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進
(鎮江市電視臺 編排中心,江蘇 鎮江 212000)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挑戰不可能》節目成功的原因,認為內容的平民化與故事化是兩大重要因素,同時簡要討論了國內真人秀節目的版權引進歷史,指出了一味引進和一味強調驚險刺激都不符合中國電視的發展方向,并提出中國電視節目的發展必須與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念相匹配,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真人秀節目的時代真正開啟。
關鍵詞: 《挑戰不可能》 真人秀 中國文化
《挑戰不可能》是央視2015年重磅推出的大型勵志挑戰類節目,第一季于2015年8月2日開播,2015年10月25日結束,2016年10月開始第二季。節目每期選擇國內外多位選手,展現其在技術、體能、腦力等多個項目上的極致挑戰。節目在展示這些選手挑戰各種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和故事的同時,重點展現選手們敢于“認識自我”與“挑戰自我”的精神。央視主持人撒貝寧攜手董卿,與周華健、李昌鈺等嘉賓,和全國觀眾共同見證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挑戰者們敢于“挑戰不可能”的風范。
節目在播出后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獲得了非常理想的收視份額:收視率達2.05%、市場份額占5.77%、平均到達率(觀眾數量)為6.11%①。本文認為,《挑戰不可能》節目的成功,是對近年來國內真人秀節目低俗化傾向的強烈反撥,意味著真人秀節目的發展將進一步強調內涵、重視原創。
一、內容的平民化與故事化
在信息冗余和“泛娛樂化”的媒體環境下,如何獲得受眾的青睞成為各類綜藝節目編導最傷腦筋的問題。大家都說“內容為王”,但是什么樣的內容才是這個時代電視綜藝的“王道”?《挑戰不可能》似乎走了一條沒有大明星也沒有帥哥美女的平民化路線。
在《挑戰不可能》中,參賽選手都是以“素人”身份亮相的,在節目中既有來自一線的消防員、社區民警,又有來自基層的挖掘機工人、公交車司機,有5歲催眠小動物的小女孩,亦有89歲高齡的“不老騎士”,還有在海拔3500米高的阿爾卑斯山脈之間挑戰生命極限的巔峰行者、來自非洲部落的“千里眼”兄弟等,這些普通人拉近了節目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最大限度地貼近了尋常百姓的生活。
然而這些普通人又有著不尋常的本領或者技能。節目第一季中的“挑戰‘千里眼”、“催眠小動物”、“警花足跡辨人”、“疊人塔”、“假腿攀巖”、“巨型筷子夾鋼珠”、“中國航模王牌飛行員”、“父女飛鏢攀巖”、“催眠鯊魚”、“高空獨輪車過啤酒瓶”等,都讓觀眾大飽眼福。選手們超越常人極限的挑戰,更展示了平凡生命的極致表現。
這些選手和項目都經過千挑萬選,節目組可謂用心良苦。每一期節目都由幾個獨立的故事片段組成,這個故事不僅僅是挑戰的內容,更是挑戰背后這些素人們的真實故事。正如《挑戰不可能》總導演左興所說:“既然是挑戰不可能,項目資源自然是稀缺的,說萬里挑一也不夸張。而且大多數項目都需要持續跟蹤,短則半年,長則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為了找尋到更多高品質的挑戰項目,將近200人的節目組工作了近一年的時間②。
二、“良幣”驅逐“劣幣”的可能
經濟學理論中有一個著名的“劣幣逐良幣”現象,即某些質量低劣的商品在不正當競爭中會將質量優異的商品打敗。這其實說明了單純的市場經濟如果沒有調控,就有“惡性循環”的風險。在電視綜藝節目界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前些年某些娛樂節目過度追求“眼球效應”,一味追捧“星、腥、性”的話題,使得整個節目生態受到影響。
2015年7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真人秀節目“關注普通群眾,避免過度明星化”。要摒棄“靠明星博收視”的錯誤認識,“貼近火熱現實生活,挖掘展示思想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通知》看到了真人秀節目存在的問題,也為其健康發展進行了有效的引導和調控。央視作為國家大臺,應該在這方面起到引領和表率作用,《挑戰不可能》正是央視在完成這份答卷時寫下的第一個答案。
近年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一直在關注真人秀節目的規范問題,如2016年1月《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通知》中,要求“不再播出明星子女參與的真人秀”,此外還要求“有丑聞劣跡者不能參與電視節目錄制”等。所有政策的目的,在于防止真人秀節目的生產過程中出現“劣幣逐良幣”的問題,防止電視綜藝節目市場的失序與失控。
從積極的角度看,《挑戰不可能》恰恰告訴我們,正面的、向上的、溫情的題材和內容,同樣也可以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而一味以“三俗”的內容吸引受眾的節目,既無法持久,又破壞市場環境。通過央視網的海外傳播,《挑戰不可能》被國內外網友自發翻譯成多種語言,在FACEBOOK及YOUTUBE上廣為傳播。其中,催眠小動物的5歲女孩韓嘉盈,以其神奇的表現,單條視頻在海外點擊量超過7億,并受邀前往美國、日本參加節目錄制。這充分說明只要工夫下得深,高質量的內容就能帶來豐碩的回報,網上網下將《挑戰不可能》變成了一個“現象級”的節目。順著這條軌跡,我們可以看到,央視近來的“成語大會”、“詩詞大會”等綜藝節目,也遵循了這條線索。
三、強調原創,體現中國特色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真人秀節目陸續登錄中國,雖然我們對節目的選擇上有自己的標準,但是一旦引進,在節目的模式上大多就是“直接拿來”。這樣的“拿來”不僅要繳高額的“學費”(版權費用),而且帶來中國真人節目的生態問題,一時間從“裝修”到“整容”,從“高臺跳水”到“彈射入水”,花樣層出不窮。盡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2013年10月出臺了“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年播出的新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一個,當年不得安排在19∶30~22∶00之間播出”的規定,但在多家播出機構用聯合制作的名義,實際上“繞開”了管理部門的規定,還是有大量火爆的國外綜藝節目相繼被各大衛視引進和播出。
央視是中國電視的領頭羊,面對上星衛視的咄咄逼人,央視一方面要考慮到市場份額被切分,另一方面不能放棄價值導向的功能,完全放開和省級衛視展開競爭。因此,央視(特別是央視一套)看起來在這個問題上躊躇了多年:央視一套前些年從國外引進了不少真人秀節目的版權,但是這些節目由于沒有足夠的“爆點”,并沒有取得特別大的影響。下表顯示,在央視CCTV-1這個平臺上,有很多節目是引進國外的版權,這些節目雖然進行了部分的本土化的改造,但大多是局部的。
從這個意義上看,《了不起的挑戰》作為本土原創的真人秀節目,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中國風格,不僅是中國人的“平凡生命、極致綻放”,而且是全世界愛好生活、有絕活的人們的舞臺。這個欄目不僅呼應了國家電視臺的社會服務職能,而且與中國電視文藝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總目標相貼合,甚至通過輸出中國達人的形象改善了中國人的世界形象。
《了不起的挑戰》“在挑戰項目的最終選擇上,節目組強調極致挑戰、人物塑造和價值內核的三位一體”③,節目的評審組合也有著明確的定位和分工,李昌鈺體現了專業性和權威性,董卿體現了女性視角中的人文情懷。這些安排有效規避了以往類似節目只關注“奇、難、險、怪”,而忽視節目的價值追求的問題。中國電視節目的發展必須與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念相匹配,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真人秀節目的時代真正開啟。
注釋:
①據《綜藝報》,2015年8月14日。
②《“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總導演獨家揭秘〈挑戰不可能2〉臺前幕后》,據2016年11月16日,“廣電獨家”微信公眾號的采訪與推送。
③同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總導演獨家揭秘〈挑戰不可能2〉臺前幕后》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