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林
(河北大學管理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我國農村老齡化現象比城鎮老齡化嚴重,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實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目前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基金籌資渠道窄、覆蓋范圍窄、基金投資方式單一、養老保險待遇低。為解決這些問題,應拓寬籌資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實行多元化基金投資、提高養老保險待遇水平。
【關鍵詞】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籌資渠道;覆蓋范圍
一、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現狀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占總人口的比重大。我國自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發展速度快,并且呈現城鄉不均衡的現象,農村老齡化現象比城鎮老齡化嚴重。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保障對象是具有農村戶口,且年齡超過一定法定年齡的老年群體,為他們提供養老保障,解決養老問題的后顧之憂。當前主要有五保供養,退休養老等幾種形式。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弱化了傳統的家庭養老的觀念,“養兒防老”和“家庭贍養”的觀念被打破。[1]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009年國務院頒布《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各地開展“新農保”的試點工作。為了擴大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面,2014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保兩項制度合并實施,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籌資模式為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財政補貼三方相結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鼓勵多繳多得,有利于城鄉居民公平的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縮小差距,有效解決當前制度“碎片化”問題。
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基金籌資渠道窄
當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籌資模式為以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財政適當扶持。其中在農民個人籌資方面,籌資力度較小。一方面,由于農民收入本身較少,且收入來源不穩定,且對于大多數農村家庭來說,經濟條件差,另一方面,由于宣傳不到位,大多數農民沒有參保的意識,認為還不如把積蓄存到銀行,不相信養老保險的作用,參保意識淡薄,這些是農村養老保險籌資困難的原因之一。在集體補助方面,大部分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滯后,基本上對農民沒有補助,極大降低了農民繳費的積極性,影響了籌資規模。政府財政補貼對于籌資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由于各級政府收入較單一,財政壓力大,沒有多余的資金用于財政補貼,嚴重影響著農民的積極性,不利于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總的來說,集體補助落實不到位,政府財政支持不足,實際上是農民自己繳費用來養老,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不利于農村養老保險覆蓋面的擴大。
(二)覆蓋范圍窄,農民參保意愿低
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窄,且地區差異突出。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東部地區參保農民占62.5%,中西部地區參保農民占37.5%,而東部農民數占總數的38.7%,中西部農民總數的61.3%。[2]東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速度較快,養老保險發展完善,項目齊全,而中西部地區養老保險發展較為緩慢和落后。另外,由于對養老保險制度宣傳不到位,大部分農民并不了解養老保險制度,不清楚該項制度對自己晚年生活的影響有多大,對制度產生了不信任,影響參保意愿。一些農民即使參保,由于經濟原因的限制,也會選擇低水平的保障。這樣一來,農民難以真正享受養老保險制度帶來的好處,影響參保意愿。
(三)基金投資方式單一,保值增值困難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通過三方繳費的方式,籌集基金,養老保險基金一旦形成,就面臨著被挪用、盜取、甚至貶值的風險,因此對基金的管理、運作、監管尤為重要。根據規定,當前農村養老保險基金只能用于存入銀行或購買國債。這種運作方式雖然穩定,受市場波動影響小,但收益率較低,基金保值增值困難。若基金不能實現保值增值,則必將威脅到廣大農民退休后的養老待遇,缺口由政府彌補,加大政府財政壓力。另外,由于基金管理不透明,基金被挪用,擠占甚至貪污的現象時有發生,威脅著基金的安全。關于農村養老保險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對于如何實現養老保險的保值增值,如何對基金進行投資運營沒有明確規定,管理較為混亂。
(四)養老保險待遇低,保障水平低
當前我國農民的養老保險待遇較低,遠遠低于城鎮居民的養老保險待遇,加大了貧富差距,不利于社會公平。據統計,2012年我國農民平均每人的收入約7917元,而每人每月可以領到的基礎養老金僅為78元,替代率僅為8.5%,由此可見替代率偏低,養老金難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老年群體若僅靠養老金,則生活仍難以維持。養老保險保障水平低,對農民的吸引力小,使得農民認為養老保險并不能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還不如直接把錢存到銀行收利息,這樣不利于提高覆蓋面。
當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分為不同的檔次,但是大部分農民仍會選擇最低的檔次,這樣退休后獲得的保障層次最低。農民不僅選擇繳費的層次低,而且長期繳費的意愿差,續保繳費的人數連年下降,特別是年輕人,更不愿長期繳費。
三、農村養老保險問題的對策
(一)拓寬籌資渠道
當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主要靠農民自己籌資,這樣加重了農民自身的負擔。為了改善這一局面,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加大財政補貼。政府應根據各地經濟的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鼓勵各地推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擴大覆蓋面。對于經濟狀況差的地區,應加大補貼力度,確保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讓更多的人享受養老保險,從制度上解決養老的后顧之憂。另外,拓寬籌資渠道,多元化籌資,以稅收優惠的形式鼓勵鄉鎮企業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減輕政府財政壓力。
(二)加大宣傳力度,擴大覆蓋范圍
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廣播、宣傳單等各種形式向農民傳播養老保險制度的繳費、待遇享受、運行機制等問題,讓老百姓真正了解養老保險發揮的作用,消除短視眼光,提高農民的參保意識,從而擴大覆蓋面。加快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法制化建設,用立法的形式強制農民參保,并規范繳費、繳費年限、待遇支付、異地轉移、享受條件等問題,使其公開、公平、透明化。擴大覆蓋范圍,應適當降低保險費率,減輕農民負擔。
(三)實行多元化基金投資,加強監管
為實現基金保值增值,應實行多元化投資策略,養老保險基金不僅可以用于銀行存款或購買國債,也可以用于投資其他收益更高的金融產品。另外可以將基金交由專門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引入競爭機制。[3]由于基金管理公司相比政府在基金管理上更有經驗,專業性更強,可以有效提高基金收益率。政府可以要求公司定期出具報告,隨時了解基金動向,以增強基金運作的透明,增強可信度。另外,養老保險基金作為老百姓的養命錢,其安全程度是重中之重的問題。應加強對養老保險的監管,設立專門的機構進行監管,防止基金被挪用,擠占的風險發生。完善立法,法律應明確規范養老保險基金的運作模式、監管模式、政府職責等,使具體的執行過程有法可依。
(四)提高養老保險待遇水平
政府應逐步提高養老保險的待遇,更好的保障人民退休后的生活,使得農民可以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提高農民的信任度。應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人繳費,并且長期繳費,以保證制度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水平是提高養老保險待遇的基礎,只有經濟發展了,農民的養老保險待遇才會得以提高。另外,政府應加大財政補貼力度,鼓勵農民多繳多得。
【參考文獻】
[1]張正軍、蘇永春.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變遷與政策評價[J].社會保障研究,2012,(2):22—27.
[2]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Z].北京: 2014.
[3]龔偉剛.李元珍.應對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戰略分析.戰略與管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