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104~105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比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讓學生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會看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既可以表示數量的多少,又可以體現數據變化趨勢的特點。
2.能根據統計表所給的數據繪制完成折線統計圖, 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簡單地分析并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根據折線統計圖數據變化的趨勢,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
3.通過對數據的分析,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學生合理推測及發現并提出問題的能力。通過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重點: 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及優勢。會看折線統計圖,并能夠根據折線統計圖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 根據統計表所給的數據正確地完成折線統計圖。
教學難點: 學會用折線統計圖來分析問題,預測事情的發展趨勢,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談話交流。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機器人嗎?老師搜集了一些參加機器人大賽的作品,咱們一起欣賞一下。如果想了解近幾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的情況,可以怎樣做? 這是我收集到的從2006年到2012年參賽隊伍的數據。(課件出示統計表。)
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統計表
我已經將這些數據進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統計表,根據這一統計表, 你知道了什么? 為了更好地進行分析,我們還可以將這些數據用學過的什么統計圖表示? (課件出示條形統計圖。)
(匯報展示。各小組展示繪制的條形統計圖。)
2.分析統計圖。
思考:從這張統計圖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自由發言。)
師:這是我們之前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它有什么優點?(可以清楚看出數量的多少。 )
師:用你的手勢,試著比畫一下從2006年到2012年,參賽隊伍數量的變化情況。 (教師指條形統計圖,從2006年開始。)
師:如果把大家手勢運動的路線畫下來,想象一下會是什么呢? (彎曲的線,一段一段的線。)
3.揭示課題。
師:老師把我們的手勢畫了下來,請看大屏幕,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
(板書:單式折線統計圖。)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畫法。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折線統計圖是怎樣畫的?(課件演示畫法。)
2.比較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異同。
(1) 相同點。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兩幅統計圖,你能發現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都能看出數量的多少。橫軸、縱軸、標題、單位和日期都相同。圖中所表示的數量的多少都相同。)
小結:它們的相同點是都能表示數量的多少。(板書:都能表示數量的多少。)
(2)不同點。
師:我們再找找它們的不同點是什么。(一個是用條形來表示的,一個是用點和折線來表示的,它們的方式不一樣。)
師:對,它們呈現的形式不一樣。
(3)認識折線統計圖。
師:你們覺得和條形統計圖相比,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小組交流交流。 (折線統計圖上有點和線。)
師:我們先從點開始研究。誰愿意找一個點來介紹一下?(2007年上的點表示那年的參賽隊伍是394個。)
師:除了這個還能發現什么嗎? 誰愿意再來說一說?
師:現在我們能知道點的高低代表什么了嗎?(表示參賽隊伍的多少。)
小結:點能表示數量的多少 。
師:現在我們來研究統計圖上的折線,請你找一段折線,說說這一段表示什么。(2009年到2010年的這段線,表示隊伍增加了。)
師:非常正確,我們能從一個點觀察到這么多的信息,別的點又表示什么呢?
師:那你能知道隊伍增加了多少嗎?(增加了35支。)
師:現在我們一起拿出我們的手,用手勢來比畫一下表示數量上升的折線。
師:都表示好了嗎?這樣傾斜是表示數量上升,你還能從這個統計圖中找到別的上升的線段嗎?誰能來找一段隊伍增加最大的線段?(2007年到2008年的線段表示隊伍增加最多。)
師:都同意嗎?傾斜的角度越大,表示增加幅度越大。那減少的呢?你能找到表示隊伍減少的線段嗎? (2006年到2007年這段線表示參賽隊伍減少了。)
師:所以,你知道這條線的作用是什么嗎?
小結:折線表示數量增加或減少的趨勢。
師:看來啊,折線統計圖不僅能夠看出數量的多少,而且還能清楚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板書:表示數量多少,看出數量增減變化。)
3.分析發展趨勢 。
師: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的數量有什么變化?你能預測 2013、2014年參賽隊伍可能是多少嗎?
小結:折線統計圖不僅能夠通過點的高低看出數量的多少,還能通過線的起伏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并從中發現數量的發展趨勢。
三、 動手繪制,閱讀思考
師:(陳東0~10歲的身高情況。)你能根據統計表,完成下面的折線統計圖嗎?
師:想一想,畫折線統計圖時,先畫什么,再畫什么,要注意什么。
小結:描點、標數、連接。
(學生自主動手,教師巡視。)
小結:利用折線統計圖進行預測時,既要考慮圖的趨勢,也要考慮生活實際。
四、 拓展延伸,強化認知
1.108頁1題。
2.根據教師給出我校1~5年級學生的近視統計情況,完成統計表,并在方格紙上繪制折線統計圖。
五、 課堂總結,回顧反思
師: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節課,你們獲得了哪些新知識和方法?
六、實踐作業
師:請把你家里近5個月來的電費統計出來,做成折線統計圖,并分析。
反思: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并初步掌握了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條形統計圖側重于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里的發展變化,展示事物發展的趨勢。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在感知折線統計圖特點上運用了比較策略
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條形統計圖中也可以體現,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且采取加強對比的策略讓學生感知。通過出示兩幅圖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展現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2.注重在分析與預測中體會統計意義和作用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并能根據統計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本課中的例題預測2013、2014年參加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的情況,練習中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等,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數據變化的趨勢做出合理的推測。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數據和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的能力,激發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注重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探索。這樣的課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共性的發展,還發展了個性。
這節課不足之處:
1.在引導學生畫圖時教學不細致,教師缺乏示范性,應該分步出現,先呈現點再呈現數據和線。
2.課堂調控不好,前松后緊。
(作者單位: 哈爾濱市永源中心校)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