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金陽
(河南省固始縣人民醫院外一科 固始 465200)
開腹肝癌左外葉切除與腹腔鏡術患者康復與機體免疫功能分析
葉金陽
(河南省固始縣人民醫院外一科 固始 465200)
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鏡與開腹肝癌左外葉切除術患者康復和機體免疫功能。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6例肝癌患者為觀察對象,依隨機表法將其分作甲組與乙組各18例。甲組行腹腔鏡肝切除術,乙組接受開腹肝癌左外葉切除術,記錄并分析兩組首次進食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等康復指標及術后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結果:甲組首次進食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等均優于乙組;另外,甲組NK、CD3、CD19、CD4/CD8等免疫功能影響指標均優于乙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肝癌患者治療中,與開腹肝癌左外葉切除術相比,腹腔鏡肝癌左外葉切除術可顯著改善患者的各項康復指標,減少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具備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肝癌;開腹肝癌左外葉切除術;腹腔鏡;康復;免疫功能
腹腔鏡肝切除術是近年來臨床上治療肝臟腫瘤時常用的手術方式,具有手術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迅速等應用優點。但該手術方式對肝癌患者術后康復及機體免疫功能影響方面的相關研究仍較為缺乏[1~2]。本次研究通過分析于我院接受腹腔鏡或開腹肝癌左外葉切除術部分患者的相關資料,分析相關手術方式對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及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接受肝癌手術治療的36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嚴格依隨機表法將其分為甲組(18例)與乙組(18例)。甲組男12例,女6例;最低年齡28歲,最高年齡70歲,平均(55.58±10.12)歲;Edmondson-Steiner分級Ⅰ級4例,Ⅱ級8例,Ⅲ級6例。乙組男10例,女8例;最低年齡29歲,最高年齡70歲,平均(56.25±10.68)歲;Edmondson-Steiner分級Ⅰ級6例,Ⅱ級8例,Ⅲ級4例。兩組性別、年齡、Edmondson-Steiner分級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經AFP等血清學檢查與MRI等影像學檢查均確診為肝細胞癌,且病灶部位于左外葉;(2)患者無糖尿病、高血壓等內分泌相關合并疾病;(3)患者心、肺、腎等臟器不存在器質性病變及功能障礙;(4)患者近期未接受免疫治療、輸血、放化療等影響機體免疫功能措施。排除標準:(1)患者或其家屬拒絕配合本次研究;(2)轉移性肝癌者;(3)合并活動性肝炎或嚴重肝硬化等疾病。
1.3 治療方法兩組均實施氣管插管靜脈全麻。甲組實施腹腔鏡肝切除術:控制氣腹壓力于13 mm Hg左右,確定患者病灶部位及大小后作肝切線標記;切口于患者臍部下緣,長度約1 cm,置入腹腔鏡以行腹腔腫瘤及周圍組織探查;依順序將肝圓韌帶、鐮狀韌帶、冠狀韌帶、三角韌帶切開,對小網膜采用超聲刀進行離斷,離斷部位至靜脈韌帶根部處;于腹腔鏡顯示下對肝實質與小管道作離斷,夾閉粗大管道后行切斷處理;經電凝對創面進行止血,膽漏處作縫扎操作,以生物蛋白膠封閉肝臟創面后行腹腔沖洗,退出腹腔鏡、留置引流管、縫合創口等,完成手術。乙組實施開腹肝癌左外葉切除術:于患者上腹正中處作手術切口,確定病灶部位后作肝切線,借助電刀完成肝左外葉切除術。
1.4 觀察指標本次研究以康復指標與機體免疫功能指標為觀察指標,其中康復指標包括首次進食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等,機體免疫功能指標包括NK、CD3、CD19、CD4/CD8等術后5 d時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3]。
1.5 統計學分析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數據以率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項康復指標分析甲組首次進食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等均優于乙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指標分析(±s)

表1 兩組康復指標分析(±s)
組別n首次進食時間(d)術后并發癥[例(%)]住院時間(d)甲組乙組t/χ2P 18 18 2.14±0.42 4.73±1.17 6.25<0.05 0(0.00)4(22.22)5.14<0.05 6.31±1.31 11.57±2.54 5.52<0.05
2.2 兩組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分析兩組NK、CD3、CD19、CD4/CD8等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相比,甲組相關檢測數值明顯優于乙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分析(±s)

表2 兩組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分析(±s)
組別nNK(%)CD3(%)CD19(%)CD4/CD8甲組乙組18 18 tP 9.35±1.15 6.33±1.17 5.52<0.05 66.14±5.97 47.87±6.01 6.43<0.05 20.03±4.11 14.98±3.81 2.27<0.05 1.17±0.12 0.71±0.08 9.56<0.05
現階段肝臟腫瘤治療通常采用肝左外葉切除術,但由于手術的有創性,患者康復過程中受手術創口影響可能出現各項并發癥、延長住院時間,并可能因手術刺激而導致機體出現應激反應,對自身免疫功能產生不良影響[4]。人體免疫功能實現依賴由多個亞群組成的淋巴細胞。淋巴細胞亞群中的NK細胞可明顯阻礙腫瘤細胞的增殖過程,CD3可活化T細胞,CD4與CD8等細胞,影響機體的免疫反應,在此類細胞的作用下可有效地維持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加速患者康復過程[5]。
本次研究中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表明,肝癌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會受手術影響,而出現抑制現象。而人體免疫功可阻礙腫瘤形成、轉移等,這意味著若想保障患者的預后質量,則需盡量控制手術對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形成的不良影響。在開腹手術中,患者機體所受創傷較大,其淋巴細胞亞群明顯降低,表明機體免疫功能受較嚴重的影響,這可能與患者臟器暴露于空氣范圍較大,與空氣接觸時間較長有關[6]。而腹腔鏡手術受切口較小、血流量較少等因素影響,不僅可有效地降低切口感染、術區滲血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還可減少淋巴細胞亞群受空氣等因素影響,從而顯著優化了手術治療康復效果,改善了患者術后的機體免疫功能。本次研究數據表明,甲組患者的首次進食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等康復指標與NK、CD3、CD19、CD4/CD8等機體免疫功能指標均優于乙組,差異顯著(P<0.05)。綜上所述,在肝癌的治療中,腹腔鏡肝切除術比開腹肝癌左外葉切除術對患者康復影響更小,且可顯著減輕手術對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的不良影響,有利于肝癌患者術后康復。
[1]牛堅,汪海軍,邵華,等.腹腔鏡肝癌切除術對患者術后臨床康復和體液免疫影響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3,20(4):356-361
[2]康迎新,王琛,李徐生,等.腹腔鏡與開腹肝切除術治療肝癌的對比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14(8):698-700
[3]易永祥,王建,王翔,等.腹腔鏡與開腹肝癌左外葉切除術對患者臨床康復和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23): 6844-6846
[4]莫波,馬娟,郝志楠,等.結腸癌應用腹腔鏡以及開腹手術治療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比較[J].中國內鏡雜志,2016,22(6):24-26
[5]劉志春,姜玉石,張立獻.腹腔鏡下行肝左外葉切除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療效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4,31(2):269-271
[6]張杰,郭媛,王衛,等.腹腔鏡和開腹胃癌根治術對患者機體炎性反應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6,23(10): 1153-1156
R735.7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3.012
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