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士科
神經內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瘤的療效觀察
何士科
目的 探討神經內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瘤的療效。方法 選擇神經內鏡(觀察組)、顯微鏡(對照組)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瘤的患者各40例;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全切除率以及手術前后激素水平。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降低(均P<0.05)。兩組患者激素水平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有效率均達90%以上,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神經內鏡與顯微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瘤療效相當,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神經內鏡 垂體瘤 激素
垂體瘤是一種臨床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其中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分泌型較為常見[1-2]。手術切除是主要治療方式,由于傳統的開顱手術對患者損傷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目前已逐漸被顯微鏡、內鏡手術替代。近年來,神經內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術在垂體瘤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筆者對神經內鏡與顯微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瘤的療效及對激素水平的影響進行比較與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PRL或GH分泌型垂體瘤患者。其中采取神經內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瘤40例(觀察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24~67(46.87±5.70)歲;PRL型23例,GH型17例;瘤體直徑11~42(25.93±8.84)mm。采取顯微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瘤40例(對照組),男14例,女26例;年齡24~67(47.22±5.10)歲;PRL型24例,GH型16例;瘤體直徑9~40(27.03±6.96)mm。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分型、瘤體直徑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入選標準:(1)術前行鼻腔、蝶鞍區冠狀CT、MRI檢查,垂體瘤局限于鞍內、未侵襲海綿竇及蝶竇且腫瘤未分葉;(2)無其他導致垂體激素異常的疾病;(3)未接受過其他藥物治療或放射治療。患者術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1.2.1 顯微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術 術前1d剪除鼻毛,清洗鼻腔。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碘伏紗消毒雙側鼻腔鼻道。在顯微鏡下經患者右側鼻孔(一般選擇右側,可根據術者習慣、患者鼻腔條件等作出調整)入路,切開鼻中隔黏膜;用鼻窺器撐開鼻中隔,在辨認蝶竇開口后咬除骨性鼻中隔,開放蝶竇前壁,顯露鞍底;切開鞍底硬膜后,使用刮勺配合吸引器反復操作,以“底側-兩側-中間”的順序刮除腫瘤。術畢修補鞍底,用明膠海綿填塞蝶竇,撤出鼻窺器,復位黏膜,并用油紗條填塞鼻腔。
1.2.2 神經內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術 使用日本Olympus硬式內窺鏡,鏡長150mm,外徑2.7mm,側視鏡視角0°/30°/70°/90°。術前準備、麻醉及消毒同顯微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術。助手持鏡,術者持內鏡進入一側鼻腔,辨認清楚后電凝輕燒鼻甲和鼻中隔黏膜形成開口,將腎上腺素浸潤的棉片填塞于上鼻甲與鼻中隔之間,以擴大蝶竇開口。電凝切開鼻中隔黏膜、磨鉆磨開蝶竇前壁后將內鏡伸入,此時可明確辨認鞍底結構。用磨鉆磨開鞍底,切開鞍底硬腦膜后進行腫瘤切除操作,具體模式、切除順序與顯微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術相同。術畢用人工硬腦膜修補鞍底,蝶竇前壁黏膜復位。僅用膨脹海綿隔開黏膜與上鼻甲,若無出血可不用填塞明膠海綿,鼻腔內亦不用填塞紗條。
1.3 觀察指標 (1)PRL、GH:采集術前1d空腹靜脈血5.0ml,分別使用PRL-ELISA試劑盒、GH-ELISA試劑盒(均為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檢測血清PRL、GH水平;術后第3天再次檢測(研究表明術后3d內PRL、GH水平下降幅度與手術效果具有相關性;間斷性的檢測結果與術后3個月比較,波動不明顯[3]。(2)記錄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癥情況;術后6周行MRI復查鞍區,觀察并記錄腫瘤切除情況。
1.4 評價標準 血清PRL水平0.09~1.13nmol/L為正常,血清GH水平<0.746nmol/L為正常。根據手術前后激素水平變化評價療效:激素水平恢復正常為“痊愈”,下降≥50%為“好轉”,下降<50%為“無效”;其中“痊愈”“好轉”視為“有效”。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一般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均明顯減少(均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出現尿崩各2例,予注射垂體后葉素治療后康復;對照組出現腦脊液漏4例,予去枕臥床保守治療,其中2例情況嚴重者予預防性抗生素治療,1周后均改善;對照組出現電解質紊亂2例,予對癥治療至恢復正常。術后6周MRI復查結果顯示,觀察組全切除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2.2 PRL、GH水平比較
2.2.1 兩組PRL分泌型患者手術前后PRL變化 兩組患者PRL水平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有效率均達90%以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PRL分泌型患者手術前后PRL變化
2.2.2兩組GH分泌型患者手術前后GH變化 兩組患者GH水平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有效率均達90%以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GH分泌型患者手術前后GH變化
垂體瘤是常見的神經外科良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0%[4]。近年來,尋找一種創傷小、效果好的手術方法是研究熱點。隨著顯微技術的不斷發展,顯微切除術逐步代替傳統的開放術式;目前,垂體瘤也越來越多應用顯微切除術,如顯微鏡下垂體瘤切除術、神經內鏡下垂體瘤切除術等。本文選擇神經內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瘤為觀察組,與顯微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術比較,具體優勢如下:(1)神經內鏡下光照條件更好,手術視野更清晰,有利于鏡下辨認瘤體與正常組織,觀察瘤腔是否有腫瘤組織殘留;而顯微鏡需要鼻窺器及輔助照明設備,視野有一定死角,易造成切除不徹底[5-6]。(2)神經內鏡入路途徑不需要剪切骨性鼻中隔,造成鼻中隔穿孔的可能性較小;術后不需要紗條填塞鼻腔,不影響鼻腔通氣,術后患者痛苦小、恢復快[7]。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均明顯減少,證實了以上結論。尿崩、腦脊液漏是常見的術后并發癥,本研究共有4例患者出現尿崩,均為一過性,經治療后緩解;對照組出現4例腦脊液漏,而觀察組未出現,考慮與神經內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術的精準性高、對鞍隔或其他周圍組織損傷小有直接關系。
對于PRL、GH分泌型垂體瘤而言,術后血清激素水平是評價手術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標。相關研究顯示術后激素水平與垂體瘤復發具有相關性[8]。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激素水平均明顯下降,有效率均達90%以上,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兩組全切除率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以上結果提示這兩種顯微切除術效果相當,均可應用于垂體瘤手術。亦有研究表明,神經內鏡與顯微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瘤均能取得很好的手術效果,兩種術式差別不大[7-9]。有文獻報道70.9%的PRL分泌型垂體瘤、55.4%的GH分泌型垂體瘤患者的瘤體存在假包膜結構[10]。假包膜是腫瘤邊緣的正常腺體組織,與腫瘤分界不清,且可能有腫瘤細胞侵入其中。能否徹底清除假包膜是影響手術療效的一個重要因素。神經內鏡在操作時可以自由調整方向和深度[11],使術者視野充分接近腫瘤;而顯微鏡所提供的視野是固定的。此外,神經內鏡深部照明優于顯微鏡,有利于區分腫瘤、假包膜及正常組織,便于術者對腫瘤假包膜進行處理,實現盡可能徹底清除瘤體、減少損傷的目的,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2-13]。袁雪松等[14]研究表明PRL、GH分泌型垂體瘤患者術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甲狀腺激素變化不明顯,而本研究患者未出現相關臨床癥狀,故未作討論。此外,因術后隨訪時間較短,本文未比較患者遠期復發情況存在一定的不足。
綜上所述,神經內鏡與顯微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瘤療效相當,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1] Hopkins R L.Pituitary tumors:viewpoint-medicaltherapy[M].New York: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2015: 403-408.
[2] 陳曉娟,張維天.促甲狀腺激素垂體瘤的診斷與治療[J].國際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6,40(1):57-60.
[3] 段曉鵬.垂體腺瘤手術前后內分泌激素測定的臨床應用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0):99-100.
[4] Mamelak A N,Car Michael J,Bonert V H,et al.Single-surgeon fully endoscopic endonasaltranssphenoidalsurgery:outcomes in three-hundred consecutive cases[J].Pituitary,2013,16(3):393-401.
[5] 汪丹.顯微鏡與內鏡下不同縱裂入路的結構顯露特點及其解剖結構標志定位[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4(4):244-247.
[6] 魯曉杰,陳開來,王清,等.內鏡和顯微鏡下經鼻入路鞍區的解剖學對比研究[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0,33(2):140-142.
[7] 劉宇利,鄭勇,成振林,等.神經內鏡與顯微鏡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腺瘤療效比較[J].中華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電子版),2014(6): 31-35.
[8] 王雷,魏盾,崔曉亮,等.內分泌激素水平與垂體瘤手術患者預后的相關性[J].廣東醫學,2014,35(15):2365-2367.
[9] 白吉偉,李儲忠,桂松柏,等.內鏡與顯微鏡經鼻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腺瘤療效比較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5,31(4): 325-328.
[10] Van Meter M E,Kim E S.Bevacizumab:current updates in treatment[J].Curr Opin Oncol,2010,22:586.
[11] 王任直,江濤,馬文斌,等.腦膠質瘤治療技術與進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49.
[12] 陳賢斌,葉盛,張宇,等.神經內鏡經鼻蝶手術治療功能型垂體腺瘤的療效觀察及激素評估[J].中國內鏡雜志,2015,21(8):828-831.
[13] 王勇,吳沖,張洪亮,等.神經內鏡下切除功能性垂體瘤術后激素水平改善的效果分析[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5,6(4):265-268.
[14] 袁雪松,卞曉星,陳紅春,等.神經內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瘤療效與安全性分析[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5(6):94-95.
2016-11-10)
(本文編輯:陳丹)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12.2016-1861
323000 麗水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
何士科,E-mail:hoh11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