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石濤《歸棹》及相關圖冊研究

2017-06-26 10:44:39朱良志
中國書畫 2017年3期
關鍵詞:書法

◇ 朱良志

石濤《歸棹》及相關圖冊研究

◇ 朱良志

1695年,石濤客居真州,當時他正處于彷徨苦悶的時期,風光綺麗的真州卻給他精神莫大的安慰,他在這里讀書、寫作、作畫、會友,且參與友人多處園林的營建,是其創造力勃發的時期。這期間,他作有一套《歸棹》冊頁,活潑地傳達出他快樂而又輕松的心情。在石濤作品的流傳史上,越是石濤精品,仿作偽作者就越多,圍繞這套冊頁有很長的故事,本文截取幾個片段而述之,由此可見石濤作品流傳紛亂狀況之一斑。

一、大都會本《歸棹》冊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石濤12開冊頁《歸棹》,是石濤生平代表作品之一。20世紀初曾為日本收藏家鐵城桑箕(Kuwana Tetsuj?,1864—1938)收藏,大都會藏本中有鐵城所題“苦瓜和尚書畫冊”冊名,冊內“苦瓜和尚書畫神品”的題簽也出自其手。冊頁之后有日本近代南畫泰斗富岡鐵齋(Tomioka Tessai,1837—1924)的題跋,他引鄭板橋對石濤的評論評此畫。1914年,鐵城將此畫贈友人耕雪光醒,冊中有鐵城之記載:“石濤和尚書畫冊,鑒古者以為希世之逸品,所謂絕無而罕存者。予曩得之,珍襲久焉。今耕雪光醒一見,欣賞不措,因割愛貽之。時甲寅五月,鐵城桑箕記。”

這套冊頁后流入香港,曾為萱暉堂程琦收藏,冊后有程琦1958年題簽:“清湘老人山水花卉十二幀,皆有對題,元氣淋漓,脫盡畫家蹊徑,頗具超塵之想。按傅抱石《石濤上人年譜》謂此冊寫于康熙四十七年乙亥,上人時年六十有六,尤為精詣之作也。戊戌蕤賓伯奮識于海東寓所。”此畫不知何時流入美國,1967年密歇根大學舉行石濤大展,出現此套冊頁,當時引起轟動。1976年,此冊由唐氏家族購得捐贈給大都會〔1〕。

此冊最初發表于橋本關雪1926年所著《石濤》一書中〔2〕。1948年傅抱石《石濤上人年譜》談到石濤這套冊頁〔3〕,1967年美國學者艾瑞慈(Richard Edwards)在《道濟的畫》(The Painting of Tao-Chi)中,列出部分收藏于日本與美國的石濤作品,其中也談到這套冊頁〔4〕。1976年,時任大都會亞洲部主任的方聞教授發表《石濤歸棹冊頁研究》〔5〕,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在密歇根大學石濤大展中,根據其中第一開《歸棹》(Returning),將此冊頁定名為《歸棹》。大都會收藏此冊后仍其名而稱之(圖1)。

這套冊頁共有24頁,12對開,紙本,每開書畫并頁,右為畫幅,左為書法對題。每幅約為16.5cm×10.5cm。未系年。從整體上看,冊頁有相當的統一性,為同一時期完成,書法和繪畫風格也可判斷為晚期作品。

第一開《歸棹》,畫依稀溪岸,一影小橋,小舟從遠方淡然歸來。云天空渺,落葉蕭疏,是秋日景色。而岸邊的山崖上,隱約有一小亭,當為歸去之所。右側中下鈐“石濤”“原濟”二白文印。

書法對題云:“落葉隨風下,殘煙蕩水歸。小亭倚碧澗,寒襯白云肥。”款“石濤”,鈐“釋元濟印”白文印。

第二開畫蕭疏梅竹,梅之枯枝以渴筆勾出,竹以濃墨畫就,梅與竹顯出層次。右上鈐“釋元濟印”。

書法部分以云林書風題:“初試一朵兩朵,漸看十田五田。落日霞明遠映,與余筆墨爭先。”款“石道人”,在款上覆“苦瓜和尚濟畫法”朱文印。

第三開畫數峰挺立,唯幾棵枯樹點綴,顯得古拙蒼莽,也以渴筆干墨畫成。上鈐“原濟”“石濤”連珠印。

書法部分題詩一聯:“山高秀色寒,白云飛不白。”款“清湘道人濟”。鈐“釋元濟印”白文印。書風雄而厚。

第四開畫蘭,以工筆淡墨畫蘭葉、蘭花,以稍濃之墨勾勒,具有透明感。筆法柔韌而富有彈性,風度清雅,層次清晰。是晚年石濤工筆蘭作之范例。鈐“原濟”“石濤”連珠印。

書法對題:“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如蘭之意,其合永歡,子宜佩之,保護春寒。春風寒兮,誰謂乎安。”款“苦瓜老人濟”。鈐“前有龍眠濟”白文印。書法依鐘繇之法又有變通,參差錯落、稚拙可愛。

第五開,方聞依題詩第一句定名為《潦倒清湘客》,此作幾乎是畫家自畫像。以米家法畫蒙眬山影,近景入手處從旁側伸出蕭疏的蘆葦,中間大片地帶置空而不著一筆,當是云天空闊之水體。一老叟坐于小舟上垂釣,前傾的身子,表明其全神貫注,身心都忘,四天皆空。鈐“原濟”“石濤”連珠印。

書法頁以濃墨書寫就:“潦倒清湘客,因尋故舊過。買山無力住,就枕索拳寧。放眼江天外,賒心寸草亭。扁舟偕子顧,而且不簞丁。‘停’書之‘過’,登舟故爾。白沙江村留別,枝下人寫。”鈐“釋元濟印”白文印。這里有一個注釋,第二句“因尋故舊過”,應為“因尋故舊停”,為什么寫錯,那是“登舟故爾”,同行人(或船家)正催著登舟去江上游玩。他的解釋,“漏”出了當時快樂的氣氛。

圖1 [清]石濤 歸棹圖冊 16.5cm×10.5cm×24 紙本設色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第六開畫采蓮舟中之景,是一幅減筆畫,采用白描法,唯幾筆勾勒,展開的荷葉,妖冶的蓮蓬,才露尖角的新荷,一一得其所。

書法與畫采用一樣的筆法,控筆而行,墨淡,落筆輕,有飄飄欲仙之韻。題云:“花葉田田水滿溝,香風時系采蓮舟。一聲歌韻一聲槳,驚起白云幾片浮。白沙江村采蓮,舟中寫意。瞎尊者寫。”畫與書都鈐“原濟”“石濤”連珠印。此處書法初工穩,稍放縱,內在節奏頗值把玩。

第七開畫荒亭之景,一亭掩映于深山中。畫面上重而小輕,山體厚重,在清泉蕩漾中現出。鈐“原濟”“石濤”連珠印。

書法部分題詩云:“荒亭岑寂荒山里,老樹無花傍水磯,飯后尋幽偶到此,十分寒苦慘斜暉。”款“石濤濟”,鈐“頭白依然不識字”白文印。書體仿山谷體,筆勢稍顫,結體上緊下松,東倒西斜,極富韻味。

第八開畫菊花,畫上鈐“頭白依然不識字”白文印。書法頁題:“九月寒香露太真,東籬晚節可為鄰。從來天地無私運,梅菊同開一樣春。九月梅花二首之一。瞎尊者原濟。”鈐“苦瓜和尚濟畫法”長方印。書法以鐘繇變體寫成。

第九開畫山間暮春景象,氣氛陰冷,枯枝方露出新芽,一人徘徊樹下。老樹空山,更顯闃寂。鈐“石濤”(白文)“原濟”(白文)二印。

書法部分題:“新長龍絲過屋檐,曉云深處露峰尖。山中四月如十月,衣帽憑逆冷翠繪。清湘小乘客濟。”鈐“石濤”白文小印。書法只占葉面不到一半,大半空白,有奇特的畫面效果。

第十開畫枯木叢篠。書法部分題:“此幀擬李營丘,而有別意,美人素質,澹妝流麗,漫爾效顰,不免氣縮。濟。”鈐“釋元濟印”白文印。畫上有“原濟”“石濤”連珠印。畫法的確有淡妝流麗的特別,在輕秀中顯超逸之感。

第十一開畫秋山景。用枯筆皴擦,蒼莽豪放突出秋山的高遠清曠。淡著色。鈐“原濟”“石濤”連珠印。書法部分以隸書題詩:“山色蒼蒼樹色秋,黃云欲碎背溪流。苦瓜客舍消閑筆,畫法應愧老貫休。”款“瞎尊者原濟”。有“苦瓜和尚”白文印。

第十二開以白描加以淡淡暈染的方法畫出水仙,顯得清麗出塵,又有浮空掠影的感覺。鈐“原濟”“石濤”連珠印。書法對題:“君與梅花同賞,歲寒時許爭夸,暖日睛窗拈筆,兒回清思無涯。小乘客濟。”鈐“頭白依然不識字”白文印。

這套書畫對開的冊頁,不像傳世中大量的石濤書畫對開冊,多是后人裝裱時合為一體,如上海博物館所藏的《書畫合璧冊》、佳士得香港2007秋拍的《苦瓜老人三絕冊》,繪畫與書法的內容之間沒有必然關系,二者聯為一體非石濤本人創作用思所致。而這件書畫冊則不同,在內容上相互生發,在空間結構上構成一個整體,力求通過書畫一體創造一種獨特的境界。

就內容的相互生發看,第十一開畫秋山景,老辣縱橫,風味豪放奇迥。書法所題“山色蒼蒼樹色秋,黃云欲碎背溪流。苦瓜客舍消閑筆,畫法應愧老貫休”,幾乎是對畫的說明。題詩增加了對畫的理解,而畫又呼應了詩中的風味。第七開畫深山之中,空亭翼然,一人尋友到此。題詩“荒亭岑寂荒山里,老樹無花傍水磯,飯后尋幽偶到此,十分寒苦殘斜暉”,就是對畫內容的說明。第十開畫枯木叢篠。書題“此幀擬李營丘,而有別意,美人素質,澹妝流麗,漫爾效顰,不免氣縮”,也是對畫內容的說明。

就空間的相融看,既避免了在畫中直接題識容易產生的拘束,又有若即若離之妙。畫家在空間結構上有統一考慮,用什么書體,位置上如何考量,都服務于總體的需要。如第五開《潦倒清湘客》,畫一人于小舟中,畫面極空闊,而書法部分濃墨重寫,拍塞滿紙,虛實結合,妙趣橫生。

圖2 [清]石濤(款) 辛卯山水書法花卉冊 12開 紙本設色 香港萱暉堂舊藏

就境界創造而言,書畫乃一生命整體,合而創造一種境界。如第九開畫暮春山間冷景,突出人心靈的闃寂。書法對題部分墨淡筆輕,題寫位置盡量往上提,連款下所鈐印都精心考慮,小而簡,似乎不愿打破這晚春山間的神秘。書畫一體,只突出那個雪藏中略有開張的老樹。

大都會將《歸棹》定為1695年作品,這大體不差。無疑,這套冊頁是大滌堂成之前(1696年秋)的作品,款印符合此期石濤的特點,而書畫風格也顯示出向晚年轉換的傾向。

用印中有“苦瓜和尚”“釋元濟印”等反映出此時他仍在佛門,而其中無“大滌子”“阿長”“清湘遺人”“向年苦瓜”等印,也映證此時他的佛門身份。而題識中有“白沙江村留別”“白沙江村采蓮,舟中寫意”等,這套冊頁所描繪的是真州白沙翠竹江村的境界。

石濤南還之后,居無定所,其間曾客居京口的寺院,還有一次徽州之行。大約在1695年夏秋之際客居真州,在此滯留年余,大概在1696年夏回到揚州,1696年秋冬之際其大滌堂建成,他便定居于此。此冊作于1695年到1696年間。

我贊成方聞先生的看法,這套冊頁6開山水、6開花卉,花卉安排的順利對應著自然的節候,第二開李、第四開蘭屬春,第六開蓮屬夏,第八開菊屬秋,第十開枯木和竹、第十二開水仙屬冬,四季循環〔6〕。其實整個12開都有精心的設計,并非隨意畫出。

《潦倒清湘客》一開書法中題“白沙江村留別”,顯然這不是一次偶然與朋友送別,其中畫的是畫家自己的處境和思慮。所謂“潦倒清湘客,因尋故舊過。買山無力住,就枕索拳寧。放眼江天外,賒心寸草亭。扁舟偕子顧,而且不簞丁”。詩下做了小注:“‘停’書之‘過’,登舟故爾。”這里可以說是“清湘子的狡黠”,石濤題識中每有誤字,他會在旁側點兩點,在文后再以小字寫出此字,這是石濤的通例,唯有此處,記錄一個場景,突出正要上舟,并非他一邊上舟一邊作畫,題錯了字,而是當時那場景,他曾口占而有一字之誤,后來作畫特地標出,以復演送別場面的溫馨。

《歸棹》冊與石濤的另外一重要作品《白沙翠竹江村十三景》有密切關系。“白沙翠竹江村”乃位于真州(今屬揚州)水邊的一處園林〔7〕,初建于明代末期,清康熙之時為居于真州的徽商鄭肇新所有。鄭氏為石濤的密友,他得此園后,“更增臺榭”,修整而擴充之。1695年,鄭氏新園建成,一時間成了真州盛事,名流群集,并有多人題詠。石濤其時正在真州,作為一位清初的大園林家,石濤親自參加了此園的重建。園成后,又創作了《白沙翠竹江村圖》十三幅圖,并作為有十三首詩,為鄭肇新和諸友所重。這十三幅圖如今不知流落何方。石濤的《歸棹》冊,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這十三景的詩意呈現。

十三景中有寸草亭,《寸草亭》詩有云“如云都可惜,關心上此亭”,而《歸棹》冊中《潦倒清湘客》這幅自傳式作品,就畫放眼江天外、賒心寸草亭的情懷。而《歸棹》第一幅山崖上中隱約小亭,也是此亭,其題詩所謂:“落葉隨風下,殘煙蕩水歸。小亭倚碧澗,寒襯白云肥。”寫登此亭的感受。

《歸棹》第十幅《秋山》,畫的是十三景中的“小山秋”,石濤《小山秋》詩云:“樹樹珠光起,客醉廣寒里,花覆比肩齊,氤氳香十里。老去獨悲秋,清見杯中底。”《秋山》對題詩:“山色蒼蒼樹色秋,黃云欲碎背溪流,苦瓜客舍消閑筆,畫法應愧老貫休。”詩風蒼莽老辣,是悲秋又是悲己。

再如石濤的《白沙翠竹江村十三景》中有《芙蓉沜》,其詩云:“我來荷出水,住久葉漸凋。日午蜻蜓立,夜闌熒火飄。芙蓉雖滿岸,來看泊秋潮。”而《歸棹》冊第六幅可以與之相參。此開畫蓮塘之景。書法對題云:“花葉田田水滿溝,香風時系采蓮舟。一聲歌韻一聲槳,驚起白云幾片浮。”

圖3A

圖3B

圖3C

石濤《十三景》中有《東溪白云亭》詩,詩中有云:“白云如幽人,日日亭上見。過嶺疊千層,學水分一線。”此亭乃在群山層嶺之中。而《歸棹》冊第七幅《荒亭》就畫這東溪白云亭,一亭掩映于深山之中。對題有云:“荒亭岑寂荒山里,老樹無花傍水磯,飯后尋幽偶到此,十分寒苦殘斜暉。”寫出荒亭孤寂的神韻。

從多方面因素看,《歸棹》冊是石濤傳世精品,所畫為客居真州時的見聞,多與鄭肇新的白沙翠竹江村園有密切關系。

二、萱暉堂本《歸棹》冊

香港萱暉堂程琦先生另有一件石濤山水花卉書法冊頁,12開。嘉德2006年12月出版的《嘉德四季》中收錄,編號為1290,題名為《石濤山水花卉冊》,列名為“萱暉堂藏品”。北京華辰2007年春拍出現此件作品,題名《石濤辛卯山水書法花卉冊12開》(圖2)。

這件作品與程琦題跋的大都會《歸棹》冊極似,但又有微別。后有題跋頁1頁。由“培軒”題“釋道濟神品”短文,摘錄歷史上的石濤之評價,款“八十三翁培軒志”,鈐有“御賜金雅”“培軒老人”“政詮長壽”“還賴泉藥”等印。

本冊在第十開畫部分鈐有“曾在六舟處”鑒藏印。達受(1791—1858),號六舟,僧人藝術家,善書畫印刻,生平與戴熙、何紹基交往,三家都酷愛石濤,石濤傳世有多件作品有達受的收藏印。說明此件作品在嘉道時期就已經有流傳了。

此件作品雖酷似大都會《歸棹》,但有明顯差異,其差別首先體現在書畫對開的格局上。大都會《歸棹》冊12開每一開書畫相輔相成,互相映發,密不可分。但萱暉堂所藏此冊相同者有4開:萱暉堂本第十一開荷塘清景,對題是“花葉田田水滿溝”詩,同于大都會本第六開;萱暉堂本第六開,畫蘭花,對題“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同于大都會本第四開。萱暉堂本第四開畫菊花,對題“九月寒香露太真,東籬晚節可為鄰……”同于大都會本第八開。此本第二開畫山峰聳立,對題“山高秀色寒,白云飛不白”也與大都會本第三開同。

不同者有8開。如萱暉堂本第十二開所畫垂釣之景,大都會本書法對題是“潦倒清湘客,因尋故舊過……”,而此本對題是“新長龍絲過屋檐,曉云深處露峰尖……”,此對題在大都會相對的繪畫則是畫暮春山景,一人徘徊樹下,即大都會本第9開。而萱暉堂此畫暮春山中、一人徘徊樹下之景,在大都會本,其書法對題則是“荒亭岑寂荒山里,老樹無花傍水磯……”,即大都會本第7開。如此等等。

這樣的書畫排列與石濤的原意明顯不合,破壞了石濤創造的藝術世界,這是裝裱者不理解石濤創作命意所造成的。憑此尚不能判此作為偽品的依據。

萱暉堂所藏此本與大都會的《歸棹》,兩件作品表面看來非常接近,12頁的山水花卉,有幾乎完全相同的構圖,12頁的書法作品也采用同樣的方式來書寫。石濤有一作多處表現的習慣,但絕不至于自己模仿自己。二作中必有一為贗作。

萱暉堂藏本從氣氛上的確似石濤,但筆墨、書法和印章三者與石濤有差別。可以確定這件作品是偽品,同時可以確定,這件作品就是對大都會《歸棹》冊的模仿。

這件作品力求在書法和繪畫上保持原作的模樣,但用印卻有變化,并沒有簡單模仿《歸棹》冊,所使用的印章包括“粵山”“老濤”“法門”“苦瓜”“清湘老人”“不從門入”“釋元濟印”“頭白依然不識字”“石濤”“原濟”等,都是石濤曾經使用過的印文,也符合此期石濤的用印特點。說明作偽者對石濤作品曾下過功夫,同時也說明,作者是一位偽作石濤的老手,傳世界石濤偽作可能還有出自這位畫家之手的。

先看萱暉堂本(圖3C)與大都會《歸棹》冊(圖3B)印文相同者,對照石濤真跡(圖3A)中的此印:“頭白依然不識字”,圖3A和圖3B完全一樣,說明大都會的印章是石濤之印,而圖3C則與石濤原印有極大差距。同樣的情況在“釋元濟印”和“原濟”“石濤”連珠印,說明萱暉堂本諸印為偽。

下面一組對比是大都會《歸棹》冊沒有的,而石濤真跡中多用的(圖4A、圖4B)。

“不從門入”朱文、“粵山”白文、“苦瓜”朱文小印、“清湘老人”朱文、“法門”白文數印,圖4A和圖4B無一印相同,且圖4B篆刻水平也差。奇怪的是,作為一位篆刻家,六舟和尚為何沒有看出。

圖4A

圖4B

圖5 [清]石濤(款) 山水花卉冊 20.5cm×14.5cm×16 天津博物館藏

再看書法。為了營造獨特的藝術世界,石濤《歸棹》十二頁書法變化多方,每一頁都使用不同的書法體式。這位作偽者也盡量尺寸其形,但終差強人意。如第十二開書法“新長龍絲過屋檐,曉云深處露峰尖。山中四月如十月,衣帽憑欄冷翠沾”。“新長”兩字的魏碑味,非石濤之為。與大都會《歸棹》對比,第一開書法“初試一朵兩朵,漸看十田五田。落日霞明遠映,與余筆墨爭先”,感覺萱暉堂偽本之書法萎弱不可自立。而石濤此作有元人倪瓚風味,耿耿清氣,令人一視難忘。

萱暉堂藏有兩套《歸棹》冊。令人詫異的是,大都會《歸棹》冊有程琦1958年題跋,并沒有提到他同時藏有另一本《歸棹》冊,或程琦讓出真跡后,請人臨寫一本保留,或為程琦離世后,萱暉堂另得之本。

三、天博本石濤《山水花卉》冊

天津博物館藏有署名石濤的《山水花卉》冊,8開,紙本墨筆,縱20.5厘米,橫14.5厘米,《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編號津2—111,諸家鑒定為石濤真跡(圖5)。

圖6 [清]石濤 細筆花卉冊十開之一

第一開荷花,鈐“原濟”“石濤”連珠印。對題:“花葉田田水滿溝,香風時系采蓮舟。一聲歌韻一聲槳,驚起白云幾片浮。白沙江村采蓮舟中寫意。瞎尊者寫。”鈐“頭白依然不識字”(白)和“阿長”(白)二印。

第二開老樹,一人在樹下,下為萬丈懸崖。鈐“原濟”“石濤”連珠印。對題:“老夫(大都會作‘荒亭’)岑寂荒山里,老樹無花傍石(大都會作‘水’)磯,飯后尋幽偶到此,十分寒苦慘斜暉。石濤濟。”鈐“大滌子”朱文印。

第三開菊花。有“原濟”“石濤”連珠印。對題:“九月寒香露太真,東籬晚節可為鄰。從來天地無私運,梅菊同開一樣春。瞎尊者原濟。”有“瞎尊者”朱文印。

第四開山峰聳立。鈐“原濟”“石濤”連珠印。對題:“山高秀色寒,白云飛不白。清湘遺人濟。”鈐“贊之十世孫阿長”。

第五開,山溪中,一舟從遠方而來。鈐“原濟”“石濤”連珠印。對題:“落葉隨風下,殘煙蕩水歸。小橋(大都會作‘亭’)依碧澗,寒襯白云肥。石濤。”鈐“元濟”“苦瓜”連珠印。

第六開水仙,有“原濟”“石濤”連珠印。對題:“君與梅花同賞,歲寒時許爭夸。暖(此處落‘日’字)晴窗拈筆,幾回清思無涯。小乘客濟。”

第七開梅竹。有“原濟”“石濤”連珠印。對題:“初試一朵兩朵,漸看十田五田。落日霞明遠映,與余筆墨爭先。石道人。”鈐“苦瓜”“原濟”連珠印。

第八開一人舟中,遠山在望。有“原濟”“石濤”連珠印。對題:“潦倒清湘客,因尋故舊過。買山無力住,就枕索拳寧。放眼江天外,賒心寸草亭。扁舟偕子顧,而且不簞丁。白沙江村留別。枝下人濟。”鈐“癡絕”朱文印。

天津博物館所藏此冊與大都會《歸棹》冊十分相似,但不是石濤作品中常出現的同一主題反復表現的情況。如原藏于日本、嘉德2011年秋拍出現的石濤細筆花卉冊,其中有一開畫水仙,上有題跋云:“君與梅花同賞,歲寒獨許爭夸。暖日晴窗拈筆,幾回清思無涯。清湘小乘客濟漫設。”(圖6)所畫內容相同,題跋相同,但表現方式卻完全不同。

這8開冊頁與上舉萱暉堂藏本一樣,都是對大都會藏《歸棹》冊的模仿,但這套冊頁的書畫水平顯然在萱暉堂藏本之上,出自高手。之所以說此冊為贗作,主要有以下理由:

其一,可以從一個細節來看。天津此冊第8開與大都會第5開相比,二者畫基本相同,書法也相似。但對題中有一個差別。在大都會《歸棹》中,詩末有兩行小字“停書之過,登舟故爾”,并且詩中“因尋故舊過”旁點了兩點(“過”不押韻)。其意思是“‘停’寫成了‘過’,因為當時催著要登船”,將在白沙江村告別諸友的場面活脫脫呈現出來。但在天津此作中,沒有了這個小注,但詩中還是“因尋故舊過”,“過”沒有改為“停”。作偽者似乎沒有讀懂石濤小注的意思。

其二,從印章看,大都會《歸棹》所使用的印章有“原濟”“石濤”“釋元濟”“苦瓜和尚畫法”“前有龍眠濟”“頭白依然不識字”“苦瓜和尚”,這都是1696年之前使用的印章,符合當時石濤佛子的身份。而在天津本中,八幅畫所鈐皆是“原濟”“石濤”連珠印,無一變化。對題用印卻與大都會本有明顯區別,其中使用的“阿長”“大滌子”“贊之十世孫阿長”印,都是石濤出佛入道之后(1696年之后)所使用的。其矛盾是非常明顯的。

其三,從落款情況看,天津第四開對題:“山高秀色寒,白云飛不白。清湘遺人濟。”而大都會此對題的落款是“清湘道人濟”,這一字之別,也透露出天津本為偽作的信息。石濤晚年在大滌堂落成(1696年末)之后,離開佛門,而進入道教之門,常以“清湘遺人”為書款,如“清湘遺人大滌子”“清湘遺人極”“清湘遺人若極”等,他的一枚“清湘遺人”的印章也用于1700年以后的作品中。在存世石濤1696年之前真跡中,未見以“遺人”自稱之作。

這8開冊頁具有較高水平,符合張大千偽托石濤的特征,當可確定出自張大千之手。

大都會藏石濤真跡《歸棹》冊是12開,為什么天津此本為8開,是不是本來為12開,而天津只擁有部分?我以為不是,這與天津藏本的性質有關,這套冊頁與萱暉堂藏本的區別在于,后者是對大都會藏本的“對臨”,水平并不高,書法和印章的水平更在其次。但天津藏本是“意臨”(也即是徐邦達所說的與對“臨”相區別的“仿”)的結果,這也是本文推測為張大千所作的重要根據之一,這符合他仿造石濤的特點。他對石濤用力太深,近代以來無出其右,并有大量的石濤收藏,所以他在仿造中得心應手,往往使人看起來相似,又不能直接指出作偽。所謂難以確指摹一圖,卻又有多圖似之。

圖7 張大千仿石濤白沙江村圖

圖8 張大千山水立軸

如第二開在幾個方面都有較大的改動,對題詩“老夫岑寂荒山里,老樹無花傍石磯,飯后尋幽偶到此,十分寒苦慘斜暉”,第一句將大都會的“荒亭”改為“老夫”,第二句將原詩“老樹無花傍石磯”的“石”改為“水”,這是有意的改動,是為了服務于與畫相配的需要。畫面呈現的是一人在老樹之下(并非大都會藏本與對題相對的湖面遠山),而是采用大都會本第九開(對題是“新長龍絲過屋檐”之詩),而大都會此開的對題在天津冊并沒有出現,也就是說,模仿者所見不止于8開的冊頁,他當見到全套冊頁,從全套冊頁中選取他合適的內容來安排。

第二開畫雖似大都會第九開,但又有區別。大都會畫的是暮春季節,老樹下,一人在山坡流連。而此畫主體保留原畫的特點,但山坡換成了懸崖,這正是石濤名作《老樹獨夫家》的構圖。張大千曾多次仿石濤此作,而此種構圖幾乎成為張大千早年繪畫的典范形式之一。

張大千生平有不少作品仿此冊頁。如文物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張大千畫集》第196頁,收錄了張大千的一幅立軸,題云:“山高秀色寒,白云飛不白。蜀人張大千。”所畫正是石濤此冊頁中的對題“山高秀色寒”那幅山峰聳立之態。

北京翰海2004年春拍張大千專場有一件張大千的《白沙江村留別》圖,作于1930年,紙本設色,此畫乃模仿石濤《歸棹》而作。畫一人于江人垂釣,是典型的江村模式。而且題跋中錄石濤之詩:“潦倒清湘客,因尋故舊過。買山無力住,就枕宿拳寧……”其中的“因尋故舊過”還是沒有改為“因尋故舊停”,這與天津所藏冊頁的錯誤相同。張大千沒有讀懂石濤注釋的意思(圖7)。

張大千有《擬李營丘筆意圖》,作于1930年,紙本墨筆。畫枯木叢篠,有題云:“此幀擬李營丘,而有別意,美人素質,澹妝流麗,漫爾效顰,不免氣縮。蜀中張爰。”圖與畫都模仿石濤《歸棹》第十開〔8〕。

這說明張大千在1930年前,就接觸過這套現藏于大都會的冊頁。這套冊頁由日本轉入香港的數十年中,大千可能正是在此過程中看過并加以臨摹。他早年的不少作品與此有關,就反映了這一點。

(作者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責任編輯:歐陽逸川

注釋:

〔1〕大都會此冊檔案記載:From the P.Y. and Kinmay Tang Family Collection,1976.

〔2〕橋本關雪《石濤》,日本中央美術社1926年版。

〔3〕見《石濤上人年譜》,1948年版,第79頁。但傅氏所涉此作可能不是曾為日本收藏、今歸大都會的作品,而是萱暉堂程琦的另一傳本。

〔4〕《道濟的畫》,美國密歇根大學出版社1967年出版,該書在第42—43頁和第111—116頁分別談到這件作品。

〔5〕Returning Home:Tao-Chi’s Album of Landscapes and Flowers. George Brazllier,New York,1976.中文由張郁乎譯,發表在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民族藝術》2006年第4期。

〔6〕參見方聞《石濤歸棹冊頁研究》,《民族藝術》2006年第4期。

〔7〕園得名于杜甫“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詩。

〔8〕以上兩圖分別見《張大千畫集》上卷,北方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頁、第53頁。

編者按:本期學術研究涉及書畫鑒藏、畫家個案、創作諸方面。清初畫家石濤似乎是經久不衰的話題,無論其藝術人生、哲學思想、創作風格和表現手法,抑或后人對石濤的解讀、師從、臨摹、仿擬,皆成為石濤研究的各類關鍵詞。《石濤〈歸棹〉及相關圖冊研究》通過史料分析、款識對比、印章異同,對石濤《歸棹》冊頁以及相關版本進行了深入剖析、考證,并指出張大千偽托仿擬石濤繪畫的有關特征。《元人七君子墨竹圖卷故事》對元朝柯九思、吳鎮等六位畫家所作《七君子圖》的流轉、鑒藏與題跋進行了考證與爬疏。《應酬環境與程嘉燧的繪畫創作》從繪畫題材、形制、風格三個方面揭示應酬環境對程嘉燧繪畫創作的影響。《20世紀山水畫點景圖像之變》分析了20世紀山水畫發展中點景的演化及其表現,并通過其整體性考察尋求20世紀山水畫演化的內在動因。

猜你喜歡
書法
書法篇
大理文化(2022年8期)2022-09-27 13:38:02
書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書法欣賞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書法
娘子關(2022年1期)2022-03-02 08:18:42
書法
娘子關(2021年6期)2021-12-16 01:18:44
書法
娘子關(2021年5期)2021-10-20 03:16:06
書法欣賞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3:18
書法
娘子關(2021年3期)2021-06-16 10:56:32
書法
書法欣賞
吐魯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婷婷中文在线|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欧美三级自拍|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亚洲床戏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国产AV毛片|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国产麻豆另类AV|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少妇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国产新AV天堂|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91色在线视频|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语少妇高潮|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婷婷伊人久久|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日本色综合网|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538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久久综合激情网|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热久久国产|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91成人在线观看|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毛片在线区|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99在线视频免费|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专区|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综合色在线| 日本一区高清|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91国内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