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婉
(揭陽職業技術學院 圖書館,廣東 揭陽 522051)
摘 要: 文章提出了高職圖書館參與并支持校企合作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創新文獻資源建設途徑和拓展服務新領域等與地方企業協同創新的目標,并研究了創建高效服務組織、多維度資源共享及構建新互動的交流服務平臺等協同創新途徑。
關鍵詞: 高職圖書館 協同創新 地方企業
1.背景
近年來,高職院校逐步深入學習貫徹落實教育部16號文件精神,經過科學定位,重視并積極推進與地方企業的產學研用合作,以產學研用實現校企協同創新,開始實現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高職院校與地方合作企業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合作層次越來越高,有些高職院校與企業的物理分界已經很難區分,廠中有校、校中有廠。在高職教育與企業高速協同創新發展的同時,高職圖書館服務需根據學校辦學模式的改變,積極尋求與校企合作企業深度融合,協同創新信息服務新體系?,F代圖書館的發展一直體現協同創新的思想。圖書館最初的協作及信息資源共享大概發生在70年代,而當前“總分館制”、“圖書館聯盟”、“圖書館集團”等協同創新形式的出現,表明在區域同行合作及信息資源共享已經成為我國各類圖書館的發展趨勢[1]。
2.高職圖書館與地方企業協同創新的目標
2.1參與并支持校企的產學研協同創新。
與教學、科研并列學校三大支柱之一,圖書館在原來高職院校創建示范性過程中,通過科學定位,憑借獨特的雄厚館藏、快捷的網絡化文獻傳遞、優質高效的服務發揮學校課堂教育無法替代的作用,在大學生素質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等方面為示范院校的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2]。為了實施協同創新,各類高職院校都在積極創造條件,完善各方面建設,進一步加強與地方企業的產學研協同創新。作為高職院校的文獻信息中心,學校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同樣離不開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和服務支持,圖書館在學校實施、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或平臺的發展中具有責無旁貸的責任,這將是高職圖書館在新時期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戰略和機遇[3]。高職圖書館更是協同創新過程中學校內部重要的組成部門,協同創新的實施,不僅是學校創新發展的契機,更是圖書館創新管理、服務機制,探索創新型的知識管理和服務模式的一個重要平臺。
2.2創新拓展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途徑。
當前,高職圖書館收藏的文獻主要是通過購買方式獲得的各種正式出版的紙質圖書、報刊及相應的各種電子文獻,對于企業的各種技術資料和設備資料,特別是一些非正式出版文獻少有收藏。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作為中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它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傳統的專科教育有著很大的變化,學生的培養從校園內拓展到社會和市場作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近年來各個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學生的頂崗實習與實訓,每年都有幾百上千名學生和上百名教師到地方企業單位進行實訓、實習,時間為半年甚至一年[4]。因此,高職圖書館的讀者特別需要這些實用性強的行業資料和設備資料,圖書館可以利用參與協同創新的有利條件,拓展館藏資源的收集途徑。通過合作,高職圖書館可以與地方企業的圖書館或資料室進行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利用這些具有企業獨特的專業特色文獻為廣大師生所用,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實驗、實訓和頂崗實習,更進一步支持圖書館的服務創新。
2.3拓展信息資源服務新領域。
企業雖然有自身的圖書館,但某些地方企業受到資金、人力和場地等方面的限制,規模較小,文獻少,某些企業甚至沒有專門的資料室。隨著企業的發展與研發需要,有些企業的管理者開始認識到信息資源的價值,并利用它的時效性、真實性了解社會發展及同行業動態,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方向,及時準確獲取專業性的文獻信息資源無疑對企業的產品研發與企業發展至關重要,擁有海量的可利用信息資源的高職圖書館無疑令很多企業望塵莫及,能夠與之合作,并得到豐富的信息資源利用必然受到企業的青睞。高職圖書館在參與和支持校企協同創新的過程中,為實現合作雙方共贏,需要積極開辟服務新領域,為合作企業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3.高職圖書館與地方企業協同創新服務的路徑
3.1以讀者服務為中心,協同創新高效的服務組織與管理機制。
管理體制創新根本在于利益協調,協同創新中的各個主體從原來離散的狀態走向協同,目的是在協同中尋求自身發展的利益最大化。圖書館與地方企業協同創新的中心任務及目標是為讀者服務,兩者的協同創新需要圍繞這個目標任務,構建高效的服務組織和管理機制,才能協調好相互之間的利益,實現利益最大化。高職圖書館和地方企業的協同創新,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多方參與的協同創新服務組織,服務組織的管理不可以由單一部門壟斷性占有,要吸收多個協同主體參與,而且對于協同創新的發展路線、管理及責任分配要共同協商與討論之后做出決策,協調圖書館與企業服務人員、服務對象的管理,對服務創新主體進行引導、支持和統籌,并實現開放共享、公平公正及可持續發展。在組織內部加強組織的文化建設,以增強參與人員與單位的組織認同感。
一個組織的高效運行離不開良好的管理制度。協同創新的組織機構通過制定一套協同創新的管理機制,確定各單位與人員的職責與利益,以合同或協議的形式,對創新目標協同分解,并以此確定績效和利益等分配問題,充分調動各方的參與積極性,以此形成一個具有良性發展的協同創新管理機構。在高職圖書館內部需要加強協同創新服務的制度扶持,在建立專門的管理小組或機構之后,館內應該制定相應的工作規范和制度,對協同創新信息服務的運行、績效進行有計劃、有組織地執行與檢查,建立讀者用戶參與考評的考核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措施,確保協同創新服務工作有條不紊地持續推進與發展。
3.2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協同創新多維資源的融合共享。
高職圖書館在與地方合作企業協同創新中,如何充分發揮和利用高職院校和地方企業圖書館雙方的文獻資源優勢,實現雙方的優質資源共享及優勢互補,是合作雙方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5]。地方企業圖書館的文獻信息主要是根據本企業的產品生產和經營等各方面需求搜集的,其文獻信息資源具有該企業獨特的行業及產業特色,但由于企業規模的限制,在資金、人員的支持方面制約其發展;而高職院校的圖書館則擁有豐富的、專業比較齊全的文獻信息資源。因此,兩者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優勢信息資源實現共建共享。在雙方協同創新信息資源融合、共建與共享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圖書館和企業需要緊緊圍繞用戶(包括學校的讀者與企業的員工)需求,以需求為導向,各類資源主體協同進行資源融合共享。針對文獻資源方面,雙方可以開展文獻資源整合平臺的創建工作。
通過文獻資源整合平臺的建設,對企業獨特的專業文獻與高職圖書館文獻資源進行整合、開發,利用平臺將各種文獻資源構建為一個網絡服務平臺,使用戶方便地獲得自己需求的文獻。建立文獻資源整合平臺,能夠全面負責高職院校與企業文獻資源的統一管理、開發與利用,并能建立完整的文獻資源保障平臺,實現學校與企業的文獻資源充分共享,使文獻資源更充分地利用,通過資源整合平臺聯,可以有效減少文獻經費投入,提高文獻資源服務水平與能力。同時,在高職院校與地方企業的眾多資源中,人力信息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信息服務人員的素質決定著文獻信息的質量及服務水平;高職院校圖書館與地方企業在協同創新建設過程不可能獨自擁有所有人才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因此,圖書館、企業在進行信息資源整合過程中需要走人力資源合作共享之路,互相融合補充。構建人力資源共享機制,有助于協同創新服務中各種合作的協調,進而推動整個協同創新進程的發展。
3.3以知識創新為目的,協同創新互動的信息交流服務平臺。
知識創新是促進地方企業乃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引擎。知識創新是一種以信息交流為基礎的研究活動,信息交流過程是知識創新必不可少的環節[6]。高職圖書館在和地方企業的協同創新過程中,既要通過共建共享的方式積累文獻信息資源,又要以知識創新為目的,協同創新互動的信息交流服務平臺。通過利用協同創新互動的信息交流服務平臺,圖書館和地方企業可以創造協同服務的環境,實施協同管理,可以更好地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改善用戶信息交流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并最終實現知識的創新,滿足地方企業的發展需求。協同創新中的信息交流服務平臺建設是知識創新的基本環節,高職圖書館與地方企業的協同創新,必須充分利用雙方協同創新平臺,構建數字化、網絡化的服務,構建有利于知識發現、組織、交流、利用的服務平臺實現協同環境下的知識采集、知識存儲與知識組織、知識共享、知識創新、知識交流與服務,優化協同知識管理的業務過程,在這些平臺中,通過整合各類即時通信工具(如QQ、微信)、維基、新聞聚合和學術機構庫等不同工具與平臺,建立圖書館和地方企業互動的信息交流服務平臺。
4.結語
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是當今圖書館數字現代化建設的新趨勢,高職圖書館在與地方企業協同創新的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完善協同創新組織體系、體制和運行機制,探索協同創新信息資源的共建與融合。高職圖書館作為高職院校的知識庫,不僅可以為高職教育的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提供強大的信息支撐,還可以為地方社會的發展提供相關資源與服務,并且通過構建信息協同平臺、協同進行信息資源建設、組建協同創新知識服務平臺等,提高為知識創新服務的水平和能力,為學校、企業乃至社會的創新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李東來,馮玲.區域圖書館整體協同發展的實現路徑研究[J].圖書與情報,2009(6):1-7.
[2]楊家芬,楊金龍.淺談圖書館在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中的作用[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8(2):76-78.
[3]金丹.“2011計劃”與圖書館創新建設[J].浙江高校圖書情報工作,2014(1):7-10.
[4]白永明,張立影.當前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的分析[J].當代職業教育,2012(3):73-75.
[5]李居平,程雪梅,陳娟寧.高職院校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建設探討[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10(5):47-49.
[6]樊嫚,張帆.大學生知識管理研究[C].中國醫學信息教育25周年暨全國醫學信息教育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