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燁
我們常常會嘆息現代人只看手機、平板、電視,而不怎么愛看書。可再想想,好像還是有些人保持著看書的習慣的。但讀書,讀出聲音來,用心地讀出來,有人還會靜靜地傾聽,這種場景似乎就很難見到了。當然,這種場景在學校的課堂里還是能見到的。如果,你擁有一個有朗讀氛圍的家庭,那簡直是太幸運了!
為什么非要強調朗讀?說說我的學生和我的兒子的情況吧。在這屆學生一年級一入學的時候,我每天給他們讀一本繪本。我覺得那是學生最安靜最凝神最有秩序的時候。我讀繪本時也會看他們或驚訝、或歡喜、或疑問、或難過的表情,我知道文字中飽含的愛、有趣和美都會慢慢地流淌進他們小小的心靈。我們因為有了共同讀書的經歷,也擁有了共同的體會、共同的語言。老師的一些教育的話也可以通過讀故事傳遞給學生,更生動更易于被他們接受。至少,這些正能量應該在學生心態放松,心境平和的情況下輸送給他們,而不是在他們犯了錯誤后,聲色俱厲地“砸”給他們,那樣的話他們可能只會記得老師生氣的情緒,留下的只是害怕,至于怎樣是向善的怎樣才是美好的,他們恐怕就無從體會。
我記得讀《小黑魚》的時候,故事結束后,好多學生都覺得小黑魚真了不起啊。他們紛紛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小黑魚的喜愛和敬佩,也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而這個效果,只有在大家一起聽完故事后,才會有這種共鳴,或是碰撞。用朗讀給學生創造一個共同的“場”,這個朗讀者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學生,輪流讀給大家聽,讓讀的人更愛讀,聽的人更愛聽,當然這個讀者和聽眾是可以經常互換身份的。
能讀到孩子心里去,這是朗讀的魅力!我的兒子常常會要求我讀故事。其實像《花婆婆》《爺爺一定有辦法》《猜猜我有多愛你》這些故事他自己也可以獨立地讀下來,可他依然會請我讀給他聽,似乎是百聽不厭。一次,在圖書館里,一個小女孩的媽媽給孩子讀故事讀到不耐煩,那個小女孩帶著哭腔還是要媽媽讀給她聽。兒子聽到后,小聲地問我:“媽媽,我可以讀給小妹妹聽嗎?”我說當然可以,但要征求小妹妹的意見。溝通后,兒子開始讀起來。我認為讀得很好,有他自己的理解,也有一些我讀的語氣和感覺在里面。我們幾個一起安靜地聽他讀,那一刻,我覺得孩子成長得很快。但這種成長必須是他在聽了很多很多后,慢慢地積淀下來的一種對于文字的熱愛,對于故事的理解,對于語氣的把握……還有,對于人們口耳交流的一種偏愛。
再說最近詩詞大會的熱潮席卷全國,大家都熱捧背誦古詩詞,又有一種聲音說不要太功利,熱愛就好了,不要一味地死記硬背。一樣喜歡詩詞大會的兒子,開始熱衷于和我玩“飛花令”,而且不經意地背下了《蜀道難》和《岳陽樓記》,孩子的爸爸很意外,說字還認不全是怎么背下來的?而且抑揚頓挫還挺像那么回事。是的,是他聽別人讀,聽著聽著,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就有了自己眼前的畫面,就有了語音的記憶。開始是聽別人讀,漸漸地,就要嘗試自己讀,讀的時候不認識的字也就順下來了。不理解的字詞當然也是有的,但是并不妨礙他的記憶,也不妨礙他對整首作品的整體感知,相信久而久之,好的語感就會在這種聽讀的過程中形成。
朗讀的重要當然也不是才被我們意識到,好些年前看《朗讀手冊》,作者就說:“朗讀是讓孩子熱愛閱讀的唯一而重要的方式。”而且,我認為也是門檻最低,投入最少,最易于操作,卻又效果最好的一種方式。甚至完全不需要強調什么技巧,也不需要讀得多有水平,只要簡簡單單、干干凈凈地讀起來就好了。
想想吧,在一個明媚的春日,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孩子依偎在父母懷中,我們手執一本書,用心地讀,那些書中的字句會在家人心里慢慢舒展,這種愛的朗讀氛圍會讓孩子的童年更加美妙。抑或一個小雨淅瀝的夏夜,一個落葉的秋日,一個飛雪的寒冬……我們和孩子一起朗讀,慢慢沉積好的文字、好的故事、好的感受、好的記憶,這是多么美好的教育啊!
那么,為了我們的孩子,為了讓這世界變得更美好,你愿意為愛朗讀嗎?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繼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