和統一化的建筑風貌,致使大多村落前村一面,傳統鄉土特色被破壞,村莊的歷史文化價值逐漸被磨滅。城市規劃工作者如何在追求建設發展的基礎上保護村莊肌理,避免統一布局掩蓋地域特色,這就需要我們加深對村莊肌理的認識,抓住村莊特色。我們應該認識到村莊肌理是人類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為與自然和諧共融而形成的網絡格局,這種鄉村聚居空間保留著世襲的傳統,房屋建筑具有地域特色,山水田園更是代表了當地村民的生活生產軌跡,所以在規劃中應該高度重視這些聚集的小單元格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盡量避免不基于地域特色而盲目的大拆大建,依據村宅標準圖集千篇一律的復制推廣。
五、結語
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它需要日新月異,需要從單一向多層次、形式主義向實踐主義、千村一面向百花齊放過渡。在堅持自然人居和諧發展的基礎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壯麗藍圖才會實現。這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進程,也是規劃工作者肩上的重責大任。
【參考文獻】
[1] 劉明.農業產業化:理論依據與可持續發展分[J].生產力研究,2015,(05):38-39.
[2] 官衛華,王耀南:城鄉統籌視野下的農村規劃實施管理創新——南京為例[J].城市規劃,2013,(10):39-46.
[3] 王婧媛:美麗鄉村規劃中村莊肌理的保護更新研究[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議論文集.貴州: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565-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