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
摘要:設計特色作業,是想把作業作為一個支點,由此激發學生的興趣,讓興趣成為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讓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情景中,體驗尋覓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成功樂趣,發揮其學習的潛能。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作業設計體會。
關鍵詞:作業 趣味性 實踐性 創新性
一、作業內容豐富,增強趣味性
老師布置的作業要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增強其中的趣味性。例如,讀、寫、說、看、查找,或者繪畫、表演、調查、采訪、操作實踐等形式,都很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在學習中興趣盎然。例如,我在教學《找春天》一課之前,先布置學生有關“春天”的課外作業,引導學生走出課本,走到圖書室、大自然中去搜集有關秋天的詞語、謎語、諺語、詩歌、故事、圖畫等等,教完課文以后,再布置學生做一份圖文并茂的手抄報,讓學生親手描繪春天的美,展示春天的美,感受春天的美。
二、實踐性作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新課程教學重在實踐,而非“言說”。在教學過程中,布置豐富多彩的、形式多樣的、開放的實踐性語文作業,不但能鞏固課堂教學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能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以想象為主的實踐性作業,重在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學完《坐井觀天》一課之后,我讓學生想一想,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來會看到什么?它會怎么想?怎么說?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再在全班進行交流。以動口為主的實踐性作業,重在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膽量。語文作業可以布置“讀、看、說、演”等多樣化交流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言,感受語言,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根據不同文章的內容,布置不同類型的作業。適合朗讀的,讓學生回家讀給父母聽一聽;敘事性較強的,可以讓學生回家把故事說給家長聽;利于表演的,可以讓孩子和家長一起演一演。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而且還可以讓孩子學習到說話和朗讀方面的一些技巧,逐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和口語交際能力。
三、創新性作業,拓展創新訓練
小學生的創新性學習最重要的是創新意識、能力良好習慣的培養,為了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就應該在語文開放式課外作業中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創新舞臺,引導學生想創新、愛創新、會創新。例如,學完《太空生活趣事多》后,我讓學生進行拓展創新訓練。我問:除開課文中講到的宇航員的生活環境和一些生活習慣外,你還知道有關太空生活的哪些知識?你還想知道什么?先在小組內互相交流,再在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時,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我還知道宇航員在太空中是怎樣刷牙的。有的說,我還想知道宇航員怎么吃飯?走出太空艙以后,他們不會飛起來嗎……
分層次設計作業,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提高。
四、特色作業多樣化,發展學生特長
我充分利用自己學美術的特長,親手為學生制作了讀書卡和成長記錄。我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思維,投其所好。閱讀是學生課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學生精神生活和語言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我根據學生年齡特征,為他們推薦各種課外讀物,開展了“親情讀書”“師生同讀”活動。利用大閱讀課、活動課,舉行各種形式的讀書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讀書交流活動主要是開展“四會”“四文”活動,即古詩誦讀會、故事會、辯論會、讀書報告會,還通過語林采英、讀書文摘、讀書小報、感受經典等文字形式展示讀書成果。讀書文摘是學生把自己閱讀到的精品文章,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給大家,利用大閱讀課同學們互相傳看,并在文章后面的溫馨留言出寫出自己簡短的感悟評價,都看過后裝訂成冊,成為班級自制書,供同學閱讀。課外閱讀的作業由于是自主的、獨立的,而又富有創造性的,學生興趣高。學生在閱讀交流中充實了語言素材,積累了語言精華,加固了文化底蘊。
特色作業的設計帶來了作業的新變化,作業內容由老師布置,變成了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種類由單一的讀讀寫寫,變成了閱讀感悟、實踐體驗;作業的形式由枯燥的文字,變成了圖文并茂的生動畫面;作業的評價由教師的評定,變成了學生、教師、家長共同參與的交流展示、改進提高。學生把作業看作了感興趣的活動,表達方式自由,富有個性化,自然消除了心理壓力。作業不再是負擔,特色作業達到了“減負不減質”的目的。
推進課程改革,實施語文素質教育,就必須對傳統的語文作業加以變革,使作業服務于學生的發展,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作業把學生引向家庭、引向社會、引向生活,成為豐富學生生活的向導,從而體現語文作業的效用與價值。
總之,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要把機械重復的變為靈活多樣化的,把單一的知識復習變為知識技能、創新技能的綜合訓練,把被動完成任務的苦澀變為在學習探索與創新中品嘗成功的喜悅,要讓孩子們樂于接受,容易完成,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樂中練,練中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