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楓楠
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創作了一系列深受兒童喜愛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容易為兒童所接受、表現形式怪誕幽默,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給人一種幽默荒誕、機智詼諧的美感,并且會讓人有一種愛不釋手的神奇力量。本文將以羅爾德·達爾的童話小說《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為例,通過對小說中人物及場景的分析,揭示該作品的教育主題及其對讀者所起到的教育意義。
一、《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蘊含的教育主題
兒童文學作品在帶給讀者無窮閱讀樂趣的同時,也不忘傳遞人類千古流傳下來的智慧文明,這對培養兒童樹立正確的觀念,引發成年人相關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巧克力工廠的主人威利·旺卡先生,是一位神秘的糖果業奇才,他發出通告表示,邀請五位兒童來參觀他的工廠,他將允許這五位兒童一覽他制作巧克力和糖果的全部秘密。最終,五張金獎券分別落到了五位具有獨特性格的兒童手中,他們分別是奧古斯塔斯·格魯普、維魯卡·索爾特、維奧莉特·博雷加德、邁克·蒂維以及查理·巴克特。這五位兒童以及他們的家長成為參觀工廠最終的人選,作者在描繪他們奇妙之旅的過程中,向讀者表達出三種教育主題。
(一)兒童
對于兒童來說,首先是在誘惑的面前,應該克制自己貪婪的欲望,堅持理性的選擇,否則將會受到懲罰;其次是要理解親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故事中的四位兒童每個人都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他們在誘惑面前沒能堅守住底線,沒有有效約束內心的非理性意志,最終受到了貪婪造成的懲罰。《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小主人公查理家十分貧困,家里的四位老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已年邁,又老又瘦,但依然都非常疼愛小查理。只要查理放學一回到家,聽到查理的聲音,四位老人滿是皺紋的臉上便露出快活的微笑,好像奇跡般地回到年輕的時候。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格外疼愛自己的孫輩,甚至寵愛或者溺愛他們,這是人之常情。作者這樣的描寫便突出了作品對兒童關于親情的教育作用。
(二)家長
對于家長來說,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無論是選擇對孩子愛的方式,還是在懲罰犯了錯誤的孩子時,都要掌握適度原則。第三位抽到獎券的兒童維魯卡的家庭條件十分優越,父母也是縱容孩子的典型。這位父親一味地縱容孩子的每一個愿望,不僅沒有任何作為家長的權威,甚至可以說是完全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在作品中,維魯卡最終因為自己的驕縱而付出了代價,同時也讓她的父母懂得了縱容對孩子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威利·旺卡先生以獨特的方式重重懲罰了那四個放縱任性的兒童??梢哉f在一定程度上,威利·旺卡的角色與一個專橫的家長有些類似。雖然旺卡先生的是非觀不容置疑,他對兒童的懲罰可以得到讀者的支持和共鳴,但是從一定的角度出發,他對兒童的懲罰方式缺少了溫柔的一面,顯得太過嚴厲,這也值得家長對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進行一定的反思。
(三)整個社會
對于整個社會來說,社會模式的變化必定會對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產生一定的影響,人們應該盡量避免負面的東西,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自從制糖配方被人竊取后,威利·旺卡辭退了工廠所有的工人,并對外界宣布將永遠關閉工廠。于是,工人被迫下崗失業,沒有收入來源,陷入窘困。很久以后,巧克力工廠的大煙囪忽然開始冒煙,這證明工廠又重新開啟,只是這一次,工廠不再雇傭任何一位工人,大門也一直緊閉,但包裝好的巧克力依然源源不斷被送往世界各地。當五位中獎的兒童以及他們的家長進入工廠后才驚詫地發現,工廠內負責生產的全是奧帕-倫帕人。除此之外,這里還匯聚了各種各樣的高科技精密儀器,從原料到包裝運送,全由機器完成。如此大的一個工廠,本可以解決上千人的就業,可就是因為威利·旺卡的配方被竊取過,他變得不再相信任何人,于是人性的冷漠和工人失業嚴重、生活貧困便一同顯現出來。
另外,與工業文明社會大規模機械生產、資本家生活富足的場面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主人公查理家的情況。查理一家七個人住在鎮子邊上的一棟漏風的小木屋里,一張床上睡四個年邁的老人,全家只有查理的父親工作,他們一家人的三餐只有卷心菜稀湯,天天如此??墒菦]過多久,查理父親工作的牙膏廠突然倒閉了,于是他只能去街上鏟雪,拿更少的工資,全家人也一起受凍挨餓。工業文明的大量生產滿足了一些人的欲望,但它帶來的大量失業使另一些人遭受不幸。
以上便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這部作品所體現出的三種教育主題。作品中隱含了一些人性的弱點,是兒童心理的真實寫照,其中一些對于兒童的教育方式,是十分值得成年人進行思考的。同時,對于社會的進步和變化,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值得人們重視的社會問題。羅爾德·達爾將這些現實中的元素融入進虛幻的童話世界,目的是讓讀者在幻想世界中不斷發掘自我,在故事中獲得關于生活的有益啟發。
二、《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教育主題的意義和作用
(一)對兒童的教育意義
1.引導兒童在欲望和誘惑面前進行抉擇
當威利·旺卡將五張邀請券放入巧克力中時,人們就顯現出了貪婪的一面。全天下的人們為了得到金券,都瘋狂地買巧克力。人們為了得到邀請券,也想出了千奇百怪的方法:仿造入場券、制造探金儀器、買下所有巧克力……為了可以做被邀請者,人們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對于兒童來說,糖果吸引著他們,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致命的誘惑。一個兒童是不會去想是誰給了他這塊糖果,為什么會給他這塊糖果,吃了這塊糖果后又會發生什么樣的后果的。與這些誘惑和四個兒童毫無自制力的表現相對立的,是作者對于第五位兒童的塑造。查理是一個單純、善良的兒童,盡管生活貧窮艱苦,但是他依然保持著善良、純真的柔美人性。對于查理而言,他能表現出“審慎之德”。他能夠在幸運降臨的時候,和欲望的誘惑彌漫的時候,堅持不貪婪、不放縱的品質,于是他最終因自己謙恭的態度、理性的行為成為巧克力工廠新的主人。
在閱讀小說時,兒童讀者會把自己帶入童話世界中,腦海中會幻想自己也一起去參觀了巧克力工廠。此時兒童應有兩種心態:一是會為查理歡呼雀躍,慶幸自己一直支持著查理,他們會跟隨查理一起品味貧困和挨餓受凍,一起體驗溫暖的親情,感受理性的選擇之后帶來的欣喜;二是小讀者會希望自己就是乖巧懂事的查理,當查理贏得了游戲的勝利時,他們緊張的情緒也會得到釋放,審美體驗得到滿足,就如同見證了自己的成長之旅。
兒童讀者與故事中小主人公們的情感共鳴便很容易在閱讀過程中產生,他們在享受審美體驗的同時,也學習到了理性、克制的品質。兒童夢想中的糖果和巧克力,在威利·旺卡的巧克力工廠里都有。除此之外,還有工廠繼承權的巨大誘惑。在這些考驗下的兒童,每個人的選擇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人們的內心永遠有善良單純的柔軟。雖然欲望是強烈的,但是能在它的面前堅守住真實的人性,就一定會收獲幸福和快樂的人生。
2.增進兒童對親情的理解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認為:“親情是道德的起點?!眱和牡赖缕焚|與家長所給予的愛是密不可分的,孩子得到家人的照顧,感到溫暖,愛的種子就會在孩子心里生根發芽。當兒童逐漸長大后,成長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就會把內心的愛和情感拓展到他人。
兒童成長中所應該理解的愛,不應與父母的身份、地位有關,不應與家庭的貧富有關。所以,家長引導孩子時要用濃厚的親情,使孩子學會懂感情,愛家人,對家人不離不棄。
(二)對成年人教育兒童理念的啟示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同樣是一部對成年人具有教育作用的作品。
1.正確選擇對兒童愛的方式
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查理的家庭教育與其余四個兒童的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差別,于是導致兒童的性格與選擇都有著天差地別。兒童教育應該采用科學的方式,體現其豐富性,并將教育的理念滲透在細節中,而不是強硬地給兒童施加要求,否則會對兒童造成抵觸情緒。在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要增強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滲透家庭觀念,使孩子懂得感恩,從而實現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最鮮明的一個例子就是維魯卡。在父母的放縱之下,她的性格變得貪得無厭,只要是想得到的東西就必須得到。如果當兒童自身不懂得對這些本能加以節制,家長在這時也不對其進行理性的引導,那么兒童的本能就有可能演變成為可怕的欲望,甚至這會給兒童自身以及家庭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兒童成長的過程同時是形成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往往會產生叛逆心理,尤其是對企圖約束他們的成年人。在這個階段,兒童渴望擺脫父母的約束,并且開始尋求自我的身份和地位。由于家長本能地認為自己的位置是高于兒童的,所以這就必然會造成他們之間逐漸形成一定的差距。羅爾德·達爾作品中對成年人權威的負面刻畫并不少見,而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卻是以完全顛覆的手法來表現這一立場的,他并沒有直接抨擊成人權威,而是以刻畫四個任由孩子牽著鼻子走的家長形象表現出來。洛克強調,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經驗與教育是舉足輕重的角色,兒童沒有人生經驗時,也缺乏知識和觀念。在這個基礎上,作為人類,個體中生來就會帶著一些集體無意識,所以也可以說,其實兒童生來內心是存在一顆理性的種子的,這就需要家長和教師通過教育去喚醒這顆沉睡的種子,讓它發芽、開花、結果。
2.對兒童的懲罰掌握適度原則
達爾認為成人不應該成為兒童所懼怕的對象,而是應該做兒童的榜樣。恰當、合理的懲罰是一種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懲罰者往往通過給被懲罰者的身心施加某種影響,使其感到痛苦或羞恥,以激發其悔改之意,目的在于讓受懲罰的人明白自己的錯誤,并且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承擔后果,最終使人進步。但懲罰也有界限,過度的懲罰會適得其反。所以,當兒童犯錯誤時,成人對其的懲罰也應該有一個度,不應為了教育而導致過度懲罰。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得到邀請券的五位兒童除查理之外都是典型的驕縱兒童,他們有的迷戀游戲,有的占有欲強,有的貪吃,有的虛榮,而他們的家長更是為了滿足孩子的愿望而甘愿付出一切的典型。羅爾德·達爾筆下的威利·旺卡先生一方面有力推動了主人公愿望的實現,可另一方面,工廠主威利·旺卡的角色與一個專橫的家長有些類似,他可能早已了解到了四個兒童的性格特點,知道他們在參觀工廠的過程中一定會一如往常地放縱自己,為所欲為,于是便早已準備了不同方式的嚴厲懲罰,想通過這些來矯正他們性格上的缺陷。但這樣如同音樂劇一般的懲罰確實有些超過了合適的度,可以說是一種過度懲罰。同時,兒童的家長親眼目睹了自己的孩子受苦遭罪,變成怪異的體形。在心理上,家長也深深地反思了自己以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心存愧疚。這場旅行過后,四個兒童的家長也許會懂得如何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改正家庭教育方式。每個家長都有懲罰自己孩子的權利,但一定要謹記,要掌握適度原則,懲罰適度才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這是成人閱讀這部作品應該得到的啟示,也是人們賞析這部作品時容易忽略的地方。
(三)關于社會模式變化對人們影響的反思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是作者在工業文明時期的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工業化是當時社會的一個標志,在享受和追求物質條件面前,人性展現出了丑陋的一面,于是便衍生為人們無情地對自然進行掠奪、人性冷漠、拜金享樂主義,而這一切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
工業文明的產生造成了人性的巨大變化以及人性的危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作者通過《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描繪了社會模式的變化對人們的影響。
1.工業化社會帶來的弊端
在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工業文明已經十分發達,為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物質享受,生活質量也明顯提高。但是,它也帶來了諸多的弊端,如人性上的冷漠無情、拜金主義、追求物質的優越感,為尋求工業發展對自然進行的掠奪和破壞,工廠機械化大生產帶來的工人大量失業、無法就業等。人們在追求高程度的工業化時,已經忘卻了發展的初衷,忘卻了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持續發展下去。人們應該深刻思考,如何改善工業文明模式的弊端和局限性,思考如何走出工業文明的窘境。
2.電子科技迅猛發展對兒童的影響
在電子科技迅猛發展的現在,人們已漸漸深刻地認識到科技的發展在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甚至改變了兒童的成長模式。而作者早在20世紀就察覺到了這一問題。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陪伴他們最多的不是父母和朋友,而是電視、游戲機等電子產品。電視媒體帶給兒童的,本應該是更多有益的科學知識或生活經驗,讓兒童大開眼界,了解這個奇妙的世界??墒牵隰~龍混雜的電視節目中,不少節目給兒童傳遞了暴力和一些不適宜他們身心發展的信息。作品中,邁克是個電視控,癡迷匪徒用機關槍對射的暴力節目,并且模仿那些施暴“英雄”,身上背著仿真的機關槍。就像是現今社會上沉迷于電子游戲的青少年一樣,他不善于與人交流,甚至交際能力在逐漸喪失。邁克在巧克力工廠對任何糖果、巧克力都沒有興趣,直到看到旺卡先生神奇的電視傳送技術時,他才一下子精神起來,不聽任何人的勸告,執意要做“世界上第一個被電視傳送的人”。兒童的人格尚不健全,很容易會因為別人玩電子產品而被動地盲從。兒童并未真正成長為一個自我負責的人,因此相對于成人而言,他們更容易迷失自己。所以,兒童應該回歸童真的世界,接觸大自然,與人多交流,擁有美好的童年。
三、結語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是一部很好的具有多方面教育主題的作品,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給兒童和大人提供了一些生活的典范。它可以為他們提供社會化形成過程中所需要的知識與經驗,故事中所蘊藏的智慧和道理通過使兒童感到新奇的藝術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節表現出來,從而讓兒童在審美體驗的過程中懂得了克服欲望的誘惑和重視親情的人生道理。雖然《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是一部兒童文學,但它的教育主題不僅僅是針對兒童,還有更深層次的對于成人以及社會的教育意義。作品中對于成人對兒童教育方式的反映以及關于社會模式的反思,都是從成人的角度進行深刻反思的內容,成人閱讀這一故事能夠體悟到不正確的教育理念可能帶給兒童的不良影響、社會模式的變化對于兒童的影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等。這便是這部作品的教育主題為讀者帶來的教育意義。
(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