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睿 邱彩霞 蘇忠周
●病例報告
腦干出血后Horner綜合征合并反Horner綜合征1例報告
尹睿 邱彩霞 蘇忠周
Horner綜合征又稱頸交感神經麻痹綜合征,其特點是病側眼球輕度內陷、瞳孔縮小、上瞼下垂、眼裂變窄及同側面部少汗等,但對光反射正常;常見于中樞至眼部的交感神經通路受損、被壓迫等,少數病例為先天性或無明顯病因可查。反Horner綜合征與Horner綜合征相反,其特點是眼球外凸、瞳孔散大、眼裂增寬,但對光反射存在;它是交感神經通路持續受到刺激所產生的臨床癥狀。臨床上2種癥狀發生在同一例患者的病程上十分罕見,現將本院2014年2月18日收治的1例腦干出血后不同時間出現2種綜合征的病例報道如下,并結合文獻作一分析。患者 男,49歲。因“突發神志不清伴惡心、嘔吐2h余”為代訴入院。肥胖體質,家屬陳述其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無心臟病及其他心腦血管相關病史。入院急診頭顱CT提示腦干斑片狀高密度出血影(圖1a)。神志昏迷,因呼吸、氧飽和度欠佳于急診室緊急氣管插管,予呼吸機輔助呼吸;雙側瞳孔等大等圓,1.5mm,光反應遲鈍;四肢刺激無反應。予重癥監護及對癥治療。入院第2天,雙側瞳孔2.0mm,光反應靈敏。第4天(即氣管插管約72h),患者自主呼吸能力仍欠佳,向家屬交代病情后于手術室行氣管切開術。手術步驟:取仰臥位,肩下墊枕,頭后仰,于頸部正中2~4氣管環處標記,消毒鋪巾,2%利多卡因針局部麻醉,切開皮膚并逐層分離,確認氣管后T形切開氣管環,置入8號氣管套管。氣管切開后,患者氣管套管內痰量較多,予吸痰處理,咳嗽反射存在并逐漸加強。第6天查體發現左側瞳孔(1.5mm)較右側(2.0mm)略小,但均對光反射靈敏,左側眼裂較對側稍變窄;后續觀察發現左側面部明顯比對側少汗,眼球凹陷不明顯。此體征一直反復存在。第49天考慮患者神志較前恢復,肢體可稍自主活動;CT提示腦干血腫吸收,有軟化灶形成,氣管套管內痰量較前明顯減少;故考慮拔除氣管套管。當時情況穩定,咳痰次數較拔管前
討論 頭頸部交感神經傳導通路包括三級神經元,即中樞、節前和節后神經元。位于下丘腦的中樞神經元(瞳孔散大中樞)發出交感神經纖維,經腦干、脊髓下行至位于C8~T3脊髓灰質側角的節前神經元(睫狀體脊髓中樞),由此發出節前纖維隨相應脊神經前根出椎間孔后,經白交通支進入椎旁的星狀神經節(不換元)。穿過星狀神經節后節前纖維在頸交感干內上行至頸上神經節換元,由節后神經元發出節后纖維沿頸動靜脈表面走行,進入頭面部和頸部的靶器官如瞳孔開大肌、提上瞼的Muller肌、頭頸部汗腺及血管平滑肌等。

圖1 1例腦干出血后Horner綜合征合并反Horner綜合征患者頭顱CT平掃所見(a:提示腦干出血;b:提示腦干血腫吸收,左側形成軟化灶)
引起Horner綜合征的原因很多,如炎明顯增多;6h后查體發現左側瞳孔散大為8mm,右側瞳孔為2mm,雙側對光反射存在,左側眼裂較前增寬,左側眼球稍突出,其余查體同前。緊急復查頭顱CT提示腦干血腫吸收,左側形成軟化灶(圖1b),未見明顯出血或腦梗死等異常改變。觀察3d后復查CT無殊,左側瞳孔恢復為2mm,右側瞳孔為2mm,雙側對光反射靈敏,左側眼裂及眼球較前恢復,予出院隨訪。癥、創傷、手術、腫瘤、血腫、血栓形成、動脈瘤等[1-2]。依據臨床表現,該病例Horner綜合征診斷明確,首先考慮原因為腦干出血引發交感神經中樞部受損;氣管切開后特征更明顯,考慮因頸部手術置入氣管套管后累積影響左側交感神經外周部所致,類似于節前型[2]。文獻復習過程中發現有關于腦橋梗死導致Horner綜合征交叉癱的病例報道[5],與本病例具有鑒別意義。該病例恢復期左側肌力達Ⅲ~Ⅴ級,且右側肢體肌力(Ⅰ~Ⅱ級)明顯較左側低,并有輕度的中樞性面舌癱,復查CT提示血腫吸收伴左側腦干部軟化灶。這考慮腦干出血及吸收過程中損傷了相應的錐體束,因此產生了與腦橋梗死機制不同而結果相似的臨床表現。依據該病例拔除氣管套管后的臨床表現,反Horner綜合征的診斷較為容易;考慮原因是氣管套管拔除后左側頸部交感神經解除了壓迫,伴隨拔除套管后的刺激性咳嗽引起了交感神經通路短暫的刺激。查閱近年來外文臨床文獻發現無相關病例報道,僅有中文病例報道可見于Pancoast瘤[3],亦可見于上呼吸道感染[4]。
重癥患者易影響肺部而造成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初始的氣管插管不宜保留時間過長,一般采取氣管切開以保證呼吸道通暢。經復查CT及分析排除其他中樞性改變的可能因素,提示該患者出現的反Horner綜合征與氣管切開有關。因此臨床醫生必須熟練掌握氣管切開操作規范及流程,盡量避免可能的并發癥。該病例先后出現Horner綜合征和反Horner綜合征十分罕見,這與腦干出血、氣管切開影響交感神經通路密切相關,應在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并正確區分,從而作出合理的診斷與治療。
[1] Proctor C,Chavis P S.Horner syndrome [J].Journal of neuro-ophthalmology: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2013,33(1):88-89.
[2] 黃軼剛,張世民.Horner綜合征[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8,26(6):696-699.
[3] 馬振亮,馮建國.Pancoast瘤致反Horner綜合征1例[J].青島醫藥衛生,1998,30 (11):50.
[4] 田千慶,梁瑛,張連勝.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反Horner征兩例報告[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5,8(2):111.
[5] 劉學倩,寧占良.腦橋梗死致Horner征交叉癱2例[J].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7,16 (7):640.
2016-09-29)
(本文編輯:陳丹)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 12.2016-1539
313000 湖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尹睿、蘇忠周),神經內科(邱彩霞)
尹睿,E-mail:neuroyr@163.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