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建權+王良帥
摘要:朱自清所寫的《荷塘月色》一直都被收入高中語文教材作為“景物描寫”的經典美文用以教學,但是文章的主題、教學內容以及形式都參差不齊,尤其是在當下“教什么”比“怎么教”更受關注的背景下,《荷塘月色》的教學內容也更需要梳理,我們在這里立足課堂,也結合學生、教師、教材等做出一些回應性思考以及教學建構。
關鍵詞:荷塘月色 教學內容 教學建構
朱自清所寫的《荷塘月色》堪稱“景物描寫”的經典美文。自新課程改革以來,人們對《荷塘月色》的解讀視角逐漸多元化。有的從倫理學角度解讀,有從哲學或者心理學角度解讀。同時,教師也真正開始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個性化的教學彰顯,也關注到教學內容本身的不確定性,以下我們將通過《荷塘月色》的探討,對教學內容做出一些回應性的思考,并對教學進行建構。
一、課堂定位
一般來說,我們采取的是一種單線的教學流程,對應的教學內容是平行的,內在的教學邏輯就顯得有點不緊湊。教師在有選擇的等待學生的答案,即教師預定的“切入點”(構成完整課堂的許多個銜接口)。但是,這種教法的弊端就是需要契機,當然對師生的素養要求也高,也就不具有普適性。我們知道學生的思維就如洪水,散亂的無方向流動。為此,我們建構一個所示的封閉的曲線流程。學生是原動點,處于最里層,指向文本,而最外圍的教師,要監控學生,不是直接作用于學生,而是通過文本反饋給學生。這種建構特征,一是平等,以理服人。二是以學生為主體。三是課堂自由開放,緊密相連。就是說,我們要營造一個目標更為明確、內容更為豐富、形式更為多樣、層次更為清晰的課堂氛圍。教學過程更能夠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的對話不僅僅是師生之間,還可以是生生之間,而且讓學生的文本閱讀目標明確,賞析方法更容易掌握。
二、教材文本聚焦
《荷塘月色》是有自己的結構的,其實也是作者的內在(情感)和外在(行動軌跡)結構,而教學的聚焦點也正是在作者身上。分析全文,外在結構是作者的活動軌跡,“出門—賞景—歸家”。而內在結構是作者的心里軌跡,“不寧靜—平靜—歡愉—失落”。這就告訴我們,在教讀鑒賞文本《荷塘月色》的時候,必須首先讓學生建立起這樣的結構圖。“在初讀完這篇課文后,請同學們畫出你感受到作者的活動軌跡。”當中肯定有學生只畫出了作者的活動軌跡,而會忽視內在心里活動。這個時候可以做些簡單提示“不知同學們發現沒有,文章當中有些直接描寫作者心里的句子。如‘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等。請同學們找出來,并想想他們之間又存在什么的關聯呢?”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對這篇文章有個整體的圖形,而且教師知道內外結構是相互交織的。這一點也不要忘了提醒學生。引領學生把自己的視角聚焦在幾個關鍵點上,就是為了尋找出作者的線索。這一點在教材課后習題中也是體現的,“作者的活動軌跡和感情脈絡”。這兩條線就是全文的框架,這是方便我們的同學在整體的基礎之上,去把握部分。而這內外結構投影于“荷塘月色”等景物描寫,要使學生“以我觀物”,感受“有我之境”。
三、教學建構
1.學生“緣景—入情”
由于《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對于此,我們會常用“情境交融”。這類文章典型的特征,景物是載體,情感的媒介,即“一切的景語皆情語”,也是讀者與作者共鳴的觸點。鑒賞此類文章教學出發點就是“景”,在那個結合點深入挖掘,進而探尋作者的情思和作品意蘊。教學重點在賞析第四、五、六節,但是在這之前教師必須有些鋪墊和延伸。通過朗讀,整體感知,理清脈絡。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挖掘其中的環境描寫,這段幾乎就是全文的中心——荷塘月色。教師必須得帶領學生解讀這個標題,其實它包含了兩層意思:月色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教師可以采取分組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課文來描繪這兩層意思。“哪位同學能給大家朗讀你喜歡的句子,如果可以,那么給大家分享一下你的體會”。我們從兩幅圖中抽出意象,“荷塘、荷花、荷葉、荷香與流水、月光、青霧、薄云和楊柳等”。教學在打碎了整體的同時,再重新建構,通過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這就是一種自我“荷塘月色”的復現。其目的是由景而生境,以我觀物,生發出“有我之境”。其實除了這部分環境描寫之外,還有一些場景描寫,就是文章當中《采蓮賦》和《西洲曲》。它們雖然不是作者現場的情景,但是也是一種與文章緊密相連的景物描寫,所以我們也必須放在一起來賞析。總之,這部分是散文鑒賞知識學習與能力掌握的關鍵。
2.教師“選點—連線”
教學當中,我們主要探討“語言賞析,藝術手法和主題解讀”,但是這些問題是否在課堂中必然循序串聯,答案是否定的。而在這個時候,我非常愿意用董一菲老師的“八個專題”,但是我不是讓學生刻意按著八個專題去肢解課文,而我只是儲存于我的備教當中,只是八個學習要點,而課堂是隨意的,我相信學生的思考不會超出這個框架,學生的思考解答點由我來歸類于某一個專題之下,并在黑板上列出來,在最后我們來梳理成一個圈。而這關鍵點在于,課堂不是累計到最后來歸納,而是在某一個問題中就有意識的關聯給個專題,舉例來說,“同學們,我們是否就因一句‘頗不寧靜,就認為這篇散文的基調是傷感苦悶的呢?作者到底又是怎樣的心境呢?你怎么去印證你的這一見解呢?”“這處景物描寫的句子美在何處?文中還有沒有沒類似的句子,它們的相似點又在哪里?這一句是否能體現作者的心境,什么樣的心境?作者是否一直保持這種心境呢?”在課堂之中就是通過不斷的追問,不斷地暗示和強化學生關注問題之間的連接點,把文中朦朧的東西凸顯出來,而我們教師也正是依靠這些點來構成一條線,一個完整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查有梁.中學語文建模[M].南寧:廣西出版社,2003.92-93.
[2]倪劍.切入關鍵·美文自現——有關《荷塘月色》教學方法的在探討[J].中學語文參考,2002,(06):63-64.
[3]孔憲鋒.《荷塘月色》教學札記[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