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軍
可口可樂、康師傅等都沒有做成的茶飲產品,竟被一個小團隊做出了網紅勢頭,這不得不讓大佬們汗顏,繼而深思。
幾乎一夜之間,喜茶在年輕人中爆紅,成了名符其實的網紅茶飲連鎖品牌。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成就了喜茶的瞬間爆紅。
第一招,對年輕消費人群的認知
我不敢說喜茶創業團隊對年輕人群及茶飲有多么深刻的洞察,但客觀來說,他們的做法確實暗合了年輕人的消費心理。
最近,大家都在說“認知”,傅盛認知三部曲還被羅胖搬到“得到”APP上推薦。其核心概念就是:認知是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如果推及商業和品牌,道理相近,對趨勢的把握、對戰略和管理的深刻認知決定個人及企業的成敗。
年輕人喜歡喝茶嗎?或者換句話說,年輕人真的能判斷出來正宗的好茶嗎?未必!之前,可口可樂推出的原味茶飲,說是最正宗最原汁原味的茶,沒有成功;不久前,康師傅推出濃濃茶飲系列產品,真的很濃啊,還是沒有成功。而統一推出的小茗同學、農夫山泉的茶π,實在不像茶,也沒有什么茶的味道,卻賣得很火。
因為年輕人大多不懂茶,你要做成傳統茶的味道,年輕的消費人群其實是不接受的。
這也涉及認知的問題。茶飲是茶還是飲料?如果你要做成真正的茶,口感難以接受,但如果一點茶的影子也沒有,就沒有了核心競爭力,這個平衡點很難找,需要對整個茶飲行業有很深的洞察。
喜茶店門口排隊的人,大多是“90后”,甚至是“00后”,他們想要的是體驗優先、有逼格、有品位、可炫耀等社交屬性,至于價格、高性價比這些要素,是上一代消費人群的主要心理。
第二招,創新(品類)產品的成功
第二招就不得不說說產品。
喜茶之所以成功,跟它的品類創新是緊密相連的,可以說它首創的“芝士茶”這個品類功不可沒。
在喜茶店里,你可以看到“原創芝士茶”的品牌定位,圍繞芝士茶品類,形成了“芝士奶蓋茶”的大單品及大單品體系。
當前,中國市場新品上市成功率還不到1%,大量新品在花費了企業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之后就煙消云散了。喜茶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通過對新一代消費者消費心理的深刻洞察,創新品類,聚焦大單品,不斷改進產品口感和店鋪體驗,最終形成原創品類和大單品體系的強大勢能效應,引爆市場和口碑。
第三招,社交媒體引流
喜茶的創始人及團隊眾口一詞:我們的營銷就是沒有營銷。也有可能是在前期的創業過程中,他們沒有怎么投放傳統廣告吧,我這么理解:完全不做營銷是不可能的,只是方式方法和傳播工具不一樣而已。小米也號稱自己的強項不是營銷,回過頭來看,在互聯網營銷上,小米是做出了花樣和套路的。
喜茶在各類社交媒體上、生活類微信公眾號的投放也不少,至少在進軍一線城市后,營銷的工作更是沒落下。
看看它開在一些購物中心二樓的店鋪你就知道,沒有這些入口,流量怎么會那么集中?排隊15—20分鐘,這是非常正常的場面。
有人說,這就是所謂的“饑餓營銷”。我不大認同這個概念,這又不是什么高科技產品,不可或缺,一杯茶飲,如果僅僅從解渴的角度來說,誰會去等這么長時間?
喜茶的每個店都需要排隊,而且大排長龍,這就是從眾心理,群體無意識、炫耀、好奇心驅使,通過社交媒體的傳播,就讓人覺得這是正常的事情。
第四招,口碑二次傳播
二次傳播產生的本質是:不是你對消費者說什么,而是消費者愿意替你做什么。現在的傳播不是你向消費者傳達什么、灌輸什么,也不是我們通常追求的“到達”,而是消費者愿意幫助我們去“傳”什么,他們愿意去說什么。
傳統的品牌傳播,是企業主動去“播”,消費者并不會主動去“傳”,很難產生病毒式傳播效果,主要原因是沒有產生二次傳播的內核。
怎么才能二次傳播?第一是超預期。我們經常說的口碑,其實就是要超出客戶的期望,是一種源于內心的驚喜、感動甚至是感恩。
引流、排隊、等待,這樣的信息,通過朋友圈不斷傳播,更加強化了很多人偏要去試試的想法。這就不是什么廣告了,而是口碑。
第二是要有創意。二次傳播最重要的其實是創意,一個好玩、有趣的東西,自然可以獲得大量轉發。
第三是價值感和存在感。喜茶的店鋪設計、進門的產品原料展示及消費體驗、門口永遠排隊,是不是能激發你拍個照、發個朋友圈的欲望和沖動?
人都需要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如果不能,就試圖在朋友圈裝扮得看起來更好。這無關虛榮、勢利,而是對社會、生活、工作壓力的一種價值表達、一種存在感。
結語
喜茶迅速成為茶飲界的網紅,讓我們在新產品上市成功率極低的當下,找到了一些新思路和方法。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所謂網紅,紅得快,可能消失得也快。吸引消費者來,只解決了業績的第一步;怎么讓消費者留下來,重復消費,這是第二步;第三步,消費者的新鮮感和好奇心過后,進入平穩期,怎么維持品牌的溫度和熱度,則是未來面臨的主要問題。
還有,借助品牌勢能和口碑形成品牌影響力,在資本助推下,形成自身獨特的商業模式,并進行管理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喜茶才能真正實現快速擴張和規模化效應。
編輯:
佳 和 380829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