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霞
核心素養落實到語文課堂上,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語言文字的能力。我們語文教研團隊通過《我和祖父的園子》,談談通過讀情味、賞語言、悟寫法、品情思來培養學生的朗讀素養、鑒賞素養、審美素養、語言素養、人文情懷的幾點做法。
一、讀情味
本文的語言自然、率真、樸素,如一個孩童最純真的口語化的語言。因此,它可以作為培養學生朗讀素養的一個范本。在實際教學中要采取相應的指導朗讀的教學策略,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重點段的朗讀指導時,可以采用讓學生自由讀的方式,這一做法就是讓學生自由觸摸文本,同時《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倡導注重學生個性化的朗讀。讀為心聲,當學生對這段文字已經有了深層次的理解時,就一定會把自己對文本的體驗、感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所以在這一段文字的朗讀指導時還應提倡個性化朗讀。無論選擇哪種方法,都不要忽略學生現有的朗讀能力和對文本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賞讀出文章的“情味”來,賞讀出自己的“情思”來。當學生讀出情味、讀出情思之時,朗讀素養也就提高了。
二、賞語言
一篇文質兼美的詩畫小說,無論從哪一個角度,都值得我們去賞析。 “賞”也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和鑒賞素養。既然要賞析,那從哪個角度去賞呢?這篇文章語言樸實無華,平淡中見真情,值得賞。這篇文章中,沒有華麗的詞語,沒有形式復雜的句子,但字字句句童心四溢,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蕭紅的語言特點確實值得賞。賞蕭紅語言新鮮自然、率真稚拙之美。透過語言文字看到蕭紅童年的無憂無慮和自由自在。這篇文章語言特色極其鮮明,簡短、疏朗、活潑、清新,讀起來朗朗上口,值得賞。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鑒賞素養,此處可以設計仿說訓練,讓學生根據句子的特點,想象她和祖父二人在園子里還會做些什么,看誰說得最具有蕭紅的語言風格。從名家的語言中汲取精華,學習名家的寫作技巧,不失為一條學習寫作的捷徑。
茅盾曾評價《呼蘭河傳》是一首敘事詩。本文中的語言就蘊含著詩歌的音韻美。這詩一樣的語言,值得去賞。把文中的句子用詩歌的格式重新呈現出來,這種詩的感覺在教師的指導下被發現、被領會、被學習、被吸納、被運用。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賞析點去欣賞蕭紅的語言風格、語言特色,通過細細的讀,靜靜的賞,逐漸走進這童心蕩漾的園子。
三、悟寫法
在文中像“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這樣的句子多次、反復出現。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句子句式相同、內容相似,這種寫作手法就是復沓。既然這些復沓的句子反反復復地出現,我就引導學生反反復復地讀,在讀中感悟到復沓寫法所呈現給讀者的一幅幅溫馨的畫面。直面課文的第15自然段,“自由”“快樂”就會呈現在我們眼前。園子中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其實也就是襯托蕭紅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另外蕭紅強烈的情感也引發了感覺的變異,這就是本文的另一個寫作手法——“托物寄情”。托物寄情的寫作手法其實是小學高段學生需要掌握的寫作技巧,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們更要做到學以致用。在落實托物寄情這一寫作手法時,可以從尊重教材的角度出發,設計模仿蕭紅的語言特點來想象還有哪些事物也能襯托出蕭紅的自由自在。(課件出示:請你自由選擇相應素材,來表達你或快樂、或憂傷的情感……)用這樣的設計來夯實托物寄情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所設計的小練筆不偏不倚地為學生的習作引路。在閱讀課上讓學生用筆去思考,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更加嚴密,更加全面。
例子“導”的到位,才能實現“材”的開發,“學”的轉變。從而學生的語言素養也得到了真正的發展。以上我們通過讀情味,賞語言,悟寫法,不僅落實了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也發展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品情思
“課標”中提出語文學科要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要想落實本課的人文性,還要從品情思入手。在品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人文情懷。發展學生的人文情懷文本是載體。再次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回歸整體。從字里行間感知蕭紅對園子的懷念之情,對祖父的敬愛、想念之情,祖父對我的關愛之情。品情思,可以結合蕭紅的生活經歷來品。蕭紅在顛沛流離時,在孤獨時為什么把童年寫得那么自由,那么快樂,那么幸福?這樣入心的設計,使學生明了現實的凄涼愈發使回憶變得那么美好,美好的回憶襯托的現實愈發凄涼。這又何嘗不是發展了學生的人文情懷呢?說到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在教學的結尾時,推薦閱讀《呼蘭河傳》,體會蕭紅不一樣的人生。將布置作業與拓展延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做法看似簡單,其實細細分析這種從課內到課外,從快樂到惋惜,延伸的不是知識,而是歷史,因此,這樣的做法很實在。
立足文本品味情思,透過文字,觸摸鮮活的語言生命。我們通過不同的做法發展學生的人文情懷,學生在吸納語言,沉醉在童真童趣兒之時,又能夠悄悄觸摸蕭紅現實中的孤獨與悲涼。
(作者單位:樺川縣冷云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