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昊 何玉杰
摘 要 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對證人作證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補充完善作用,極大的推進了法律的實施。但是,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關于證人作證方面的規定在學術和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要解決證人作證問題首先應當明確消極作證的處罰條件、擴大證人保護范圍、明晰作證補償標準、放寬證人出庭作證的條件,從制度上規范證人的作證行為,消除證人的作證顧慮,使得證人作證制度能真正起到幫助案件審理、維護公平正義的作用。
關鍵詞 刑事訴訟 作證補償 證人保護 證人證言
作者簡介:臧昊、何玉杰,海南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015
一、引言
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刑事訴訟法中對證人作證制度進行了重大改動,這次的改動對我國證人制度的完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動分別從三個方面進行,即:重要證人出庭作證、強制出庭作證和證人保護與補償。學術界與實務界普遍認為這是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一大進步,但是在證人作證制度實施的過程中仍然遇到很多暫時難以逾越的障礙,需要對該制度進一步細化具體措施,以解決實務中遇到的問題。
二、《刑事訴訟法》中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不足
(一)刑訴法未對證人消極作證作出規定
關于證人不出庭作證的,刑事訴訟法明確強調可以強制其出庭作證,但是對于證人消極作證卻沒有明確的意見。證人的消極作證一般為兩種,第一種證人本身愿意出庭作證,但是在作證過程中有明顯的消極情緒,比如故意答非所問,自己所說的話前后矛盾。另一種是本來就不愿出庭作證,被法庭強制出庭后消極作證。對于第一種情況,證人主要是基于對庭審過程的認識不足,不顧法律的尊嚴,敷衍對待,這與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有關。第二種情況,由于大部分證人自身對于庭審就是畏懼和厭煩的,出庭后消極對待庭審也是常見現象。證人消極作證不僅浪費庭審時間,而且不利于案件事實的查明。刑事訴訟法中雖然規定:“證人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絕作證的,予以訓誡,情節嚴重的,經院長批準,處以十日以下的拘留。”①有學者認為,該條完全可以作為應對證人消極出庭作證的處理依據,但是從該條文的字面意思來看,該條僅僅對證人不作證方面做了規定,并沒有明確消極作證的情況。如果是證人出庭后愿意作證,也向法庭闡述事實,但是所闡述的事實并不詳細的這種情況,如果強行適用本條,就有對法律擴大解釋的嫌疑,不利于法制的穩定。
(二)證人的保護和經濟補償制度中的不足
第一,對證人實施保護所要求的案件罪名有所限定,刑訴法僅僅限于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黑社會性質的組織以及毒品犯罪等案件。其余類型的案件類型并未涵蓋其中,尤其是比較常見的侵害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案件沒有納入證人保護制度范圍。②常見型案件由于是多發性案件,很多被告人都是慣犯,人身危險性較大,對于此類案件證人出庭作證,極易造成證人遭受打擊報復等危及到證人人身安全的情況。
刑事訴訟法將保護證人的情形僅限于這四類案件中,極有可能使得證人保護制度流于形式。雖然這四類中出庭作證的證人非常需要保護,但是這四類案件均是不常見的案件,而且被告人都有可能被判處死刑,也就是說這四類案件都有可能由中級法院進行審理,證人保護制度會集中在中級法院實行。這就會使得證人保護制度實際上僅在一個地區的某個法院中實施,造成證人保護制度使用率很低,這樣廣大群眾對證人保護制度的了解程度就變得很低,證人保護制度的優越性就不能很好的體現出來。
第二,對于證人保護的措施仍然有所欠缺。刑事訴訟法雖然對證人的保護規定了五種保護措施,但這五種措施均是概括性的表述,并明確具體的措施。在實踐中,如果開庭時需要作證,證人需要提前在庭外等候,等到需要證人出庭時,會有法警告訴其可以進入法庭,必要時可采取隱藏真實面貌和聲音的措施。如果不暴露外貌,就需要設立專門的等候區,并且采取密封式的證人席或者有遮擋的布簾后進行作證,但是現在法院沒有明確的意見來如何實施該項制度,并且如果對證人的保護力度不夠導致證人真實身份暴露,從而遭受打擊報復時,應當如何解決也并無明確規定。
第三,對證人補償的標準未明確。《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明確了對證人出庭作證所產生的費用進行補助,③這條規定對證人出庭作證的積極性有所提高,但是條文僅僅規定了應當給予補助,并未規定具體的標準,補償制度的可操作性不高,影響證人保護制度的實施。現實中的證人補償一般有兩種做法。一是按照證人出庭作證的實際花費進行補償,這樣能夠保證證人不會因為出庭作證而受到任何損失,有利于提高證人出庭作證的積極性,但是缺點同樣突出。證人容易進行高消費、亂消費,造成浪費,并且不同的消費群體會有不同的消費觀,消費水平自然會有差別,由此消費少的證人會感覺不公平,這對于證人有效出庭作證是極其不利的。二是各地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制定了一個統一的補償標準,嚴格按標準對證人進行補償。這樣能對證人高消費、亂消費的現象得到一定的遏制,但是畢竟作證行為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嚴格按照標準補償的同時難免造成補償的疏漏,造成證人的不滿,長期以往甚至影響證人制度的實施。
(三)證人出庭作證的條件規定不具體
《刑事訴訟法》第187條規定了證人出庭作證的條件,這項規定的條件較為苛刻,需要有三個條件:第一,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證人證言存在異議;第二,該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存在重大影響;第三,人民法院認為該證人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④實際上第二和第三均是給法院留下了自由裁量的空間,所謂的重大影響如何解釋,有些證據屬于酌定量刑情節中的證據,是不是這些證據就不屬于重大影響的證據,是不是只有法定量刑情節中的證據才屬于重大影響的證據。如何對證據影響力大小做出規范,在程序問題上進一步縮小法院的自由裁量權。盡力做到程序公平,這對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保障法律的更好實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階段的法律對于上述情況問題的規范較少,這需要有具體的司法解釋,否則關于證人應否出庭作證,能否出庭作證的問題會導致法院與當事人或辯護人等發生爭議的情況,不利于司法公正與權威的實現。
(四)刑訴法對應出庭而未出庭證人的庭前書面證言的效力未做規定
刑事訴訟法對于證人強制出庭作證制度的完善所遇到的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未出庭證人的書面證言效力問題。在這次刑訴法修改之前,大多數證人是以證人證言的形式出現,法院只要有其他證據能夠印證證人證言就會采信該份證據。假如出現證人證言與其他相關證據有重大矛盾,或者明顯與事實不符的現象,法院一般不會主動地判定它的真偽,只是不會作為裁判的依據,但往往一些刑事案件的證人證言卻是關鍵性的定罪證據。新的刑訴法規定了證人可以強制出庭作證,這就說明了只要是對案件的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的部分都應該被查明,對支持該部分的證據都應該進行驗證,這也是法律對客觀事實的一種尊重,使得法律事實盡量和客觀事實保持一致,這就避免了法院根據部分事實進行定罪量刑的情況。
三、對我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實施中遇到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一)對證人消極作證的現象進行規范
要想解決證人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消極作證的現象,應當從導致證人消極作證的原因著手解決。在多數英美法系國家,假如證人在作證的過程中態度消極,對看到的事實反復多次難以確認,或是講出與看到的事實相反的事實,可以被認為不誠實,可能被認定為藐視法庭罪,從而受到逮捕或者罰款。由于我國訴訟制度仍在完善與進步過程中,人民大眾的法治觀念仍然不強,還難以將藐視法庭罪納入刑法體系中,因此就應當在程序法中解決這個問題。從訴訟程序角度來講,完全可以規定對消極作證的證人進行罰款的處罰措施,設置一定數額的罰款,對于嚴重不負責任的證人進行處罰,將法庭秩序與證人的經濟利益結合,就有利于強化證人的作證思維。但是應當細化證人作證時有違反法庭秩序的情況,這個有待于在司法實踐中總結出經驗后,由司法解釋予以明確。
(二)擴大證人保護范圍,明確證人補償標準
第一,應當逐漸擴展證人保護制度的適用范圍,將常見性罪名納入證人保護制度中。目前證人出庭作證率比較低,在主要的常見性、多發性罪名的案件中證人出庭作證的情況比較少。但是常見性、多發性罪名的案件,對人民大眾的法治觀念影響較大,在這些罪名中實施證人保護制度,有利于人民大眾增強對法律的信心,樹立法治權威。因此若想讓證人保護制度真正成為解決證人出庭作證的保障性制度,就應當在常見性罪名中實施證人保護制度。
第二,對證人的保護措施應當明確保護的部門、人員和職責,對證人的保護應當規范的更為細致,建立對證人安全保護的聯動性機制。任何一項制度的實施,都應當有具體的實施部門和職責,以及詳細的實施措施,否則在實施過程中,容易將良性的制度變成空中樓閣。關于證人出庭作證要采取保護措施,建議在專門的機構設立專門的證人作證室,通過專業設備將證人作證的視頻傳輸至庭審現場,并同時采用技術手段對證人的相貌和聲音進行處理。對于采用保護措施仍出現危及證人人身安全的情況,英美法系普遍采取消除影響的方式,如果出現危及到證人的人身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的情況時,會采取安排證人遷至新住處,取得新的身份證件的措施,以降低證人出庭作證的所發生的危險。建議我國保護證人作證制度中也借鑒該方法,并由專門的經費予以保障。對于證人出庭作證的制度應當由多部門聯合發布專門性的司法解釋,設計完整的制度措施,使得各級保護機構有明確的指導依據,避免出現不同的法院采取不同的措施。
第三,對證人的補償標準,應當以能夠彌補證人出庭作證損失的原則進行補償。對于交通費應當進行實報實銷,對于生活費和住宿費可以參照本地區國家工作人員出差補償的標準執行。
(三)明確證人出庭作證的條件,縮小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所謂對案件的定罪量刑影響重大的證據,首先應當是支持法定量刑情節的證據,酌定量刑情節的證據不應該作為證人出庭作證的情形。現實中案件普遍存在被告人在庭審中出具其單位、社區、學校等多人聯名證明該被告人平時品行良好的證據。對于這種酌定量刑情節的證據,假如控辯雙方在法庭審理過程中對此證據有異議,要求這些證人出庭作證,勢必會對案件的審理造成阻礙,拖延庭審時間。因此,對于酌定量刑情節的證據不應納入重大影響證據中。其次重大影響的證據應當有明確的解釋,不應當交由法官進行自由裁量,建議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出關于對案件產生重大影響的證據的判斷標準,以防止法官自由裁量的濫用。
(四)對應出庭而未出庭證人的證言應區別對待
關于應該出庭而未出庭證人的證言效力,不應一概予以否認,如果是影響定罪量刑的關鍵性證據,應當通過強制程序,當庭與證人進行質證,對于不利于被告人的證人證言更應該如此。針對可能對被告人不利的證人證言,應當與其他物證、書證相印證。如果有其他證據可以印證的話,該證人證言是能夠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的,但不應當作為主要的證據使用,而應當將證人證言作為印證其他證據的輔助性證據。
四、結語
總體來說,新刑事訴訟法的實施對我國證人作證制度的發展和完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國法律制度從無到有、從有到豐的一個縮影。但是,限于我國法治現階段的發展水平,法律條文規定的較為寬泛,很多制度并未詳細明確,法律的可行性較低,需要相關配套的司法解釋來做進一步規范。
注釋:
①④《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八條.
②③《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二條.
參考文獻:
[1]陳愛飛、方俊.對新刑訴法中證人出庭作證制度進步性的探討.法制與社會.2012(26).
[2]馬英杰.從《刑事訴訟法》修改談證人出庭制度的再完善.公民與法學.2012(2).
[3]郭章輝.新刑訴法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策建議.政府法治網.2013年4月.
[4]鄧俊明.新刑事訴訟法視域下的證人出庭制度.中國法院網.2013年5月.
[5]白綠鉉.美國民事訴訟法.經濟日報出版社.1996.
[6]趙璐瑜.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基于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市場周刊.2012(7).
[7]趙荔.新刑訴法實施后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再探討.法制與社會.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