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曉
“我以學子之名,以青春意志,激濁揚清剿滅劣V類水!”
當你還在看著家門口的小河靜靜流淌、校園里的湖水碧波蕩漾時,一群大哥哥、大姐姐已經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劣質水治理活動,積極投身五水共治,向黑臭水體宣戰。
如果時光倒流回三四十年前,當時的中學生聽到這樣的活動,一定會很納悶:門前的涓涓細流,屋后的水庫池塘,遠處的大河大湖,都去哪里了呢?水善利萬物,溶解百害,為啥還會臟了呢?
故事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每一個城市背后,都有一條養育著這
個城市的母親河
在遙遠的古代,我們的先人多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地方,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遠離了自然,遠離了山川,來到了城鎮。遠離了河流,也就意味著遠離了水。
然而,充滿智慧的人類總能想出解決的辦法。公元前700年,伊拉克北部的埃爾比勒的居民就通過挖隧道的方式,將20公里外的地下水輸送到城里。也是在同一時期,希臘人挖掘較淺的溝渠,將附近山上的泉水送到了特洛伊和雅典。
真正將供水系統推進到一個更高層次的是羅馬人。大約公元前300年,羅馬的城市人口已經增長到了50萬人。人們不僅需要飲用水,而且還產生了洗浴、澆花等更復雜的用水需求,用水量極大。于是,羅馬人開始修建水渠,由此構建了一套供水系統,并且在水渠上加上蓋板等,將輸水系統隱藏在了人們的視線之外。當然,維護的成本也是高昂的,這些費用都由羅馬皇帝撥款和私人捐贈來承擔。
羅馬引水工程的另一個壯舉是,它是完全依靠水自身的重力來完成的。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要解決很多細節問題,比如,如何經過陡峭的山坡,如何防止水壓導致地表變形,如何防止水道被過度侵蝕等。令人稱道的是,思維縝密的羅馬工程師通過建造虹吸管解決了翻越山谷的問題,又通過改變水槽寬度解決了雨水中夾雜的泥沙沉淀的問題。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多,大家往門前隨便一潑的污水和糞便,終于把城市弄得臭氣熏天。既然人類能建造出引水系統,自然也可以探索出排水系統。于是,排水系統也隨之誕生,將城市每天產生的污水通過排水溝運回到大江大河。與此同時,早期的糞便回收車也出現了。有一類人專門回收糞便,將其當作肥料,用于農業生產。到此時,基本的供水和排水設施就都形成了。又經過幾千年的革新,演變成了我們今天的自來水管、下水道和抽水馬桶。然而,越來越多的人卻忘記了我們的水來自哪里,又去往何處。
就這樣,人類通過想象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將干凈的水引入城市,又將污水排出城市。在每一個城市背后,都有一條養育著這個城市的母親河。沒有水,就沒有城市;沒有城市,就沒有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藏在現代化里的洪水猛獸
真正打破人類與水之間相對平衡的關系,是在工業革命以后。工業文明的蓬勃發展,對水文明帶來了兩大沖擊:第一個沖擊是,工業生產需要更多的凈水,同時排出更多的污水;第二個沖擊是,工業發展引發的人口聚集,推動了人類歷史上的城市化進程,這就導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需要越來越多的水。伴隨著這兩大沖擊而來的,便是各種各樣棘手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都知道,地球的淡水資源是有限的,日益龐大的用水需求無疑會加劇水資源危機。在美國洛杉磯,一下飛機就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公益廣告,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城市。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排放越來越多的污水,這些污水回到湖泊、河流中去,最終會導致湖泊和河流突破了自凈的臨界點,無法凈化越來越多的污水。
第三個問題是,由于水源地被污染,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凈水工廠和家用凈水裝置去凈化水,才能喝到放心的水。
于是,大規模的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家用凈水器等各種水處理設施紛紛登場。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對這些技術和手段的理解以及它們自身發展的成熟度還遠遠不夠。這就造成目前我們的凈水和治水系統的現代化程度還遠遠落后于城市的現代化。這也是今天我們還在環保設施方面大規模“補課”的原因。
水是鄉愁里斬不斷的回憶
其實,人類和水的關系遠不止是能喝到一口干凈水、不把污水排放到自然水體中這么簡單。我們在夏天暴雨的城市中“看海”,我們的地下水超采導致水位下降等諸多問題,這些都不僅僅是專家和科學家的事,更需要每一個中學生、每一個公民共同關注,讓我們的意識也跟著進入現代化。畢竟,在越來越多的人口和越來越脆弱的環境承載力面前,水的危機顯得愈發醒目與刺眼。
2013年,浙江省提出了“五水共治”的重要舉措,也就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這五項工作。也許你會覺得還在中學校園的自己離這些事情十分遙遠,但是,如果你能把嘩嘩流水的水龍頭關好,用歡迎的姿態面對修到家門口的污水廠,及時舉報亂排污的工廠,就是對水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節約的一點支持。
只有我們這一代人更重視水問題,更理解水的未來,通過努力讓臟了的水重新變得干凈清澈,我們的下一代才能聞得到稻香,聽得到蛙鳴,記得起鄉愁。畢竟,水是鄉愁里斬不斷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