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薪竹
有位學者說過:“教師如果感覺累,那你一定是做了不該做的事。”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做了哪些學生不愿意接受的事呢?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在做班主任工作這么多年的時間里,我深深地覺得真正了解學生的內心,尊重學生,尊重個性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僅從自己工作中的具體案例談談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心得。
要想做好一名班主任,讀懂學生的內心是非常重要的。我稱之謂“讀心術”。然而這種“讀心術”,并不是一味地找學生談心,而是通過“行為示范法”“活動激勵法”“耐心等待法”“尊重個性法”等方法來做好班主任工作,這些方法的落腳點都是給學生成長的空間。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抓實干,行為示范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也是如此,有經驗的班主任在開學初會在各方面對學生嚴格要求,我也如此,什么都親自管,事無巨細,面面俱到。
作為班主任老師,一定要用自己的行為去感染和影響學生,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開學不久,我便號召家住在學校附近的學生從家里帶幾盆綠色植物裝扮教室,使教室變得清馨優雅。沒過幾天,好幾個住在學校附近的學生便從家里帶來了鮮嫩而可愛的小盆花草。學生和我一同把花草布置在教室的窗邊,教室似乎一下子就變得靈動起來。學生看著這些可愛的植物,眼睛亮了,臉上也露出了興奮的神情,似乎在說:“這多像一個溫馨的‘家啊!”而我看到學生與我共同裝扮起來的教室,心里也非常甜美。
花草既然已經帶來了,就要有人精心去照料。為此,我在班級里挑選了一個學生負責澆花。下課后,我把這個學生叫到身邊,告訴她澆水的方法,比如像仙人球這樣耐旱的植物是不需要經常澆水的,而對于寬葉的花草則要兩天左右澆一次。這個學生聽得也算用心,最初的幾天,把花草照顧得還算細致。但畢竟是二年級的小學生,在養護花草方面沒有經驗,沒能讓有些“愛喝水”的花草喝飽水,這些花草連續幾天都處于“水透支”狀態,又趕上中秋三天的假期。當三天假期結束后,我走進教室,發現好幾盆花草都打蔫了,沒了精神。有一盆吊蘭的葉子蜷縮了,一盆馬蹄蓮已經耷拉著腦袋,有氣無力的,奄奄一息了,看了實在讓人心痛。于是,我靜靜地走過窗邊,把蔫枯的花一盆一盆搬到水槽邊,一一澆好水。學生也注意到了我的行為,時不時地看看我,但我并沒有驚動他們,而是滿懷著美好的期待用心澆著水。我期待著這些花草綠意蔥蔥,枝繁葉茂;期待著這些花草精神抖擻、神采奕奕。
在這來來回回澆花的路上,我在思考:教育學生不也如同養花一樣嗎?既要防止“水透支”,又要避免“喝得過飽”。學生的成長環境就像養花的土壤,學生平日里所經歷的鼓勵就如同和風、雨露及陽光……
二、扎實推進,有益活動
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說教層面上,更不能只停留在“靜”上,還應該組織學生真正“動”起來。為此,在班級活動中,我是這樣做的:
課間,看著學生三五成群地圍聚在一起,興奮而熱鬧地玩著屬于他們這個年齡段特有的游戲,我便情不自禁地羨慕,那純真而快樂的笑聲會把一旁的我帶回到童年時光。當上課鈴聲響起時,他們又能夠比較安靜地坐在教室里,聆聽老師們講課,對此,作為班主任的我,發自內心地欣賞這些學生的表現。但“如何才能讓這些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也能感受到快樂,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成了我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在閱讀相關書籍、查找相關資料、回顧自己的童年生活以及設身處地地設想解決之道后,我深深地感覺:唯有有益的活動,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熱情,鍛煉學生的能力,增強學生的信心,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于是,我與學生商量:班級開展“班級最強組”的競賽活動。學生的興趣極大。
我對這次班級競賽活動是這樣設想的:由于要體現相對范圍內的集體概念,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因此,首先要把全班分成4個大組,取個好聽而有意義的名字,分別是“自強組”“自信組”“自立組”“自尊組”。其次,確定每組的組長和副組長。再次,確定競賽項目,分別是課堂發言、聽課情況、文明守紀、作業質量與速度、考試成績。記錄各組的表現,綜合評價優勝組。這樣“抱團式”評比,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使他們能夠學會為集體著想,為他人著想,淡化自我意識。
評比時間為每周三班隊課,我將學生一周的表現給予點評,評選出一個“最強組”,優勝組的每個成員將獲得一顆“大蘋果”的獎勵。在學期末,“大蘋果”數在班級前25人的(全班42人),有資格參與各項評優。
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非常認真,每個人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性。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在活動中也慢慢增強了。這樣的競賽活動幫助學生成長,讓他們在競賽中增長才干的同時,也能夠獲得了快樂。對此,我深感驕傲與自豪。
三、耐心等待,尊重個性
等待是一種寬容。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功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人的成長有其內在規律,而且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正視這個差異,教育才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等待是一種心態。面對學生暫時的困難,教師不必著急,耐心等待一段時間,可以使那些學困生得到更多的機會,讓他們重拾學習的信心。等待是一種信任。做教師的要信任自己的學生都是好學生,都是可以教育成才的。事情也許不像我們心理揣測的那樣,我們要全面地了解學生。這個了解的過程需要時間,需要教師的等待。
有一天,一節活動課上出現了以下情景:
“老師,你看,我們班的小宇同學已經能夠連續跳繩20多下了。”一個男生歡天喜地地跑過來,對我激動地敘述著。“真的啊?真是太好了!我們要為他鼓掌,祝賀他!”正在我附近的一群學生邊說著,邊用熱烈的掌聲,向這個在跳繩方面有了飛躍進步的男生送上了真摯的祝福!這時的我,已經全然沉浸在這個幸福時刻,內心有種說不出的快樂!這一種等待的滋味,在此刻變得如此美妙!
回想起剛剛教這些學生的情景,帶領他們到操場上去跳繩,剛剛提及的小宇笨拙而呆板,盡管他雙腳高高地離開地面,雙手努力地向前環繞,花費了很大氣力,但他依舊是一個一個地單跳,不能連貫地跳繩。那時的我,站在他身邊還不停地要求、鼓勵他:“加油!要放慢速度,不能太著急,盡可能連貫起來!”“回家后,一定要好好地練習哦!……”經過幾次在活動課上的觀察,我發現了小宇跳繩的動作以及他臉上那種焦急的神情。于是,我開始放低對他的要求,只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等待著他的綻放。在這樣的等待中,小宇通過自我訓練和成長,讓我感受到了“等待”的深刻內涵!
等待給人以憧憬,等待給人以希望,等待給人以慰藉。作為一個教育者真正的成熟是學會等待。懂得等待的教師具有深沉的耐力,懂得等待的教師具有寬廣的胸懷,懂得等待的教師行事不會倉促,懂得等待的教師不會為情緒左右。在耐心等待中,我收獲著別樣的快樂與幸福!
實踐證明,在教育的道路上,只要我們能夠用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就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快樂的成長平臺。正如李鎮西老師所說:“我愛學生,但我更注重愛的智慧,擁有了教育智慧,我們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讓我們的事業伴隨著情感,更要讓我們的事業伴隨著智慧。”
(作者單位:湯原縣實驗小學)
編輯∕王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