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安岳縣康復醫院,四川資陽642350
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中自我效能理論的應用價值
楊軍
安岳縣康復醫院,四川資陽642350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中自我效能理論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該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8例作為該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實行自我效能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方式,對比兩組患者精神病癥狀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結果觀察組精神病癥狀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自我效能理論應用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過程中,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思維障礙、焦慮抑郁等精神病癥狀,還可提升患者整體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大力推廣。
自我效能理論;精神分裂癥;生活質量;臨床癥狀
精神分裂癥是指病因復雜、治療困難的重性精神病,表現為行為、情感、思維等方面的活動障礙,病程較長,且疾病易反復發作,不利于患者健康生活,受到多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當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大對患者護理過程的重視程度,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自我效能理論是一種可激起人體內心意志力、生活動力的心理干預方法,不僅能夠有效增強患者生活信心,還可縮短患者治療周期。基于此,該文重點探究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中自我效能理論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該文研究對象為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該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88例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4例患者中,男19例,女25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55.4±4.6)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為(4.2±1.4)年;對照組44例患者中,男18例,女26例,年齡20~64歲,平均年齡(55.8±3.4)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為(4.5±1.3)年,對比兩組患者研究資料,不存在明顯差異,能夠將其進行比較(P>0.05)。
1.2 護理方式
兩組均服用相同的抗精神病類藥物,對照組加入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加入以自我效能理論為基礎的護理措施,具體分為以下幾方面。
1.2.1 自我效能理論該理論在19世紀中后期被學者班杜拉提出[1],主要被用于解釋分析處于某種特殊情景下產生動機的原因,將其運用在精神病患者護理過程中,首先,應轉變患者角色,引導患者變為主動治療的提供者,建立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良好互助模式,促使患者從護理人員處獲取疾病管理經驗,激發患者自我效能感。
1.2.2 干預患者認知行為根據患者病情嚴重情況,制定針對性健康教育管理方案,開展團隊或者個人的教育活動,仔細為患者講解有關精神分裂癥疾病的發病因素,提高患者對于自身行為的認識[2],了解不同行為對于疾病康復的認識,將被動護理轉變為主動管理。針對患者日常活動、操作行為及時做出評價,當患者表現較好時,應及時予以表揚、肯定,提高患者生活行為的成就感與自我效能感。根據患者病情,幫助患者制定可行的目標與行為標準,指導患者結合自身行為進行中肯評價,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患者在直接經驗中獲取自我效能感,提升其整體治療效果。
1.2.3 重視患者溝通交流定期組織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交流疾病治療心得,選擇成功的案例與其他患者進行交流,幫助患者獲取間接經驗,樹立患者疾病榜樣,提升其自我效能。
1.2.4 構建完善支持系統在進行護理工作時,應重視對患者家屬的教育,指導家屬正確認識精神分裂癥,要求家屬給予患者家庭溫暖,疏解患者心理壓力。
1.3 評定標準
根據BPRS(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評價患者護理前后的精神病癥狀,分為思維障礙、抑郁焦躁、活力缺少、敵視猜疑等,總分越高,說明患者病情越嚴重。根據SQLS(精神分裂癥疾病生活質量評估量表),評價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分為動機、副作用、心理社會,總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狀況越不好。
1.4 統計方法
統計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借助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并進行t值檢驗,,P<0.05說明數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反之,則無。
2.1 兩組患者精神病癥狀情況對比
護理前,觀察組與對照組各項精神病癥狀評分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思維障礙、抑郁焦躁、活力缺少、敵視猜疑評分分別為(2.11± 0.27)分、(0.98±0.22)分、(2.14±0.41)分、(1.52±0.17)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患者的精神病癥狀緩解情況優于對照組,且數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精神病癥狀情況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精神病癥狀情況對比[(±s),分]
組別思維障礙抑郁焦躁活力缺少敵視猜疑觀察組(n=44)對照組(n=44)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32±0.23)(2.11±0.27)(3.36±0.18)(2.96±0.12)(1.45±0.19)(0.98±0.22)(1.47±0.35)(1.15±0.47)(3.84±1.33)(2.14±0.41)(3.43±0.34)(3.17±0.25)(2.95±0.37)(1.52±0.17)(2.97±0.46)(2.62±0.16)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動機不良反應心理社會觀察組(n=44)對照組(n=44)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6.78±7.43)(15.44±4.65)(26.43±7.18)(22.94±6.12)(25.77±6.19)(12.87±4.22)(25.47±7.35)(21.15±4.47)(43.84±8.33)(32.14±5.41)(43.43±6.34)(39.17±9.25)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經過護理后,觀察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得到了較大改善,且數據間存在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2所示。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行為通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社會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偏見較大,進而出現社會隔離的現象[3],極大程度上影響到患者的康復。該文通過研究自我效能理論的應用價值可知,觀察組患者精神病癥狀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自我效能理論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護理人員應結合自我效能理論的基本原則,幫助患者建立自我責任感,調整患者心態,增強患者回歸正常社會活動的欲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將自我效能理論應用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過程中,能夠有效增強患者康復信心,改善患者精神病癥狀,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值得推廣。
[1]游秋萍,鄭偉,李雅文,等.系統康復護理訓練對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適應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2015,10 (9):1398-1400.
[2]吳純青.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3):237-238.
[3]李艷,高麗艷,孫敬梅,等.社區衛生服務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8):29-31.
R47
A
1004-6569(2017)03(b)-0021-02
2017-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