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河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鄭州 450000)
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的臨床研究
張萍
(河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鄭州 450000)
目的:研究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2008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膽囊結石患者40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的開腹切除手術治療。比較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成功率為99.5%,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成功率為82.5%,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0%,差異顯著(P<0.05)。結論: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患者效果較好,不僅可以縮短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胃功能恢復時間,還可以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同時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膽囊結石;腹腔鏡;膽道鏡
膽囊結石在外科臨床較為常見,屬于良性的膽道疾病,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重的特點。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膽囊結石的檢出率也在逐步升高[1]。以往膽囊結石的主要治療方式為傳統(tǒng)的開腹切除,但切除術后容易出現各類并發(fā)癥。近年來,腹腔鏡聯合膽道鏡的方式被廣泛應用到膽囊結石的治療中,此方式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的一種,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方便、術后恢復快、安全性高的特點,不但能保留膽囊術后功能的完整,還可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效果較為理想。基于此,我院做了相關研究,以分析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08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膽囊結石患者40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0例。治療組男性115例,女性85例,年齡40~81歲,平均年齡(57.5±1.2)歲,病程2~36個月,平均病程(12.2± 1.6)個月;對照組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齡41~80歲,平均年齡(56.3±1.5)歲,病程為3~35個月,平均病程(13.2±1.3)個月。納入標準:均經過CT以及B超檢查,確診為膽囊結石;對本次實驗知情,且已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心、腎、肝功能異常者;有手術禁忌癥者;有上腹部手術史患者;不配合治療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開腹切除術,治療組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行保膽取石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在臍緣下作弧形切口,將氣腹針插入,注入二氧化碳氣體,腹內壓保持在12 mm Hg左右,然后將套管針插入其內,置入腹腔鏡,檢查膽囊以及血管情況,最后確定是否將膽囊保留[2]。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在膽囊底部1 cm處作切口,若無黏連,可作牽引,從上腹的切口位置將膽囊提出,拆除氣腹,而后將膽囊底部切開,并將膽囊壁懸掛,置入膽道鏡,沖吸膽汁,采用取石籃將結石去除,對于較小的結石應采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出,較大的結石應切開吸膽汁,塌陷后再取。取石結束后應在膽道鏡下反復檢查,確保無殘留。最后取出膽道鏡,逐層縫合膽囊,并納入腹腔,氣腹重新建立,并在腹腔鏡下觀察膽囊是否安全,拆除氣腹和腹腔鏡,縫合腹部切口[3]。
1.3 療效判定手術成功:結石清除徹底,無膽囊息肉、無復發(fā)情況出現。手術失敗:結石清除不徹底,且術后出現了膽囊息肉情況和結石復發(fā)情況。手術成功率=成功例數/總例數×100%。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術后觀察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記錄。為保證各項手術指標得到控制,本研究中所有病例均由同一醫(yī)療小組進行治療和照護,手術手法及圍手術期給藥方案均保持一致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成功率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為99.5%,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為82.5%,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對比
2.2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功能恢復以及住院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功能恢復以及住院時間對比(±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住院時間(d)治療組對照組組別n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胃功能恢復時間(h)200 200 110.3±10.3*125.3±12.6 88.3±28.6*152.3±23.4 21.3±6.1*67.5±6.7 6.2±1.2*13.1±1.5
2.3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治療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對比
膽囊屬于消化器官,用來儲存和濃縮膽汁,在人體器官中占據重要位置[4]。進食前,膽囊用來儲存膽汁,進食后可以將膽汁移至十二指腸起到促進消化的作用[5]。若將膽囊切除,會出現消化不良、消化能力退化的現象,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6]。膽囊結石發(fā)病急、病情重,以往常采用開腹手術治療,盡管能夠解除病灶,但同時也會對患者造成一定創(chuàng)傷,影響術后恢復。
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取石術屬于較為先進的微創(chuàng)手術[7],被逐步應用到膽囊結石的治療中,且結石清除率相對較高,相關研究表明結石清除率可高達93.2%~100.0%[8],可見治療效果較理想。該手術具有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痛苦小、安全性高、結石清除較徹底、術后修復快的特點[9],且不需要分離膽囊三角,能夠有效避免膽囊周圍組織的損傷[10],從而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手術中膽道鏡的運用可以提供良好的手術野,避免漏取、漏治情況,最終達到提高手術成功率的目的[11]。另外,在進行手術時對手術醫(yī)生的技能要求較高,醫(yī)生不僅需要熟練掌握內臟解剖結構,還要有嫻熟的鏡下操作技巧[12]。
本次研究中,治療組手術成功率為99.5%,對照組僅為82.5%,差異顯著(P<0.05),說明對于膽囊結石患者,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具有較高的成功率。治療組術中出血量、胃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在治療膽囊結石患者更具有微創(chuàng)性,且術后恢復更理想。治療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對照組為14.0%,差異顯著(P<0.05),提示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安全性相對較高。綜上所述,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效果較為理想,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治療成功率,降低術中出血量、加速胃功能恢復,還可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
[1]席鵬武,黃初東,楊榮華,等.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息肉合并膽囊結石的臨床療效觀察[J].重慶醫(yī)學,2014,43(3):293-294
[2]章志軍,王波,黃俊偉,等.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52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2,14(8): 1321-1322
[3]胥坤倫.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的臨床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0):4721-4722
[4]常國慶,黃漢濤,劉家盛,等.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7 (3):27-28
[5]黎慶,謝立,謝慶龍,等.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結石的臨床研究[J].中國處方藥,2014,12(3):86-87
[6]張?zhí)烊A,曾鵬飛.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J].中國內鏡雜志,2010,16(3):309-310
[7]劉偉,鄭軍,趙延春.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微創(chuàng)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療效比較[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12,12(12):2359-2361
[8]謝浩,龍昊,宋正偉,等.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3,42(20):2359-2360
[9]王峻,何濤,張勇,等.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31):28-29
[10]李國鋒,呂亞靜,林海龍,等.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臨床分析[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1,17(12):1665-1667
[11]劉郁,于亮,段紹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10):40-42
[12]王愛東.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臨床應用[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3,29(4):529
R657.4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3.014
2017-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