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農村中的青年勞動力涌往城市。為了實現致富的夢想,很多年輕的父母被迫將自己年幼的孩子留給家中的老人照看,有的孩子甚至被托養或寄養在親友家……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再加上老人們的溺愛或親友們的疏于管教而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使得他們長時間處于監管不力或無人監管的狀態。于是,在小城鎮或農村便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孩子是未來,是希望,是明天的太陽。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乎整個農村的教育和社會的進步。因此,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引起了家庭、學校、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視。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特別關注留守兒童,并且把關注的基點落在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上。
留守兒童大部分都不能享受一個完整的家庭的愛。他們的思想是稚嫩的,心靈是極其脆弱的,經不起外界的一點風吹雨打。作為教師,在學校組織的每一次活動中,都要善于用我們的眼睛去觀察留守兒童的異樣舉動,用充滿關愛的手去觸摸他們的靈魂,特別要注意別讓他們覺得自己和別人有什么不同。
開學初,學校要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摸底。我剛接手這個班,很多情況也不太熟悉,特別是面對這些一年級的孩子,許多事情需要重復一遍又一遍。在我下發表格,并一再強調是留守兒童的孩子舉手時,學生都嚷嚷著問我什么是“留守兒童”。聽到我的解釋后,許多學生松了一口氣,紛紛表示“我不是!我不是!”只見辰辰怯生生地望著我,慢慢地舉起手,但又很快地縮了回去,我只好重新解釋一次,什么是留守兒童。這時,我看見他圓圓的臉蛋漲紅起來,眼神還是有些遲疑,不過最終還是舉起了手。
第二天,他將表格按時交了上來。之后的幾天,我發現他上課總是不專心,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一次,在放學的路上遇見了他的奶奶,我便詢問他最近在家的表現。他的奶奶說:“辰辰始終不太明白‘留守兒童是怎么回事。總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感覺很委屈。總是哭著向我要爸爸、媽媽……”聽完辰辰奶奶的敘述后,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那幾天他會有那些異常的舉動了。為此,我特意召開了“我心目中的好爸爸、好媽媽”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從多種角度重新認識自己的父母,并且讓他們談談父母的工作,讓每個學生明白父母肩上的重擔。同時讓大家知曉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是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父母無論身處何地都會深愛著自己的孩子。課余時間,我還將班級留守兒童組織在一起交談,明確告訴他們,留守兒童和其他孩子是一樣的。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辰辰的臉上又重新布滿了笑容,回家還常常和奶奶談論一些在學校發生的快樂的事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時刻注視著這樣一種危險傾向:對長輩們所創造的財富采取無所謂的態度,或者不假思索地任意揮霍。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懶漢和寄生蟲。要防止這種危險是不容易的,因為乍一看來,小孩子不做事情似乎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缺點,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危險的開端。如果家長(有時是教師)希望兒童或少年的生活過得舒服些,把他們庇護起來,不讓他們去克服困難,這就隱伏著很大的危險。”許多外出務工的父母對孩子往往會產生負疚感,大多對孩子有求必應。他們認為物質上的豐裕就是“幸福”,他們常常會給孩子大量的零花錢。他們希望孩子的生活過得舒服些,所以習慣用金錢彌補孩子精神上的缺失,這其實隱伏著很大的危險。而處在這個年齡的兒童,生理、心理都還很不成熟,手里過多的零花錢往往進一步助長了他們的不良習氣。面對這樣的留守兒童,作為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教育,還要和其父母以及委托監護人多溝通,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在家的表現,隨時將留守兒童的動態反應給他們,同時讓他們明白什么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曾有一個留守兒童小怡轉學到我所教的班級就讀。小怡隨姥姥生活,據班上一些學生反映,她經常帶一些零食到教室里吃,身上總有許多零用錢,還喜歡買一些卡片、貼紙等玩具送給同學。甚至有些學生向她借錢買東西,她出手也很大方。一時間,班級惡習驟起,許多學生紛紛從家拿錢買各種玩的、吃的到學校來,還相互攀比。了解情況后,我和她談心,詢問她這樣做的原因,她說這樣做是為了博得別人的好感,因為她是新轉來的,怕其他同學看不起她,欺負她。為此我和她的姥姥進行多次交流,希望她能嚴格控制孩子的零用錢,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和他父母電話交流,讓其家長明白愛孩子不能僅表現在金錢上,既然為了生計無奈離開孩子,那也可以多給孩子打打電話、發發短息,談談心。
此外,我還組織學生收集了一些農民工在外辛苦工作的資料,讓學生明白父母在外打工是辛苦的,他們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錢。我以此契機引導小怡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家人減輕負擔,學會去愛自己的家人。我還經常和她聊天,告訴她和同學們在一起交流、學習的正確方式,讓她知道哪些話應該說,哪些話不應該說;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幫助她克服自卑心理。我鼓勵她參加班級和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為她展示和表現自我提供一定的舞臺。慢慢地,在各種活動中她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她改掉了原來的許多陋習,真正地融入到了快樂的集體生活中。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愛,可以創造奇跡。”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被愛不僅意味著快樂、幸福,愛更是一種人的基本心理需要。留守兒童對愛更是無比渴盼,教師多給他們一點愛,讓他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愛,并在心里裝滿父母和別人的愛,他們才會有積極向上的動力,才會學得更好,做得更棒。如果留守兒童在冷漠無情的環境中長大,他們就會變成對善和美都無動于衷的人。
面對各種各樣的留守兒童,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給予他們特別的關愛和關懷,要以敏感的心靈去覺察他們最細微的內心活動。當然,一下就能走進這些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是不可能的。就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要記住,人的潛能和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一個學生可能整整一年什么也學不懂和學不會,但他學懂和學會的時刻眼看就會到來。而我們教師無論什么時候也不要急于求成和悲觀失望。”相信只要我們不放棄,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做得更細、更實,必能讓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肇源縣超等學校)
編輯∕王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