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綜合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以漯河高中“三維六元”卓越學習模式為背景,努力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語文綜合實踐探究模式,為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開辟了廣闊的實踐天地,改變了傳統實踐活動的單一形式,從內容上看,呈現出鮮活、豐富的特征;從形式上看,更具交互性和動態性;從效用上看,更具共享性和時效性,更利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 “綜合性學習”
一、課題的提出
隨著中國社會與國際社會逐步接軌,以多媒體、網絡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術手段已經進入了我國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對教育體制改革的步步深入,催生了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使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經過多年的發展,信息化教學理念已逐步深入課堂。
新課標中更是明確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內容?!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然而,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開展多年以來的今天,仍有大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存在片面甚至錯誤的認識。在漯河市高級中學最近一次關于信息技術教學的問卷調查中,竟然有超過九成的教師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認識仍停留在“會使用多媒體”“會制作課件”“會利用網絡搜集資料”的水平上;超過60%的教師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出于在課堂上引起學生興趣的目的,更加注重課件的感官(視覺、聽覺)效果;還有15%左右的教師從互聯網下載課件后直接使用。而他們的態度直接決定了學生對信息化教學模式的認識,95%以上的學生表示“感覺只是把教材上的內容換了個地方”“不過看得很過癮”。
通過這次問卷調查,我們發現,部分教師簡單認為“使用了多媒體就是信息技術教學”,沒有真正認識到從“課堂+信息技術”到“課堂建立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理念轉變的意義,過于強調技術的作用,錯把手段當作了模式,教學效率甚至不如傳統課堂,引起了部分教師的懷疑與爭論。因此,我們得出結論,必須開展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探究,理念的革新比技術的進步更重要。超大容量、信息密集的語文課尤其迫切需要理念的更新。
二、“三維六元”模式對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的影響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凸顯了新課程觀念
1.網上搜索——激活思維,開闊視野
“課程”在“總目標”中提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币虼?,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優勢來開闊視野,豐富見聞,拓展實踐活動的空間,培養學生搜集、檢索、分析、利用信息的意識和技能,不斷提高信息素養,便成為我們研究的新課題。
如高一下期我們開展了“暢游書?!闭Z文實踐活動,孩子們通過因特網搜集了大量的與書有關的信息資料,有名著鑒賞,佳段欣賞,讀書感悟,讀書格言,讀書收獲,好書介紹,等等。有的孩子還整理了讀書的好方法,選書的好方法,有的還創建了自己的讀書博客,整個“暢游書?!睂嵺`活動中,學生的自主參與度高,不僅按老師要求開展實踐活動,還將網上的信息融進了自己的感悟、見解,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不僅獲取知識,還提高了信息素養。
2.網上對話——凸顯交互,合作共贏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課堂內外相互交流的時空,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便捷地與他人進行交流,如本期學完宋詞單元后,我引導學生開展辦墻報實踐活動,讓六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承辦一期電子墻報,主題為“讓心靈詩意地棲居”。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分工協作,有的構版面,有的選材料,有的為版面繪色,作品初稿完成時,每個同學可以對網上本組的作品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修改意見,如果覺得可以采納,就即時進行修改,這樣的實踐活動,營造了一種濃濃的交流氛圍,學生在相互評價中,體會到了實踐活動的樂趣。
3.網上共享——豐富資源,提高自我
“課標”在建議中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本W絡下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學習的需要對教學資源進行分析、組合,從而創造性地形成風格各異的課程資源,為孩子們豐富了課程資源,達到共享的優化教學,如高二下學期我們開展的“自然風光美、祖國山河秀”主題實踐活動,孩子們搜集整理了自己喜歡的自然景觀圖片、文字、音像資料,還著重整理了自己旅行過的自然景觀,有的把自己拍攝的照片傳到網上,有的還搜集相關的佳作讓大家圖文共享,有的還配上自己的解說詞,甚至有的同學還把自己當時寫下的游記附在后面,一人眼中的美景,讓全班孩子都共享,既培養了孩子的創新意識,又豐富了課程資源。
(二)自主探究,構建網上實踐活動探究模式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是學生在課外進行的自主探究活動,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探究一種課外實踐活動探究模式,這種模式是一種體現現代課程觀的開放性教學模式。
教師依據教學內容的可延伸性或根據現實生活(如創衛、旅游、禁毒等),師生共同確定探究的主題,圍繞主題制定、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自主探究或小組合作,在充分發掘網絡資源的基礎上,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然后以書面或專題手抄報形式展示自己或合作小組的探究成果,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求知的快樂。例如,高二期中考試剛做完實用類文本《屠呦呦,一株小草改變世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與“屠呦呦”相關的課外編寫電腦手抄報的實踐活動。于是,課余時間,電腦室里,有他們搜集資料的身影;課室里,有他們篩選、分析、交流信息后的歡愉的笑靨……一份份精美的手抄報,不僅讓學生積累了無數的好句佳篇、提高了選材、編輯、美工能力以及信息技術素養,更重要的是那生機盎然的學習興趣、那悠悠無間的大語文觀如春雨潤物般滋潤學生稚嫩的心田,這一切怎能不叫人“盡開顏”呢!
(三)以生為本,構建課內互動模式信息技術環境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內主要呈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合作、交流的探究過程,在這個過程彰顯出來的應該是以學生為本的人文課堂。
第一次互動是啟動階段:教師在鉆研文本及教學設計的基礎上,搜集有關的圖片、影視或動畫,創設情境,讓學生披情入文,整體感知,并激發學生濃厚的求知欲。
第二次互動是引動階段:教師要善于讓學生在新舊知識聯系上產生問題或“讀題入文”或“緣文生疑”,引發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動機。
第三次互動是聯動階段:學生在探究目標的指引下,通過師生、生生、師生機等多維互動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教師也可利用網絡進行學情監控或個別指導、咨詢。
第四次互動是能動階段:學生在自悟、自得的探究基礎上,通過師生互相交流、自我感悟、評價反饋、鞏固運用,使學生所得知識進行再現、聯想、深化或拓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以上的四次互動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或信息反饋而形成新一輪的學習探究目標,在網絡及信息技術的模擬環境中進行下一輪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環節。
三、課程管理方案
(一)組織建設
1.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成員
組長:趙建釗;副組長:王海東、王素青等;成員:張榮謙、夏家海。
職責如下:
(1)制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
(2)制定教學計劃,安排課時、師資配備和教學(或活動)場所。
(3)對活動過程進行監控、指導。
(4)建立學生“綜合活動實踐課學習檔案袋”。
(5)對教師的課程實施進行評價、考核。
(6)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課題成果進行評價,并進行學分認定。
2.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工作小組成員組長:馮淑英;組員:各班班主任、課程教師、課題指導教師。
3.職責如下
(1)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日常管理,確保每位學生參與課程。
(2)對學生加強安全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
(3)協助教務處建立“綜合活動實踐活動檔案管理”。
(4)審定課題或活動計劃。
(5)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
(6)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定。
(二)制度保障
圍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實施工作,學校對已有的部分教育、教學管理制度進行修訂,如逐步將教師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業績納入年度考核和各級評比中,將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學習情況納入學年先進評比和畢業考核中,實現以制度驅動課程實驗,以制度保障課程順利實施。
(三)資源保障
從硬件設施上看,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行政班教室、多媒體教室、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房、運動場和校外基地、社區等,可以利用現有的校園網絡進行交流工作。
從人力資源上看,學校擁有一大批各有所長、一專多能的骨干型教師,他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富有改革創新精神,業務扎實過硬,而且具有前瞻開放的思維,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進行指導,提供了人力資源。
從科研資源上看,我校已經為新課程的實施做了一些前期工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一步開發和實施營造出良好的氛圍。
四、課程實施方案
(一)研究性學習
1.課程安排
按照高中階段研究性學習作為必修課的要求,綜合實踐活動學習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高中三年內學生須完成2個課題的研究,其中高一完成1個課題;高二、高三完成1個課題。學校確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年級負責人、班級課程教師,組建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指導教師隊伍,“全員參與指導”是確定指導教師隊伍的基本措施。
2.組織形式
(1)以班級為單位組織課程的實施,在課程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生自愿結合的基礎上,每班組成5~6個研究性學習活動小組。
(2)根據實情小組確定課題,選擇合適的指導老師進行指導。
(3)每位指導老師一般指導2~3個研究性學習小組。
(4)小組推薦小組長一名,組長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安排具體分工,明確任務。
3.實施研究流程
(1)理論指導。對于一個剛剛步入高中的學生來說,“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的。所以剛開始我們不能急于讓學生直接研究,而給他們提供一些當前學科知識的背景和教會他們如何進行科研的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初始階段先上理論課(高中研究性學習基礎),理論課由理化老師完成,須向學生講完下列內容:研究性學習意義和如何選題、研究方案的設計和開題報告、研究過程與方法、研究課題的結題與展示。在此同時,班內先成立各個研究小組。小組的成立應以自愿的原則,規模保持在8~10人左右,每班5~6個小組。原則上不鼓勵單獨個人的研究小組。
(2)教師出主題,學生選課題。發動高一年級全體教師為“研究性學習”出主題,每個老師必須在第五周前提供兩個主題到教務處。教務處將收集的主題進行篩選后制出“主題集”,然后在校內展示主題集,供學生參考。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認真填寫《申請表》,以便于開題。同時我們也鼓勵同學自己提出課題,形成課題組,然后針對課題特點,選擇指導老師。
(3)指導老師評審課題,研究學生開題報告。學生首先在組內討論、班內進行同學間評審的方式,初步刪除一些不合格課題。指導小組然后根據學生提出的可行性和科學性依據對申報的各個課題進行評議。對于不能通過評審的課題,小組必須重新選題。評審通過的課題,則由各個小組著手設計研究方案和填寫《開題報告》。研究方案的設計可以在指導教師的參與下進行,指導教師及時指出其中的問題。開題報告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手段(實物投影,多媒體展示軟件,錄像,實物,照片等)來闡述自己研究設想和方案。對于優秀的開題報告,學校組織在學校櫥窗里展覽,增進學生研究的積極性。
(4)學生實施研究,教師指導研究。從開題報告開始,教師已經從主角變成配角,這也是研究性的實踐性、主動性的特點體現。對于實施研究階段,教師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從事研究。學生實施研究過程中,學生每次活動都必須認真填寫《記錄表》,并定期與指導老師見面,接受指導。
(5)學生總結報告,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自己收集的資料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和提煉,確定所要總結的內容。最后討論選擇最合適、最能反映成果的形式組織撰寫。學生完成研究成果一份、及研究成果摘要一份,同學間相互交流、評議、討論,提出修改意見。指導老師對研究成果進行指導,提出創新意見。小組再根據同學、老師的意見,修改研究成果,并填寫《總結報告》,作好結題答辯準備。
(6)課題答辯、成果展示,綜合評價。答辯報告會要求學生根據《總結報告》,利用10~15分鐘的時間,簡明闡述小組研究的意義、經過、及取得成果和吸取教訓、感受。過程中可以采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手段,配合展板、實物、照片等。報告完成后,小組成員回答評審組提問。評選出若干優秀的課題,進行校內展示和裝訂成冊。
4.成果評定和學分認定
研究性學習共15個學分。每個學生完成二個課題,其中高一學年一個課題5個學分;高二、高三學年一個課題10個學分?!把芯啃詫W習”的最終評價標準可以分三個部分。完成三個部分達到60分即可得到該學年相應學分。
第一,研究過程。占60%,活動記錄表格是否記錄齊全,是否清晰,實驗資料、調查表、活動照片是否保存。第二,研究成果。占30%,研究課題是否有新意,研究方法是否科學、創新,預期成果達到程度如何,成果的可靠性是否好,成果表述是否得體、清楚。第三,答辯情況。占10%,答辯陳述是否清楚,回答問題情況。
具體評價工作由指導教師初步認定,上報年級段,由年級段上報教務處,教務處召集教務處處、年級段、班主任及指導教師評議會,做出評價意見,作好學分登記。
五、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階段總結和反思
整合背景下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也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靈活性提高了許多。但是,我們在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發現了在語文綜合性學習與信息技術整合中,一些教師以為利用網絡上視覺感較好的圖片或動畫來代替文字學習和實踐操作,這種視覺暴力將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另外,在整合背景下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調控減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游離于學習進程之外的現象時有發生。
因此,作為21世紀的為師者,只有擁有精湛的教學藝術,廣博的文化素養,過硬的網絡多媒體技術,密切關注、探索新課程如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的開展,才能真正實現以生為本,才能在實踐活動課程領域里開創一片嶄新的時空,為未來培育高素質的人才,使課堂真正成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參考文獻:
\[1\]趙國棟.微課、翻轉課堂與慕課實操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9.
\[2\]王竹立.碎片與重構——互聯網思維重塑大教育.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3.
\[3\]吳軍其.新理念信息技術教學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9.
\[4\]郭巍.淺論信息化環境下的有效教學.經濟師,2011,(03).
\[5\]朱佩蕾.信息化環境下課堂有效教學研究.小學生,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