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軍
(重慶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00)
摘 要: 習語是英語的精華,掌握好習語是二語學習者熟練掌握英語這門語言的必要前提。在習語學習和教學的過程中,英語習語詞典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習語詞典簡單地將習語看成詞匯化多詞單位。為彌補傳統習語詞典的不足,讓詞典在習語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作者認為詞典編纂工作人員必須有效地利用認知語義學對習語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習語句法結構的靈活性和習語意義的認知機制,改善傳統習語詞典例證單一的缺點,創新習語詞典釋義模式,采用意義驅動多維度釋義模式。
關鍵詞: 習語詞典 認知機制 句法靈活性 多維釋義模式
習語(Idiom)是英語的一種特殊語言現象。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正確恰當地使用英語習語是英語教學、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也是衡量二語學習者語言能力的重要指標。英語習語詞典是習語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書,是人們理解和掌握習語的有效途徑。然而,傳統習語詞典例證單一,釋義模式老舊,未能充分顯現出習語結構特征和意義認知特征。近幾十年來,認知語言學的迅速發展為習語研究開辟了全新的理論視角,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一個更加廣闊的認知角度來看語言結構,習語的心理表征和詞匯單位的心理表征一樣的觀點受到了人們的質疑”(Langlotz 2006:10)。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習語詞典顯然沒有跟上習語研究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導致廣大英語學習者和教學工作者對習語詞典的利用率低,學習習語和教學策略單一。如何讓習語詞典在習語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筆者認為習語詞典編纂工作者要積極吸納認知語言學對習語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習語詞典編纂過程中采用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模式,使其更符合學習者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認知規律,在習語學習和教學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習語的定義和分類
1.1習語的定義
長期以來,不同語言學家研究習語的角度不同,對習語的定義不盡相同。Langlots綜合前人對習語的各種認識,初步將習語定義為:an institutionalized construction that is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lexical items and has the composite structure of a phrase or semi-clause, which may feature constructional idiosyncrasy. An idiom primarily has an ideational discourse-function and features figuration, i.e. Its semantic structure is derivationally non-compositonal. Moreover, it is considerably fixed and collocationally restricted.
初看起來,該定義似乎很全面,但仔細分析,與其說是給習語下了一個定義,不如說是在描述習語。我們不難發現這樣復雜的定義對習語詞典的編纂無太多實際意義,同時對廣大學習者和英語教學工作者來說更是要求過高。為方便學習者學習和教學工作者的教學,我們不妨采用研究者對習語達成的共識——“一個表達式必須同時具有字面義和習語義才能算作習語”(駱世平,2006:5)。在詞典編纂過程中,我們不妨采納陸谷孫教授在《牛津英語習語詞典》的序言中對習語的看法——習語“是個寬泛曠漫的概念,凡詞的組合在意、趣、神、色各方面有異于參與組合的詞的本身時,均可算入其中”。
1.2習語的分類
習語的傳統分類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三種:“(1)按來源分類;(2)按結構分類;(3)按功能分類”(駱世平,2006:24)。這三種分類各有優缺點,但它們對習語詞典編纂作用不大,因而并沒有在習語詞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目前,國內外已出版的英語習語詞典,大多采用按習語中心詞字母順序排列方式,如《牛津英語習語詞典》、《朗文英語成語詞典》、《柯林斯英語習語詞典》和《劍橋國際英語習語詞典》等。我們以《牛津英語習語詞典》為例,在kick和red兩個主詞條下,各習語仍然采用按字母順序排列:
get a kick from/out of sth as red as a beatroot
kick against the pricks in the red
kick (some/sbs) ass not have a red cent
kick the bucket on red a alert
kick the habit the red carpet
kick your heels a red face
kick sb in the teeth a red herring
kick over the traces red in tooth and claw
a kick up the backside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
kick up a fuss, row, etc. red tape
kick up your heels
kick sb upstairs
kick sb when theyre down
kick oneself
這樣做的好處是方便詞典用戶迅速查找有關習語的信息,但其弱點一目了然:(1)忽略了多數習語句法結構的靈活性(syntactic versatility);(2)無視多數習語意義的可分析性(semantic compositionality);(3)缺乏對習語意義的認知機制(cognitive mechanism)的體現。
Gibbs和Nayak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對習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大多數習語的“習語的意義(并不是它們的字面意義本身)和語境中比喻意義存在的關系,這種關系由一定規律控制,這種規律可進一步解釋習語句法的靈活性”(1989:133)。二位學者通過實驗向我們證實了大多數習語是可分析的,并進一步將習語分成三類:(1)不可分析的習語(nondecomposable),如by and large, kick the bucket;(2)可正常分析的習語(normally decomposable),如button your lips;(3)不可正常分析的習語(abnormally decomposable),如carry a torch。
Nunberg, Sag和Wasow從認知語義的角度建議將習語分為習語性組合表達式(idiomatically combining expressions)和習語性短語(idiomatic phrases)。
以上從心理和認知的角度關于習語新的分類方式充分顯示了大多數習語句法結構的靈活性和意義的可拆分性,對習語詞典宏觀結構的設計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對結構特征和意義認知方式不同的習語進行分門別類,既有利于更精確地反映習語在實際使用中的真實面目,又有利于教師和學習者采取不同的教學和學習策略。
2.習語句法結構的靈活性
傳統的觀點認為習語和詞匯一樣結構固定,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導致習語詞典將習語簡單地視為詞匯化詞條。我們現以《牛津英語習語詞典》中lay down the law為例,該詞典關于這一習語的注解如下:lay down the law (informal, disapproving) give sb orders and express your opinions in an unpleasant, aggressive way, often when you have no right to do so: He came in here this morning and started laying down the law about all kinds of things. Who does he think he is?
這樣有關lay down the law這一條習語的例證顯然過于簡單。該詞典中對幾乎所有習語所給的例證都有這個特點,完全忽視大多數習語在實際應用當中句法結構靈活多變的特征,對習語的表征過于簡單化,顯然是對詞典用戶誤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如下幾個例子:
Her father laid the law down when she came in at 4 a.m.
The law was laid down by her father before she was even twelve.
His laying down of the law didnt impress anyone.
大多數習語都和lay down the law一樣,具有結構上的靈活性嗎?答案是肯定的。早在認知語言學誕生之前,Fraser從轉換生成語法的角度對習語進行了深入研究,就指出習語是“比單語素詞匯條目更加復雜”(1970:41),并根據習語句法結構的靈活性,提出習語固定性等級(Frozenness Hierarchy):除少數結構完全固定的習語外,大部分習語都有出現成分重新組合(reconstitution)、成分分離(extraction)、成分位置更換(permutation)、增加詞語成分(insertion)和增加語法成分(adjunction)等句法結構變化現象。
Langlotz的專著《習語的創新》(Idiomatic Creativity)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全面討論了大多數習語句法結構的靈活多變性。通過大量實證,作者驗證了“習語不同于詞發揮功能的途徑,習語構成語言編碼前認知微觀模型”(Langlots 2006: 289)。通過對習語句法結構靈活多變背后的認知基礎的討論,習語詞典的編纂工作者面臨的任務是如何使習語句法結構靈活多變的一面能夠在習語詞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習語詞典對于廣大教師和學習者來說,是要發揮真正的語料庫作用,幫助學習者和教師盡可能多地了解習語的各種變體,習語詞典例證的選取必須多樣化,充分體現習語句法結構的多變性和靈活性。
3.習語意義的認知機制
K?觟vecses和Szabó最早從習語的系統、習語的概念、習語義的理據和習語的認知機制研究習語,他們提出三個主要觀點:(1)習語的本質是概念性的;(2)習語是系統性的;(3)多數習語的意義由內在的認知機制驅動。
按照二位學者的觀點,大多數習語的意義是可以推導的。與習語意義推導最密切的認知機制是隱喻、轉喻和常識,這些認知機制的功能是把知識域、字面意義和習語意義聯系起來。以英語中hand一詞所表征的概念為例,要充分理解和hand一詞有關的習語,學習者必須理解和該詞有關的特殊認知機制,包括:
(1)常識中,hand有關的功能;
(2)常識中,hand有關動作的意義;
(3)轉喻中,hand代表人的一個動作、行為;
(4)轉喻中,hand代表一個人;
(5)轉喻中,hand代表一個人擁有的技能;
(6)轉喻中,hand代表人對某物的控制;
(7)隱喻中,hand free比喻人行動的自由;
(8)隱喻中,holding sth in hand比喻對某人、某物的控制,對某物的占有,對某物的注意。
如果弄清了hand表征的概念的認知機制,學習者就不難理解和掌握以下和hand有關的習語:
sit on ones hands (deliberately do nothing)
put ones hands in ones pockets(deliberately do nothing)
turn ones hand to something (tackle some project)
be able to do something with one hand behind ones back (be able to do something very easily)
join hands with somebody (cooperate with a person)
…
需要指出的是,習語義的理據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至少來自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認知機制。常識、隱喻和轉喻這三種主要認知機制往往相互作用,驅動了大多數和hand有關的習語意義的形成。在習語義的形成過程中,究竟哪一種認知機制占據主導地位,還有待進一步探索。習語認知機制的提出實際上確認了習語意義的可分析性,而習語意義的可分析性是解釋習語性的重要因素,為采用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習語意義的認知機制——“通過習語的構成與相關因素的互動而推導習語義的過程”(駱世平,2006:252)——應該及時在習語詞典中得到充分有效的體現,改變以往單一的以字母編排習語詞典的做法。
4.習語詞典釋義:意義驅動多維釋義模式
意義是“語言各種表現形式的內在驅動因素”(章宜華,2009:234)。因此,在習語詞典的編纂過程中,我們要抓住意義這個軸線,應用一切與建構多維釋義框架有關的意義元素(包括常識、隱喻和轉喻),建立實用的多維釋義模式,即習語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模式。在習語詞典的編纂過程中,我們可以以習語的中心詞為主詞條,首先解釋中心詞的字面意義,提供該詞常見常識意義。在此基礎上,主詞條下的習語細分為核心習語、隱喻習語和轉喻習語。
4.1核心習語
Grant和Bauer提出判斷核心習語的兩大核心標準是不可拆分性(non-compositional)和非比喻性(non-figurative)。此類習語普遍具有結構固定性和意義整體性,如:at large, by and large, kick the bucket, red herring等。習語詞典編纂工作者可以通過考察此類習語文化來源的釋義方式幫助學習者理解和掌握該類習語。
4.2隱喻習語
所謂隱喻,“就是將相關實體分成本體和喻體兩個部分,通過兩者之間的某種相似特征進行比較,以獲得特別的語言效果”(章宜華,2009:65)。隱喻在人類語言中的作用比想象的要大得多,它直接影響著語言的認知方式和人的思維方式,影響著人類心智概念系統的形成。在英語習語中,概念隱喻隨處可見,如:FIRE這個概念可以表示:
ANGER IS FIRE (e.g. After the row, he was spitting fire.)
LOVE IS FIRE (e.g. The fire between them finally went out.)
IMAGINATION IS FIRE (e.g. The painting set fire to the composers imagination.)
ENERGY IS FUEL FOR THE FIRE (e.g. I need someone to stoke my fire.)
ENTHUSIASM IS FIRE (e.g. The team played so well that the crowd caught fire.)
釋義該類習語時,詞典編纂工作者可以通過增設“隱喻框”(Metaphor Box)的方式,將與中心詞有關的常見隱喻概念分類,在不同類別下列舉相關習語。另外,英語中還包含大量和FIRE有關概念隱喻的習語,如:Smoke was coming out of his ears. She carries a torch for him. Her imagination is on fire。 The killing sparked off the riot. Dont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Dont be a wet blanket.等。這類習語可通過詞典參見系統,幫助用戶將習語意義和其背后的認知機制聯系起來。
4.3轉喻習語
轉喻“根本不說出本體概念或事物,而是根據具體的時空聯系直接用喻體代替本體”(章宜華,2009:69)。英語中,以轉喻為認知機制驅動的習語也大量存在,以HAND為例:
HAND CAN STAND FOR AN ACTIVITY (e.g. tie someones hands behind his/her back)
HAND CAN STAND FOR A PERSON (e.g. ask for somebodys hand)
HAND CAN STAND FOR A SKILL (e.g. have a hand in something)
HAND CAN STAND FOR CONTROL (e.g. gain the upper hand)
釋義該類習語時,詞典編纂工作者可以通過增設“隱喻框”(Metonymy Box)的方式,將與中心詞有關的常見轉喻分類,在不同類別下列舉相關習語,并盡可能多提供反映習語句法結構靈活多變的例證。
采用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模式,既可以避免人為地割裂習語間內在的語義聯系,又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習者的隱喻能力(metaphorical competence)和轉喻能力(metonymical competence),有利于用戶總結和發現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細微差異,有利于用戶更加高效地學習和掌握英語習語。
5.結語
詞典編纂創新是詞典發展的靈魂。詞典編纂工作者只有緊隨語言學研究的新成果,并及時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才能讓詞典煥發生命力,成為學習者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助手。
近年來,認知語言學特別是認知語義學的發展,為習語詞典編纂提供了全新的可借鑒的編纂模式,對習語詞典的編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習語詞典要盡量根據用戶的特殊需求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認知特點設計詞典的體例結構和組織詞典信息。釋義方面,隱喻、轉喻和常識這三種最常見的習語意義認知機制應該通過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模式得到充分的體現。這樣做不僅從全新的角度將語言的意義、結構和人腦的認知特點聯系起來,而且利用打破傳統的通過語言形式解釋和學習語言意義的固定模式,使語言學習策略和教學模式更加多樣化。在例證方面,習語詞典應該更多地體現出大多數習語句法結構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這樣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習語在實際應用中的特點。通過這樣的詞典編纂創新,習語詞典能夠更好地發揮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輔助作用,幫助教師和學習者對不同類型的習語區別對待,并使用不同的學習和教學策略,提高學習者學習習語的效率。
參考文獻:
[1]Fraser B. Idioms within a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J]. Foundations of Language,1970,6(1):22-42.
[2]Gibbs, R.W. & Nayak, N.P. Psycholinguistic Studies on the Syntactic Behavior of Idioms[J].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9(21):100-138.
[3]Grant, L. & Bauer, L. Criteria for Redefining Idioms: Are We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3,25/1:38-61.
[4]K?觟vecses, Z. & Szabó, P. Idioms: A View from Cognitive Semantics[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6,17(1):326-355.
[5]Langlots, A. Idiomatic Creativity[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
[6]Jennifer, T. Oxford Idioms Dictionary for Learners of English (New Edition)[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7]Nunberg, G., Sag, I. A. & Wasow, T. Idioms[J]. Language, 1994,70(3):491-538.
[8]駱世平.英語習語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9]章宜華.語義認知釋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