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燕
(河南省溫縣人民醫院檢驗科 溫縣 454850)
血液檢驗指標在診斷冠心病患者中的臨床運用價值探討
馮海燕
(河南省溫縣人民醫院檢驗科 溫縣 454850)
目的:探討冠心病患者血液檢驗指標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患者300例作為觀察組,隨機選取同一時期在我院體檢的健康者300例作為對照組。均取清晨空腹靜脈血,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以及相關試劑對其進行分析,對比兩組受檢者不同血液檢驗指標,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液檢驗指標的臨床價值。結果:兩組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及心肌肌鈣蛋白Ⅰ值、CK-MB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其它血小板相關參數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冠心病患者血液指標與病理變化有著密切關系,可作為冠心病患者有效診斷依據,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患者病情嚴重程度。
冠心病;血液檢驗指標;臨床診斷價值
冠心病是指由于人體心肌供血不足與冠狀動脈過于狹窄,導致心功能障礙與心肌壞死等臨床綜合癥狀。冠心病具有極高的病死率,不僅威脅人們身體健康,還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心理影響[1]。目前臨床診斷該病主要采用冠狀動脈造影,雖該診斷方法具有較高診斷率,但其操作過程過于復雜,容易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傷害[2]。因此,如何利用其它方法快速、有效地診斷冠心病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分析了我院收治的300例冠心病患者血液指標在診斷冠心病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患者300例作為觀察組,并隨機選取同一時期于我院體檢的30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180例,女120例;年齡46~78歲,平均(60.20±4.96)歲;病程2~10年,平均(5.16±1.98)年。對照組男169例,女131例;年齡46~77歲,平均(59.56±5.36)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抽取兩組受檢者早晨7~8時空腹靜脈血2 ml,注入常規抗凝管,搖晃抗凝管使血液與抗凝劑得到充分混合,所有檢驗結果在血液采集完成后的2 h內檢出。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相應試劑檢測兩組受檢者心肌肌鈣蛋白Ⅰ(cTn-Ⅰ)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小板計數(PLT)、血小板體積(PCT)、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DW)及紅細胞分布寬度(RDW)。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cTn-Ⅰ、CK-MB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RDW值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PLT、MPV、PDW、PCT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液檢驗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血液檢驗指標比較(±s)
組別cTn-I(μg/L)CK-MB(IU/L)PLT(109/L)MPV(fl)PDW(%)PCT(fl)RDW(%)觀察組對照組參考值P值14.22±8.62 0.00±0.00 0~0.15<0.05 137.90±12.31 12.83±3.28 0~24<0.05 152.31±36.55 149.29±40.70 100~300>0.05 12.14±2.56 11.86±2.37 9~13>0.05 16.95±1.2 16.81±1.1 10~18>0.05 0.16±0.50 0.16±0.60 7.7~12.0>0.05 18.01±5.0 14.22±5.1 35.1~43.9<0.05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社會人口趨于老齡化,冠心病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冠心病是嚴重心血管疾病的一種,根據冠心病的發病時期可分為急性冠心病和穩定性冠心病;根據癥狀可分為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心律失常型冠心病、心力衰竭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隱匿性冠心病等。相關研究認為冠心病的發病可能與脂質代謝異常,堆積于動脈內膜有關。脂質堆積形成的粥樣脂類物質形成的白色斑塊遷延不治,導致動脈腔狹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等,患者臨床表現為心絞痛、胸悶等癥狀,嚴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如何通過血脂檢測提前發現病理改變,對冠心病早預防、早治療,對改善疾病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cTnⅠ、CK-MB數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cTnⅠ是心肌損傷的重要血清標志物,對臨床診斷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認為,cTnⅠ水平的升高原因主要在于心肌受損時,胞漿內肌鈣蛋白透過細胞膜滲入血液循環,且隨著病情進展,血清中肌鈣蛋白逐漸升高,cTnⅠ水平升高一般發生在心肌受損后6~8 h[3]。因此,一旦cTnⅠ出現異常可能預示著心肌出現損傷或壞死,且cTnⅠ水平越高,病情程度越嚴重。cTnⅠ可作為臨床診斷心肌疾病的重要輔助手段。CK-MB是人體骨骼肌和心肌細胞胞質中的一種酶。研究已證實CK-MB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3~8 h內即開始升高,24 h內達到峰值。因此,通過CK-MB水平亦可對心肌梗死情況作出基本判斷。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血小板參數雖略高于對照組,但均無統計學意義。有研究認為[4],這可能與患者病變發展到了一定程度,血小板與其他相關參數已經發生一系列動態變化有關。本次結果中,觀察組RDW顯著高于對照組。多研究認為RDW越高,冠心病病情越嚴重,預后越差,其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基礎代謝率較高,造血原料缺乏,引起貧血;另外,當患者心絞痛發作時收縮血管因子大量釋放,造成腎臟缺血性損傷,使得紅細胞生成素分泌降低,患者體內炎性因子的作用也對鐵離子的代謝造成影響:即RDW能反映患者心肌受損嚴重程度[4~5]。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血液指標與病理變化有著密切關系,可作為冠心病患者有效診斷依據,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患者病情嚴重程度。
[1]肖登峰.不同血液檢驗指標在冠心病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57):159
[2]連秋萍.冠心病患者不同血液檢驗指標的臨床診斷價值[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6,31(10):84-85
[3]紀云鵬,朱紅芹,王慶敏,等.某省2008~2011年血液檢驗室間質量評價結果分析[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3,30(1):95-97
[4]劉建國.不同血液檢驗指標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24):135-137
[5]王燕,張洋,叢祥鳳,等.紅細胞分布寬度和高敏C反應蛋白對老年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的預測價值[J].中國老年學,2012,32(8):1562-1565
R543.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3.059
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