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荊晶+房琳
(商洛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摘 要: 文化產業管理是一門隨著我國文化事業興起發展的培養既懂文化又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的專業。本文基于分析該專業的交叉學科特征,以商洛學院為例,研究了當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不足,提出了從課程設置、師資建設、制度優化和資源共享方面優化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措施,以期提升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的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 文化產業管理 跨學科培養 院部合作
一、商洛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建設背景
文化產業是學術界公認的21世紀的朝陽產業,目前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0年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第一次提出了“文化產業”這個概念,把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高度重視[1]。2015年,“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隨著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化,體驗旅游、假期經濟、科學技術、創新型文化的蓬勃發展,人們對公共文化、社會道德、文化創新和消費有了更高的自覺性,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對文化產業人才數量及質量的需求不斷擴大。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就是為適應培養、輸送文化產業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應運而生的。
商洛地處秦嶺南麓,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依托資源進行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大量人才,商洛學院作為商洛地區唯一的本科院校,響應“十二五”將文化產業建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以為商洛地區文化產業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的,于2012年申請在經濟與管理學院管理工程系下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并于2013年招生。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本身具有跨學科研究的基本屬性。如何在文化產業、體驗消費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培養符合商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便成為我們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中思考的關鍵問題。
二、商洛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非系統化。
文化產業管理是一種交叉性學科,具有這樣幾種屬性:第一,文化屬性。文化產業必須以文化作為基礎,核心是文化知識產權的構建和創造,這是其與其他產業的最顯著的區別;第二,經濟屬性。文化產業包括文化生產、文化分配、文化交換、文化消費全過程,其重要目的之一是獲得經濟收益,屬于經濟范疇;第三,社會屬性。文化產業的發展必定帶來為化的教化、引導和治理意義。這就要求從業者掌握多方面、多學科的基本知識,使文化資源和經濟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因此,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應兼顧對學生文化素養、經濟分析能力及管理組織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中,應該按照這三個大類合理分配課程與課時。現有的2013、2014、2016級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專業基礎課和主干課的設置偏向于向文化類、管理類集中。經濟類課程僅有文化經濟學一門,這必然導致經濟類知識的缺乏成為學生的短板。
(二)教師數量偏少,教育背景與所教專業有差異。
商洛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現有教師8人,其中教授1名,講師4名,助教3名。全部具有碩士學位,其中在讀博士1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從2013年開始招生,現有在校學生254人。師生比為31.75:1,較之于2015年全國高校水平的17.69:1[2],現有專職教師數量明顯不足。除此之外,教師職稱整體層次偏低。教師普遍較年輕,在教學科研方面經驗不足,未能形成穩定的學術團隊,所以在研究成果方面層次不高,數量偏少,合作性研究數量不多,對教學及專業發展的支撐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現有教師本碩受教育階段所學課程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有一定的差異。在現有的八名專職教師中,多數教師在本科及研究生期間攻讀管理類、社會學類、經濟類專業,這樣一方面在文化產業專業的教學中能夠各抒所長,所帶的管理、經濟類課程專而精,并拓寬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其他相關專業的本位視角可能造成教學中文化產業專業特色無法彰顯。
(三)相關教配套學設施不足,且院部之間沒有形成教學資源共享。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是商洛學院年輕的專業。從建立到現在僅三年多時間,還處于起步階段,在硬件基礎方面都是從零做起,特別是教學實驗實訓場所和實習基地不足。無論是從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發展定位,還是從文化產業發展的性質和勢頭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都應當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缺乏相應的教學資源導致學生理論聯系實踐能力不足。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戰略發展過程中,青年學生面臨經濟交融帶來的文化碰撞。通過實踐將文化創意落到實處,幫助學生形成文化自信,是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
三、商洛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跨學科培養思路
(一)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在當今文化產業迅速勃興的時代,要根據文化產業領域內文化企業的經營管理需求,既有寬闊的人文視野,又有專業的產業經營技能的復合型的文化產業創意策劃和經營管理方面的人才。根據文化產業的特點,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要特別強調其復合性與應用性,一個較完善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內容可分為三類:一是通識基礎課程。這類課程通常是學校集中開設課程,包括政治理論、外語、計算機應用等。二是文化產業管理基礎課程。這類課程包括四個模塊:文化類、藝術類、經濟類和管理類。具體包括文化史、文化產業概論、美學與藝術概論、經濟學原理、人力資源管理等,使學生掌握文化與藝術的規律與特質,文化產業的發展原理與路徑,學會文化資源管理。三是實踐課程,包括部分課程的課內實踐、認知實習、專業實習及畢業論文的寫作,切實從社會對人才能力需求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二)加強師資培養,建設課程“三三制”。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是學生成才的關鍵力量。鑒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師資隊伍現狀,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迅速發展與師資短缺之間的矛盾在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當下,應當加強在崗教師專業培訓工作[3]。一方面,提供激勵政策鼓勵教師主動轉向,另一方面創設組建跨學科教研室進行溝通與交流,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產教研一體化模式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為解決教師實踐經驗和實踐能力的欠缺問題,建議通過學校與相關文化產業部門之間的合作,使課堂教學與實踐環節緊密結合,進一步落實根植地方服務計劃,鼓勵教師深入參與文化部門的運作與管理,豐富教師的專業實踐型知識,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
“三三制”即對每門課程分配三名教師負責建設,其中有一名教師講師以上職稱的老師為課程負責人,主講該課程,其他兩位老師配合協助教學,取長補短,相互促進。把各自收集的教學資源充分共享。實際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所在的經濟與管理學院原有的師資配備中,歷史、藝術、經濟、管理、信息技術等專業的教師都與文化產業專業相關或相近,如果能彼此之間加強知識的整合與交流,互相吸收對方的專業特長,其知識結構就是符合文化產業人才的復合型和實用型要求的,完全有能力勝任文化產業專業的科研和教學工作。
(三)增進院部合作,實現校內教學資源、教學輔助設施共享化。
為實現跨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院部之間應有人事制度的革新,教師在多個行政院系之間根據課程需要進行調配。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溝通才能使不同學科的教師相互了解,相互合作,才能打破學科壁壘[4]。
我們應當認識到,由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有多個學科生長點,多個學科分布在不同的院系,這樣同一專業僅僅因為主辦單位不同而造成教學資源并未能被充分利用[5],提高資源及設備的利用率及學生的受益覆蓋率。通過院部合作的方式共享教學資源,尤其是依托二級學院的特色、精品專業課程借力發展。比如:2013年度陜西省社會科學優秀社科普及作品——《商洛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可作為文化產業管理學生的學習資源。另外,藝術學院的國畫臨摹中心、藝術作品展示中心都可以作為文化產業管理學生的實習場所,通過親身的認知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理論知識的掌握。
參考文獻:
[1]王綱.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7):62-63+86.
[2]教育部.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edu.cn/zhong_guo_jiao_yu/zong_he/zong_he_news/ 201607/t20160707_1427216_1.shtml.2016,07.
[3]張秋月.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解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1(06):50-52.
[4]鐘璞.管理與產業雙重職能下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研究[J].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13(02):22-26.
[5]郭國強.論交叉學科專業教學團隊的內涵及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3(03):70-72.
基金項目:商洛學院教育教學研究項目(16jyjx112)——游戲互動教學法在博弈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